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未來你有什麼樣的幻想?生活在菲利普・狄克在《銀翼殺手》所設定的年代,除了印證某些預言成真,更讓人讚嘆的,還是作者以類型包裝人性、倫理、科技與哲學的筆鋒,入木三分。
許經夌中原大學物理系副教授,更為人所知的身分是動漫畫評論團體「傻呼嚕同盟」的 ZERO 老師。自幼被《科學小飛俠》中的大反派物理博士辛格萊爵士所製造的機械鐵獸吸引,因而「誤入歧途」投身物理學界。擅長從熱門動漫中找出有趣的物理問題,曾因「超級英雄的物理學」線上開放課程獲得教學特優教師獎。
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 1928-1982 )是科幻文學界的奇才,他在 1968 年所發表的小說《銀翼殺手》(Do Androids Dreams of Electric Sheep?,書名直譯可作「仿生人會夢想擁有電動羊嗎?」或是「仿生人會夢到電動羊嗎?」),歷經了近 50 年的歲月,至今仍是科幻迷津津樂道的傑作,也是經典科幻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的原點。
這部小說在黑色沉鬱的基調下,描述著未來人類的迷離困境,卻又帶著點溫暖的救贖,奇想曲折且寓意深遠,有著多重的魅力。這裡我們就先單純點,不談它在文學藝術上的成就,也不談故事情節中的各種象徵隱喻,只專注在「科技」的角度上,來聊聊小說中所預言的未來世界吧。
菲利普・狄克所描繪的「未來」:懸浮車、共感箱、心情機
當然,預測未來是非常困難,舉例而言,就算菲利普.狄克這樣的奇才,也沒有預見攜帶式通訊裝置的快速發展。所以你很可能會忍不住吐槽:這小說中的未來世界怎麼沒有手機?要在外頭打電話還得找個公共電話亭投硬幣,這也太不「未來」了吧?
但是在另一方面,小說中呈現出許多科幻想像,雖然未來在真實世界中實現的形式可能會略有出入,卻也正好符合現今科技界努力的方向,因為它們代表的就是我們人類長年以來的「夢想」啊!
像是故事主角所使用的「懸浮車」(Hovercar),從小說中的描寫看來,這車輛不只是懸浮,還能在天上飛行,簡直就是飛天車了。這樣的想像在科幻作品中雖然不算罕見,現實生活中大家每逢塞車時也一定都想要買一台。但是真要將飛天車實用化,仍須面對能源消耗的經濟問題(要使車子飛天可是需要相當多的燃料)以及飛行交通的安全問題(在天上發生拋錨或撞車可是不得了的事啊),所以多年來一直流於幻想而沒有實現。
可是隨著能源動力技術的進步,以及自動駕駛(無人車)技術的快速發展,飛天車的夢想似乎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許多科技業公司,像是谷歌(Google)、空中巴士(Airbus)、優步(Uber)、豐田汽車、福斯汽車等,都已投入相關研發,預計在近年內就會看到初步成果,真是令人期待啊。
比起懸浮車,小說中另一項科技「共感箱」(Empathy Box)就比較玄一點了:只要你握住共感箱的把手,你就會感覺好像到了另一個世界,與另一個世界中的人共享感官,看到他們所看到的,感覺到他們所感覺的,甚至被那個世界的石頭丟到時,也會痛、會流血。
但是仔細一想,這個概念不就是時下正熱門的「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嗎?只是現在的 VR 技術還只能利用頭戴裝置來使視覺及聽覺「身歷其境」,短期內的技術發展,還難以提供觸覺及嗅覺上的虛擬體驗,更不可能讓使用者感到疼痛、甚至受傷流血(當然也沒有必要做到這麼誇張啦)。
而長期來看,如果真要達到完美的 VR 體驗,可能就要藉助「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技術了,也就是繞過感覺器官,直接把電訊號送入腦神經,以「欺騙大腦」的方式來產生虛擬體驗。而這樣的作法,其實也正好呼應了小說中的另一個神奇科技:「潘菲德心情機」(Penfield Mood Organ)。
心情不好嗎?設定一下心情機,就可以讓你感覺未來有無限的可能和希望;想要吵架嗎?心情機也可以用來加強怒火,幫你吵贏這場架。
菲利普.狄克將這心情機命名為「潘菲德」,明顯就是要向腦神經科學的先驅——懷爾德.潘菲德(Wilder Penfield)博士致意。從 1930 年代開始的研究中,潘菲德博士利用電極刺激大腦皮質的各個部位,發現可以誘發出對應的感覺、幻覺、甚至是記憶,他所繪製出的大腦機能位置圖,基本上仍然沿用至今。
小說中雖然沒有明講出這心情機是透過怎樣的「腦機介面」來刺激腦部的,但以現在的技術發展來看,要達到精確無誤的刺激效果,應該還是得用類似深部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的方法,以侵入性的手術將微電極植入腦中。這聽起來有點恐怖,但是隨著微機電及奈米機械技術的發展,這類手術未來是有可能達到微型化且安全普及的程度。
其實更大的問題是:有了心情機這樣的機器裝置,一旦使用不慎,就很可能會帶來嚴重的成癮性行為。
從 1950 年代起的科學研究發現:如果以電極刺激老鼠腦部的特定區域(當時的科學家稱其為「快樂中樞」),之後老鼠會不斷地追求這樣的刺激;如果允許老鼠觸動機關來進行自我刺激,這老鼠就會不吃不喝地持續自我刺激,直到最後疲累得不支倒地。甚至把這樣的實驗運用到人類身上,也會觀察到同樣的行為。
而後來的研究顯示,那個區域不是什麼單純的「快樂中樞」,快樂的根源是更複雜而多元的,但是該區域確實會觸發了腦中的「酬賞系統」(Reward System),促使釋放多巴胺之類的神經傳導物質,使生物感覺到「渴望」。這種渴望會驅使生物不停地追求同樣的刺激,最後就導致了「上癮」。
機器人與圖靈測驗、仿生人與孚卡測試
回頭說起來,如果真有這樣的機器存在,那是人類控制機器、還是機器控制了人?被機器控制的人還能算是人類嗎?那和機器人有什麼兩樣?
話題聊到機器人,當然就要講到小說中最重要的科技,小說原書名「仿生人會夢想擁有電動羊嗎?」(Do Androids Dreams of Electric Sheep?)中開宗明義就提到的「仿生人」了。
仿生人,英文是 Android,指的當然不是手機作業系統,而是指模仿人類外觀和行爲的機器人。雖說是機器人,其構造也不限於無機物,也可以是由血肉之類的有機物所組成。
在小說中,最新的「連鎖六型」仿生人幾乎和人類一模一樣,這當然是遠遠超過了當代的科學技術,光是要做出科幻故事中最基礎的仿生人,我們的機器人學及仿生科學,就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而故事中的主角為了要區分真人及仿生人,使用了叫做「孚卡測試」(Voigt-Kampff Test)的技術。這個虛構的孚卡測試,很明顯是從著名的圖靈測試(Turing Test)所得到的靈感。
人工智慧之父艾倫.圖靈為了界定「智慧」這個概念,提出了一個操作型定義:如果一台機器能夠與人類測試者(在不見面的情形下)進行一連串的文字對話,而人類無法分辨它是人類還是機器,那麼就可稱這台機器具有智慧。
現代人應該很容易想像圖靈所提出來的概念了:如果 Siri 之類的虛擬助理或聊天機器人再發展下去,到了你用盡方法都分不清是否有個真人躲在後面與你交談的境界,那麼就可以說它是具有類似人類的智慧了。
小說中登場的仿生人具有極高的智慧,顯然可以通過圖靈測試,但是他們缺乏「共感力」(Empathy,或者也可稱為「同理心」),所以可以用一連串引發共感的問題來揭發他們在反應上的不同,這也就是書中所謂的孚卡測試。
菲利普.狄克的這個想像相當有趣,卻也延伸出了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人工智慧發展下去,會發展出同理心之類的情緒或道德感覺嗎?
這個問題其實在科學界還沒有定論,但是從目前人工智慧的學習及演化歷程來看,如果最後電腦(或仿生人的人造頭腦)可以學會「如何表現得像是有智慧」的話,那麼應該也可以學會「如何表現得像是有同理心」。
但是問題還沒有完,科學家接著爭論的是:「表現得像是有同理心」可不代表電腦真正理解了同理心或擁有了同理心,它可能只是學會了這樣的行為是「被人類認為是正確的」,所以表現出這樣的行為?
問題再深一層下去:所謂的「理解」或「擁有」同理心又是什麼意思呢?在科學上有辦法嚴格定義嗎?
當然,這樣的問題可能會越來越哲學了,但是仍然是有趣而值得思考的。菲利普.狄克所寫的這本科幻經典,到處都充滿了這樣的觸發點。
最後,我們輕鬆一點,來問自己一個可愛的問題吧:真實世界中的電動寵物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了,你會想養隻電動羊當寵物嗎?
本文原出自於《銀翼殺手》導讀,經編修後刊登。由寂寞出版。
The post 「共感箱跟VR有87分像?」——《銀翼殺手》裡的科技預言,現在實現了嗎?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