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防疫期間,家中有人改為線上上課,也不能出去趴趴走放電;有人改為在家上班,時不時忙於搶口罩、酒精……人心惶惶,許多人都受疫情、作息變動而苦。躁動不安的物種長時間相處在一起,該如何保持心理的相互支持、不吵架和平相處?
本文使用「親子界線」理論觀點,帶你看家人之間「心」的社交距離,多遠才恰恰好?
貼心提醒:依據所參考的研究資料,本文中親子以大學生及其家長為主要情境。
如果你是大學生以上,可以試想自己是測驗中的主角;
如果你是大學生以上的家長,可以試想自己平時如何與孩子互動的?他感受為何?
如果你是家有青少年以下的家長,可以試想自己從現在開始累積的教養方式,可以如何營造更融洽的親子關係?
測驗我的家人關係-「親子界限」觀點
防疫期間,許多人都說社交距離要保持 1.5 公尺,但心要很靠近!
然而,對於朝夕相處的家人來說,心的距離如何才「剛剛好」可能有不同的邏輯。
由於幾乎整天都待在同一時空,時常能相互關心,但摩擦干擾也可能隨之增加。因此,親子之間的社交距離重點應放在如何「不太近也不太遠」,拿捏在一個能夠相互支持,但不致過度糾結干擾的狀態。
台灣學者以西方學者 (Green&Werner) 提出的家人界限理論概念為基礎,嘗試加入本土親子相處特性,訪談近 70 位 20 多歲的成年人和家人的相處狀況,歸納出台灣的親子關係常見具有「親密」、「侵犯」及「相安無事」三種類型,分別反映著「認同」、「否定」及「壓抑」三種自我感受。
同時看見關係的狀態,及對個人心理感受的影響,才能充分找到平衡的出路。
親子親密-認同感
親密的親子關係長什麼樣子呢?有的是父母提供孩子經濟、生活上的照顧,相互陪伴、一起參與活動,親子之間時常主動分享生活瑣事、對事情的看法,也充分表達彼此的情感,例如擁抱、說出支持、也能撒嬌等。
也有的是家中形成三角同盟的現象,例如某人拉某人成為同一國,一同說服、反對另一個家人,此時同一國者會形成親密感,不過此狀態對於整體家人之間的和諧,以及孩子的身心發展可能有不良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親密感並不一定需要彼此緊密的連結,許多受訪者提到,若能給予彼此空間發展自我,反而會讓彼此的關係感到親近。
在上述親密的關係下,個體會經驗到被認同、有自主性,與家長平等的感受,家長正視孩子已是一個成年人而非小孩,會讓孩子感到親子之間是親近的,且對於自己生活有決定權,不會受到太多干涉或操控。
親子侵犯-否定感
家長侵犯孩子自主空間的關係主要來自於「實體空間」及「心靈空間」的侵犯,如家長隨意觀看孩子的隱私、進入孩子個人空間、凡事都要問、甚至對孩子的生活多有指責,或是常見的「情緒勒索」,孩子受到家長情緒的干擾,甚至家長情緒化的語言或行為成為綁住孩子的工具。
在上述受到侵犯的關係下,孩子會經驗到被否定的感受,認為自主權被剝奪,自己的表現被質疑。該研究還特別強調,尤其是在生涯發展方面,若父母對孩子多干涉甚至操作,會使孩子強烈感受到父母與自己理念相距甚遠,且感受到被侵犯及否定。
親子相安-壓抑感
這裡的相安,指的是表面相安無事,但心裡缺乏連結的狀態,有可能話題缺乏深度和廣度,雖有交談卻感無味,例如總是在談學業、成就。也有的是彼此維持著表面的和諧,及始終不說的秘密,維持著一種假笑般的安全關係。
還有的孩子感受到家長需要權威和決定權,但孩子也想保有自主決定權,此時孩子為了使關係保持和諧,並做出妥協,給予家長某部分的決定權。
親子相安的類型,有點類似相敬如「冰」的概念,看起來沒有明顯衝突,但其實是虛假的和諧。此類型家長較少給予鼓勵或正向回饋,較多責備與要求,孩子會感受到溝通時曖昧不清,以為對方理解其實缺乏深入內心想法的溝通,長期下來會經驗到疏離與壓抑感。
看到這裡,你覺得你比較像哪類型呢?
其實,親子關係是從出生到老都伴隨著我們的,有相愛相殺的時刻,也有真心相擁的溫暖懷抱,一時說不清也是很正常的。讓我們一起試著從自身感受出發,藉由上方測驗,釐清親子關係對於自己的意義與影響是什麼,進而找出更舒適的狀態。
如果你主要類型是親密-認同感,那恭喜你,你有著舒適的親子關係,如果你主要感受到的是侵犯-否定感、相安疏離-壓抑感,那麼可以試著藉由有效溝通的方法,向家人表達我們的感受。
親子剛剛好的距離:不疏離也不太黏的 5 個具體作法
防疫期間親子長期待在同一個時空,心情和作息都會互相影響,壓抑或否定感都可能快速累積爆棚,親密感也有可能短時間內感覺變成太黏。
讓我們試著藉由以下 5 種方法,找到和家人適當的距離,不疏離也不太黏!
-
空間:
為家裡的空間重新定義!例如某房間,或小至一張桌子、客廳的某個角落就是臨時辦公室/教室,並盡可能把大人和孩子工作/上課的空間拉開距離。雖然長時間待在家,但還是要為每一個家人盡可能打造獨立屬於自己的空間。
-
時間:
在家也有上下班、上下課時間!即使整天在家,還是需要劃分固定時段上課或上班,並建立時空切換的儀式感,應盡可能避免全家人的作息和聲音過度交織在一起,可以是共同討論哪些時段各自做事,盡量互不干擾。
重新擬定全家新作息-3個具體做法成為時間的好主人 -
心態:
建立角色切換的心態,例如白天我是「上班族/公司員工/大學生」,傍晚後是「家中成員,例如媽媽/女兒」等,也可以利用服裝的切換,增加儀式感,使自己即使整天在家也能有效在對的時間建立對的心態。
「家事」是「我們家」的事!— 3 步驟重新調配家事分工
特殊時期,如何當個教養神隊友? -
心情:
在防疫期間,許多人心情都會變得較為緊繃,不過家中的每一個人都牽動著其他人的心情波動。因此,我們可以試著在網路或書中找一些紓壓的方法,緩解焦慮的心情,例如播放紓壓靜心的音樂,讓心情處在較為平和的狀態。也可以從自己開始示範,面對壓力的紓壓自處之道,為家人建立良好模範。
「你累了嗎?」當工作壓力悄悄地被帶回家…家庭壓力理論告訴我們的新出路
我家有刺蝟!好難溝通怎麼辦?—薩提爾的情緒覺察練習
沒有「壞」情緒!接受孩子的當下反應 -3 步驟,打開孩子的心門 -
把話好好說:
即使煩躁,會覺得家人干擾到自己的時間/空間,還是要留心自己的用語,用平和的方式說出自己真實感受,家人多半較能理解,避免用攻擊性字眼、指責性語氣,挑起對方戰鬥或逃跑的心態,造成更多的爭吵或煩悶。
雙贏溝通(上)「三明治說話術」把話好好說,對方順耳聽
雙贏溝通(下)「我訊息」溫和而堅定表達出自己想法
還記得本文一開始的親子關係距離圖嗎?其實並沒有哪個類型才是「好」的,只有哪個狀態對你和家人而言是共同最「舒適」的。
可以先想想你現在是哪種狀態?再想想你希望的是哪種狀態?如果之間沒有落差,那麼可以想想如何保持這樣理想狀態?如果有落差,那麼可以想想如何調整,重新為彼此的關係互動模式定調?
在防疫特殊期間,用上述 5 個方法,盡可能從容自處、自在相處!
參考資料
- 孫頌賢、修慧蘭 (2004)。大學生的親子界限∶ 親子關係—自我界限量表編製與模式初探。測驗學刊,51 (1),45-78。
- 修慧蘭 (2011)。何謂糾結/疏離關係-本土大學生親子界限之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23,1-18。
- 張在蓓、張世華 (2019)。青少年母親親職適應團體之成效研究-Bowen 家庭系統理論之運用。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6,59-95。
本文與雞湯來了同步刊登:防疫待在家系列:親子「心」距離不疏離不太黏的 5 個做法
The post 防疫期間,該如何跟家人好好相處?來測驗親子「社交距離」類型!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