- 作者/蔡宇哲、潘怡格
小美:「我今天要好好大吃一頓!」
小明:「為什麼?你今天發生什麼事了嗎?」
小美:「最近事情一堆,搞得我好煩躁,所以我要吃東西發洩壓力。」
小明:「確實,有些食物總讓人感到很療癒,那你想吃什麼呢?」
小美:「我現在好想吃小時候巷口賣的那家豆花喔,真懷念!」
究竟食物有著什麼神奇的魔力,可以滿足人們的身心靈呢?除了食物本身真的好吃以外,是否還有其他魔力呢?
其實,食物所散發的氣味也很容易勾起人的懷舊回憶呢!
當我們聞到某種熟悉的味道,它會喚醒曾經存在過的昔日回憶,而且通常那些記憶都是比較開心的片段,例如:熱狗可能會勾起去遊樂園或是逛夜市的經驗、爆米花會想起在電影院看電影的感覺等等。
比起食物喚醒記憶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在某種程度上,會讓我們的心情變得更好。那些讓心靈上具有某種程度療癒作用的食物,吃下時會充滿幸福感。
它或許與自己的兒時記憶與成長背景經驗有關,且依習俗民情不同,各國代表性的食物也五花八門,通常為甜點、炸物,或是媽媽煮的家常菜。這種與昔日回憶、療癒有關的食物,應該就是每個人心裡都有的「媽媽的味道」!
我們什麼時候會需要療癒食物?
心理學家喬登‧特洛伊西(Jordan Troisi)與他的團隊,在 2015 年做了一個關於療癒食物的研究,目的是想知道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會最需要療癒食物。
研究者在第一個實驗邀請 77 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大學生,他們會先做一個關於人際關係型態的測驗,共分成「安全型、焦慮型、逃避型、畏懼型」等四種類型,然後隨機分成危機組與一般組,危機組被要求回想自己與最親近的人發生爭吵時的情景,然後詳細描述當時的情況與心情;一般組則是被要求在五分鐘內列下住所中的物品清單。
同時,研究者依照過往學術經驗,將洋芋片作為本次實驗的療癒食物,因此,在完成任務後,研究者會給予每個同學一份洋芋片,請他們依照享受程度、美味程度、開心程度評分。
結果發現,被分類為安全型的同學,也就是對自己及他人都有較正向的看法,認為自己是有價值、被愛的那群人,在經過危機組的任務後,對於洋芋片明顯有較高的評價。
這代表有正面關係的人,在自己遇到危機壓力,或是感到孤獨沒有歸屬感的時候,會較偏好從療癒食物中獲得安慰。
不過,或許有人會覺得未必大家都認為洋芋片是療癒食物啊,每個人對食物的感覺又不一定相同!
沒錯,正因為如此,研究者重新邀請了 85 位大學生,同樣先進行人際關係型態的測驗,然而,這次的大學生接下來的十四天都要在傍晚寫日記,內容除了評估孤獨情緒的程度外,也要記錄自己的飲食狀況,並回答「我今天是否吃了自己所認為的療癒食物」,透過日常生活的紀錄,來觀察孤獨情緒與吃療癒食物的關聯。
有趣的是,結果與第一個實驗相似,那些較正向的參與者,在自己平常感到孤獨、沒有歸屬感的時候,吃療癒食物的機率明顯增加。
所以,當人們在人際上感到孤獨無助時,就會產生一種動力想要消除這種不適感。
因此,人在感到孤獨無助時,常會嘗試去做一些行為,來給自己一些舒服與快樂的感覺,而吃東西就是其中一種方式。不過,這可不代表你可以無節制的暴飲暴食喔!
我們可以如何健康地紓壓?
怎樣吃得健康,又能緩解負面情緒是一門大學問,以下提供兩點建議:
一、療癒食物可以提供歸屬感
療癒食物的力量可以喚起腦海中,某些讓你覺得安心的回憶或是情緒,而這種現象又特別明顯存在於擁有正面關係的人身上,或許這也是為什麼離家的人總是容易懷念家人所做的料理。
下次若發現身邊的朋友想用吃來發洩情緒時,不妨帶他去品嘗他所懷念的家鄉味。比起去吃份量驚人的吃到飽火鍋,一碗平凡的滷肉飯或許更能勾起他美好的回憶,撫慰他受傷的心靈喔!
二、食物不應是唯一的心理安慰
大吃的重點應該不在於吃本身,而是能有一個方式讓自己紓解壓力。不妨透過運動、與朋友聊天來排解情緒,若每次有壓力都是藉由大吃大喝來解決,長期來說,不但效果不佳,健康、身材也都可能因此變差。
——本書摘自《用心理學發現微幸福》,2019 年 11 月,幼獅文化出版。
The post 為什麼食物能滿足心靈?帶你了解食物的療癒魔力!——《用心理學發現微幸福》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