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30 年代以來,許多享譽全球的科學家先後加入搜尋尼斯湖水怪的行列,儘管批評者認為他們應該「放下對水怪的執著,重拾篤信上帝之心」,但絲毫沒有動搖他們尋找真相的決心。
作者/葛瑞‧威廉斯(Gareth Williams),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 科學史專家。
譯者/黃于薇,成功大學外文系畢,兼職譯者,與 PanSci 泛科學長期合作科普文章翻譯
水怪現蹤
1960 年 7 月, 阿利斯特‧哈第爵士(Alister Hardy)前往英國蘇格蘭西岸進行年度研究考察。哈第具備頂尖科學家的所有客觀條件,他曾是牛津大學動物系主任,也是皇家學會的會員,更是名聞國際的浮游生物專家。
然而就在那年夏天,哈第的心思被另一種水生動物給吸引了。他花費很長時間,仔細審視一張由銀行主管彼得‧麥克納布(Peter Macnab)於五年前拍攝的黑白照片。照片中,平靜水面上浮出兩塊黑色的隆起物,正朝著岬角上的廢墟塔樓前進。毫無疑問,照片中的廢墟就是矗立在蘇格蘭最大湖泊西岸邊的厄克特城堡(Castle Urquhart),而麥克納布拍攝的這張照片,正是尼斯湖水怪的經典照片。哈第向來對各種事物抱持著懷疑精神,但他的懷疑觀點在看到照片的當下徹底改變了,他認為這是對尼斯湖水怪存在「目前為止最有力的證明」。
一般認為尼斯湖水怪身長約為 6 到 15 公尺,是蛇頸龍的後代。但就普遍認知而言,蛇頸龍這種海生爬蟲類早在 6,500 萬年前就和恐龍同時滅絕了,能有後代存活至今似乎是天方夜譚(有專家認為機率是 1,700 萬分之一)。在 1930 年代,隨著多次傳出有人目擊背部隆起的長頸生物在湖中甚至在岸上出現,水怪是蛇頸龍後代的說法也因此不脛而走。
1934 年 4 月,來自倫敦的婦科醫生 R. K. 威爾森(R. K. Wilson)拍到一隻長頸彎曲、頭部較小的生物,照片在全球各地報紙上刊登出來後引發轟動,讓數百萬人轉而相信水怪確實存在。這張照片被稱為「外科醫生的照片」,成為20世紀最廣為人知的照片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尼斯湖水怪受到的注意相對較少,但交戰雙方陣營都曾在宣傳戰中將尼斯湖水怪當成題材。 1940 年,英國當局為了抗衡軸心國宣稱水怪死於德國空襲轟炸中的說法,向同盟國戰俘證實尼斯湖水怪仍活著,且健康狀況良好。
到了 1950 年代,大眾對水怪的興趣迅速升溫,除了許多目擊事件和照片之外,還有康斯坦絲‧懷特(Constance Whyte)所寫的《不只是傳說》(More Than a Legend)一書。懷特在書中記錄了超過 80 起目擊事件,並斷定尼斯湖水怪是一種蛇頸龍,受到尼斯湖位於內陸的閉鎖地形保護因而存活下來。
懷特的著作聲名大噪,因為時值電視台播出許多創新的自然史節目,例如彼得‧史考特(Peter Scott)的《瞭望》(Look)和大衛‧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的《動物園探奇》(Zoo Quest),激起大眾的諸多想像。這類節目常以大家普遍未料想到或視為無稽之談的異國物種為主題,像是長達 18 公尺的鯨鯊,還有艾登堡在印尼偏遠島嶼拍攝到的科摩多龍,一種身長 3.6 公尺的巨蜥。除此之外,腔棘魚也是引起大眾無盡想像的原因,這種古老魚類一度被認定在 6,000 萬年前就已滅絕,直到 1938 年有人在南非海岸捕獲活生生的腔棘魚,才打破這種想法。受到上述種種影響,加上位於蘇格蘭的尼斯湖含有大量泥炭,能見度極低,不少人因此認為蛇頸龍或許有可能在未經探勘的深幽湖底存活下來。
然而,沒有任何確鑿證據能夠證明尼斯湖水怪存在,無論是骨頭或殘骸都不曾有人發現,更遑論是捕獲活生生的水怪。也難怪動物學研究機構從一開始就對水怪的真實性抱持高度懷疑,將目擊事件斥為錯視、幻覺、騙局或是被人誤認的自然現象。
追求真相的年輕科學家
位於倫敦的自然歷史博物館(NHM)對於尼斯湖水怪抱持格外強硬的反對態度。1959 年 10 月,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理事會公布備忘錄,明文禁止所有員工研究「尼斯湖現象」。這個警告主要是衝著館內年輕又固執的魚類專家丹尼斯‧塔可博士(Denys Tucker)而來,塔可是研究鰻魚洄游習性的專家,原本是學界的明日之星,但就在 1959 年 3 月某天午後,他目擊到尼斯湖中游過一隻背部隆起的巨大動物。塔可認定尼斯湖水怪為薄板龍屬(Elasmosaurus),是一種頸部極長的蛇頸龍。無獨有偶,航空工程師提姆‧汀斯戴爾(Tim Dinsdale)同樣如此認為。汀斯戴爾曾用電影膠捲拍攝到湖中出現背部隆起的物體,這段影片於 1960 年 6 月在英國廣播公司的《廣角鏡》(Panorama)節目播出後轟動一時。
塔可無視理事會規定,開始在倫敦和劍橋的科學研討會發表關於「尼斯湖蛇頸龍」的演講。當時的坎特伯里大主教也是理事會成員,他曾建議塔可放棄對水怪的執著,而且要「放棄研究鰻魚,重拾篤信上帝之心」。然而,塔可拒不接受,理事會於是開除塔可,並禁止他再踏進博物館。儘管有國會議員為塔可出面調解,下議院也曾為此進行辯論,但理事會仍未改變決議。
為了追尋水怪而離開原有工作的專業科學家,並非只有塔可一人。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生物化學助理教授羅伊‧麥考(Roy Mackal)在 1965 年 9 月造訪尼斯湖後,就此放棄原本前途無量的工作。
對麥考造成如此巨大轉變的是尼斯湖現象調查局(LNPIB),這個採取軍事化經營的機構以找出水怪為目標,募集了數十位有志於此的自願者擔任工作人員。LNPIB 成立於 1961 年,創立者之一是布萊頓區議員大衛‧詹姆斯(David James),其著名事蹟是曾經從德國戰俘營勇敢逃出;另一位創立者是史考特,他是知名的鳥類學家、畫家、主持人,同時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主席。為了搜尋水怪,LNPIB 動用了英國皇家空軍汰餘的探照燈、偵察攝影專用的大型長焦距鏡頭、一艘亮黃色的袖珍潛艇、水中聲納掃測,還曾試圖使用炸藥迫使水怪浮出水面。
麥考前來時,LNPIB 尚未發現任何確鑿證據,資金也即將用罄。麥考隨即在芝加哥展開募資活動,同時也獲任為LNPIB 的科學主任,並推動「自給自足行動」,包括使用活體組織切片標槍,以及用鐵絲網自製的小型水怪捕捉器。
「自給自足行動」最終失敗了,但麥考仍然深信水怪是種巨大的兩棲動物,外形類似已絕種的始螈(Eogyrinus)。他對將近 400 份目擊報告、電影膠捲影片和照片加以分析整理,於 1976 年出版《威尼斯水怪》(The Monsters of Loch Ness),奠定他在全球神祕動物學研究的權威地位(神祕動物學是對存在真偽有待證實的動物所做的專門研究)。芝加哥大學對此十分不以為然,甚至考慮取消麥考的終生教職資格。
登上《自然》雜誌
由於始終沒能找到水怪存在的確切證據,LNPIB 在 1972 年關閉。不過,LNPIB 引起位於波士頓附近應用科學研究院(AAS)的注意,ASS的院長羅伯‧萊恩斯(Robert Rines)是一名律師,曾在二次大戰期間申請多項關於高解析度雷達的專利。同樣受到吸引的,還有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電子工程學教授的哈羅德‧艾傑頓博士(Harold Edgerton),他所發明的頻閃閃光燈為水中攝影帶來重大突破。
萊恩斯在 1970 年秋天首次造訪尼斯湖,他準備了精密的聲納掃描器、多種荷爾蒙誘引劑,以及錄有各種海洋動物求偶叫聲的錄音帶,他記錄到一些頗令人注意的聲納信號。隔年夏天,萊恩斯找出水怪的決心更為堅定,因為他和妻子同時目擊一隻長約六公尺、背部隆起的生物緩緩游過湖面,距離湖岸大約只有 800 公尺。
1972 年 8 月,萊恩斯用加裝了艾傑頓的頻閃閃光燈的水中相機,拍到一張比「外科醫生的照片」更不尋常的畫面。使用電腦強化影像技術,移除「霧」般懸浮的泥炭粒子之後,照片中出現的是光滑的菱形鰭狀肢,而且可以明顯看到與鰭狀肢相連的是表面粗糙的軀體(參見圖片)。許多動物學專家認為,這個鰭狀肢應該是某種未知大型水生動物的右後肢。
三年後,萊恩斯的水中相機又拍到兩張難以解釋的照片,萊恩斯認為這是某種類似蛇頸龍的生物,而照片中拍到的就是牠的身體(擁有曲線優美的長頸)以及牠怪異的臉部,面貌就像西方建築上做為雨漏之用的滴水嘴獸。
萊恩斯的照片,讓史考特徹底相信水怪的存在,同時他認為這種生物就是他拯救瀕危物種的使命象徵。史考特為尼斯湖水怪自創了正式的學名:Nessiteras rhombopteryx,意思是「具有菱形鰭的尼斯湖奇獸」,並畫了一幅名為〈尼斯湖中的求愛〉(Courtship in Loch Ness)的畫作,以幽微色調呈現一對水怪在水面下泅泳的情景。
另一個轉為相信水怪存在的人,是在全球知名度最高的科學期刊《自然》擔任編輯的大衛‧戴維斯博士(David Davies)。《自然》在 1975 年 12 月 11 日刊登由史考特和萊恩斯共同撰寫的論文,題目是〈為尼斯湖水怪命名〉(Naming the Loch Ness Monster),並以全版封面刊出萊恩斯拍到的鰭狀肢照片。
此舉或許讓某些人以為科學研究機構終於要認真探討水怪的存在了,然而這樣的臆測只是曇花一現,眾多激憤難抑的科學家為此投訴戴維斯辦公室,抗議《自然》刊登這種荒誕無稽的文章,讓英國科學研究蒙羞。同樣遭受抨擊的還有Nessiteras rhombopteryx 這個學名,有人將此學名抽換字母順序為「Monster hoax by Sir Peter S」,意即「彼得‧史考特爵士捏造的怪獸」;對於這件事情,史考特堅稱這是個令人遺憾的巧合。
這場風波, 已經是40年前的往事了。從那時起,社會大眾對於威爾森、麥克納布、汀斯戴爾和萊恩斯等人拍攝的照片抱持強烈的懷疑;在此同時,無論是全面性的聲納掃測,或 AAS 後來進行的 25 次考察行動,都沒有找到任何關於水怪的結論性證據。
尼斯湖裡,是否真的棲息著科學上未知的大型物種?哈第爵士在 1960 年秋天重拾懷疑觀點,但史考特和麥考在餘生中仍然深信水怪的確存在。萊恩斯原本一直抱持著水怪存在的信念,直到 2008 年第 30 次造訪尼斯湖,他轉而相信水怪已經因為氣候變遷而死亡。即使到了今天,只要花幾分鐘時間瀏覽網路,就能看出水怪爭議至今仍然意見分歧,儘管數十載光陰流逝,這個謎團依然沒有定論。
尋怪之路
1933/4/28
約翰和艾蒂‧麥凱(John and Aldie Mackay)夫婦聲稱在亞布列雅根碼頭(Abriachan Pier)目擊到形似鯨魚的大型動物。
1933/10/17
菲利普‧史托克(Philip Stalker)針對尼斯湖水怪為《蘇格蘭人報》(The Scotsman)撰寫〈蛇頸龍理論〉(The Plesiosaurus Theory)一文。
1934/4/19
威爾森在尼斯湖拍下極具代表性的「外科醫生的照片」。
1955/7/29
麥克納布在厄克特灣拍到背部擁有一對隆起物且身長約 15 公尺的動物。
1960/6/13
汀斯戴爾拍攝到背部隆起生物的影片,在英國廣播公司的《廣角鏡》節目中播出。
1960/7/31
塔可堅持認為尼斯湖水怪存在,遭到自然歷史博物館開除。
1962/10
尼斯湖現象調查局(LNPIB)展開第一次考察行動。
1972/8/8
萊恩斯和應用科學研究院(AAS)團隊在厄克特灣的水中拍到「鰭狀肢」的照片。
1975/12/11
《自然》刊出史考特(左圖)和萊恩斯合著的〈為尼斯湖水怪命名〉一文。
1987
針對尼斯湖進行聲納掃測的「深入掃測行動」(Operation Deepscan)並未找到任何確鑿證據,而1992年的「厄克特計畫」(Project Urquhart)同樣無功而返。
2008
萊恩斯認定尼斯湖水怪已經因為氣候變遷而死亡。
【完整內容請見《BBC知識國際中文版》第 57 期(2016 年 05 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The post 尋找尼斯湖水怪 ──《BBC知識》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