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在母親子宮裡的經歷,是否會帶來一輩子的影響呢?
有一個假說:成人疾病的胎兒起源假說(Fetal Origins of Adult Disease hypothesis)認為,某些成人疾病或老年疾病的發生與否,甚至可以追溯到一個人的胎兒時期。提出這個假說的醫師巴克(David Barker)於 1980 年代觀察到,成年人罹患高血壓與否和他們出生時的體重有很大的關係1。後續研究更發現,除了高血壓以外,冠狀動脈疾病、第二型糖尿病、肥胖、中風、重鬱症、思覺失調症、癌症……等多種疾病都與出生時的體重有關係2。
更進一步來說,一個人出生時的體重高低,會受到母親在妊娠期間的狀態所影響,包括母親當時的營養是否充足、精神壓力是否過大……等各種環境因素,而出生時的體重只是反映這些因素的影響罷了。是以若按照這個假說的邏輯,母親在懷孕期間如果是營養不良或必須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的話,不僅會對胎兒的發育產生不良影響,甚至會使小孩成年後得到前述多種疾病的機會都上升。
但是要怎麼在人類身上證實這個假說呢?畢竟我們不可能進行一個「故意讓孕婦營養不良」、或「故意讓孕婦承受巨大精神壓力」的實驗。於是目前最好的辦法之一,便是從不幸的歷史當中擷取可用的資料來做推論:例如,戰爭與饑荒。
懷孕期經歷饑荒的胎兒
一項研究指出3,在芬蘭大饑荒(1866 – 1868 年)時期出生的男性,他們六十歲時的平均餘命(life expectancy)比饑荒前後出生的男性在六十歲時的平均餘命短少了約 0.8 歲。另一項研究4則以 1944 – 1945 年,荷蘭的「飢餓之冬」為研究基礎。有別於芬蘭大饑荒的起因主要來自於長年作物歉收,荷蘭「飢餓之冬」的根源則是人為所致。那個冬天糧食最短缺的時期,每個人每日的糧食配給額度最低只有 400 – 800 卡路里。在母親的子宮中經歷「飢餓之冬」胎兒,成年後出現葡萄糖耐受性不良、高血膽固醇、高血壓、肥胖的情形比一般人還要高。
來自中國的研究5,6也指出,懷孕時期若遇饑荒,小孩成年後後罹患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舊稱精神分裂症)之風險將大幅上升,而證據則來自於「大躍進」所導致的全國性大饑荒。研究人員5根據安徽省蕪湖市一家醫院的病歷紀錄,比較在饑荒前、中、後出生人口罹患思覺失調症的風險是否有所差異。在安徽,饑荒的現象約從 1959 年的春天開始,一直持續到 1961 年年初。資料顯示,該區域出生於 1959 年的人口中,有 0.84% 罹患思覺失調症,但 1960 年出生人口的患病比例攀升至 2.15%,1961 年出生者也高達 1.81%,不過自 1962 年之後便降回 1% 以下。
從以上研究可見孕婦於懷孕時期所經歷的營養不良,會對胎兒日後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長遠影響。
懷孕期的巨大心理壓力對胎兒也有影響
至於母親於懷孕時期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一樣會對孩子的健康造成長期影響。
在一項新發表的法國研究7中,研究者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父親戰死沙場的「遺腹子」的平均壽命較同時期的非遺腹子短少了 2.4 年。
多數人應該都同意「丈夫死去」是一件會帶來痛苦與巨大精神壓力的事件。如果一名婦女的丈夫在她懷孕期間過世,那麼她腹中的胎兒便等於是在母親承受著極大的精神壓力之下成長。1914 年的法國,大約每天都有 350 名法國女性失去她們的丈夫。而這之中有不少婦女當時處於妊娠階段,她們日後所產下的小孩便成了「戰爭遺腹子」。
1917 年,法國立法為戰爭孤兒和殘疾士兵的小孩提供額外的補助與保護,這些孩子被稱為所謂的「pupilles de la Nation」(英文:orphan of the Nation)。也因為這項立法,我們今天才得以從資料庫中找尋到當年父親戰死沙場的兒童。
研究者從巴黎與波爾多兩個大城市的歷史紀錄中,挑選出所謂的「pupilles de la Nation」。這些人的出生日期介於1914/8/1 至 1916/12/31,死亡日期已知(註 1),且父親於 1914 年至 1916 年之間死於戰場。研究者為每位「pupilles de la Nation」搭配一位「對照組」,也就是一個同性別、出生在同一區、出生日期相近(< 2 週)、母親年齡相近(± 2 歲以內)但父親當時尚未死亡的人。「pupilles de la Nation」又可以細分成兩類,一類是出生前父親已經死亡,也就是所謂的遺腹子,另一類則是出生後沒多久父親才死亡的。後者在母親子宮內時,母親所遭受的壓力,應該與對照組的母親所承受的壓力是相似的。那麼這兩類的「pupilles de la Nation」的平均壽命有什麼差別嗎?
資料顯示,「戰爭遺腹子」(出生前父親便已死亡)的平均壽命是 75.9 歲,比控制組少了 2.4 歲。但是出生後父親才死亡的「pupilles de la Nation」他們的平均壽命和控制組之間並無顯著差異。
研究有其限制
因為這畢竟不是一開始便設計好的實驗,所以我們可以合理質疑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究竟是研究者所聲稱的理由,亦或是其他未獲控制的因素。但由於這個問題的特性使然,即便我們設計一個再完美不過的實驗也無法在人類身上執行。於是我們就只能從現有的資料中,盡可能地控制所有能夠想到的其他因素並加以排除。而在最後一個研究當中,研究者認為「戰爭遺腹子」這個特殊族群的壽命之所以會相對地短,最有可能的原因便是因為他們的母親在懷孕時失去了丈夫,因而承受了極大的精神壓力,最終導致孩子的健康狀況受影響、壽命較短。
其實「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領域已有不少研究發現,人類母親懷孕時的飲食和壓力(不管來源是重鬱症、家暴、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都有可能改變嬰兒細胞的基因表現。綜合以上研究來看,這些基因表現的改變,或許就是造成這些嬰兒成年後罹患特定疾病風險升高、平均壽命縮短的原因。
- 註 1:因為法國從 1945 年起才開始在出生證明上註記死亡日期,所以如果是在這之前就已經死亡的人,便沒有納入這個研究中(畢竟不知道確切的死亡日期無法計算壽命)。也因此這個研究中僅計算活到 31 歲以後的人口的平均壽命。
參考文獻:
- Barker, D. J. The fetal and infant origins of adult disease. BMJ 301, 1111 (1990).
- Calkins, K. & Devaskar, S. U. Fetal Origins of Adult Disease. Curr. Probl. Pediatr. Adolesc. Health Care 41, 158 (2011).
- Doblhammer, G., Berg, G. J. van den & Lumey, L. H. A re-analysis of the long-term effects on life expectancy of the Great Finnish Famine of 1866–68. Popul. Stud. 67, 309 (2013).
- Roseboom, T. J. et al. Effects of prenatal exposure to the Dutch famine on adult disease in later life: an overview. Mol. Cell. Endocrinol. 185, 93–98 (2001).
- St Clair, D. et al. Rates of Adult Schizophrenia Following Prenatal Exposure to the Chinese Famine of 1959-1961. JAMA 294, 557–562 (2005).
- Xu, M.-Q. et al. Prenatal Malnutrition and Adult Schizophrenia: Further Evidence From the 1959-1961 Chinese Famine. Schizophr. Bull. 35, 568–576 (2009).
- Todd, N., Valleron, A.-J. & Bougnères, P. Prenatal loss of father during World War One is predictive of a reduced lifespan in adulthood. Proc. Natl. Acad. Sci. 114, 4201–4206 (2017).
The post 孕婦營養不良、壓力太大,可能會長期影響孩子的健康?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