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點子嗎?何不試試看群眾募資呢?
一個世紀前,自由女神像成了第1件群眾募資造就科技的典範,而百餘年後的台灣,Maker的風潮興起,伴著公民參與的巨浪,充滿驚喜的創意紛紛躍上舞台,如:人人都能沖出好咖啡、上班族的小腹救星等科技&科學的構想,透過募資向外發聲。而其他國家的募資更是五花八門,比方有幫你的貓補充水份 或 至尊3D印表機。上述的點子透過平台募資,不僅能測試市場的反應,更能藉由平台的宣傳接觸到未來的投資者。
「如果我想作的事情不是商品,也能募資嗎?」當然可以!
近年來,許多所費不貲的研究(如:罕見疾病藥物)和難以獲得政府青睞的計畫,紛紛轉向群眾募資,如:青少年約會暴力研究、替河川體檢重金屬。現實的考量迫使科學家走向人群,同時也讓公民參與科學發展成了必修的一堂課。
募資 = 經營人際關係
群眾募資就像是經營一段戀情,需要小心翼翼地維繫彼此的關係,察覺群眾關心話題,快速且切中的回應。但要科學家搖身一變成為滔滔不絕的行銷專家,肯定有些挑戰。因此專門的募資平台就成了首選(如:Microryza;Cancer Research UK;SciMu等),由平台擔任第三者方,負責搭起溝通的角色。那麼,募資平台是怎麼做到的呢?
2013年,美國加州大學的Rachel E. Wheat團隊,認為良好的科學募資平台需要同時具備良好的宣傳能力&順暢的對話管道。而募資案初次亮相時,吸引到的首批讀者若能帶來更多的好友觸及募資案,持續地擴散話題,那麼募資的能量就會源源不斷。
「就跟快速約會一樣,短短的數句話,就要讓對方覺得,好想繼續聊下去。」在手機上,我們已經習慣忽視每則訊息,只有當文字或影片觸動內心時,才會停留住我們的目光。因此,募資案需以最簡單的文字和影片,讓讀者感受到那在螢幕後的創意和感情(如:熱情、激情、同情等),並且要讓每位讀者懷有參與計畫茁壯的感受,成為推動世界進步的一份子。(自由女神像就是極佳的案例)
科學募資的重要性─公民的開放科學課
在國外,越來越多嚴肅的議題透過群眾募資向大眾發聲,如:賓州大學的登月計畫;癌症轉移的基礎科學;以無人機繪製底特律的空汙3D圖。在群眾的支持下,這些重要但枯燥的計畫得以展開,讓關心議題的人持續地推動科學發展。
「可是我不是科學家,也不太有錢啊…」分享,能讓更多人看見。科學界多數時間是封閉的,僅管有同儕的交流,但一般民眾幾乎沒有管道去了解科學的進展和重要性。募資平台提供了民眾和科學界對話的管道,因此不論是一次轉分享、一則留言或一次捐款,都能讓更多人看見,讓科學更開放!
科學募資的價值,不僅是讓科學研究獲得啟動資源,而是建立一份因著信任而展開的互助與互動。身處在學術圈的專家學者們,因為要向大眾募資,便得轉換對話方式,了解民眾實際的需要和期盼,體察大家需要的是什麼、煩惱的是什麼,跟自己想做的研究有什麼連結。而透過參與募資,我們也能更有理由了解跟監督科學研究的進程,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
你對科學募資有什麼好奇、或是質疑嗎?歡迎留言,一起討論科學募資的可能性吧!
參考文獻
Rachel E. Wheat, Yiwei Wang, Jarrett E. Byrnes, and Jai Ranganathan. (2013) Raising money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through crowdfunding.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2) 71-72
The post 從自由女神到登陸月球:開放募資,讓科學更開放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