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亞當.奧特(Adam Alter),譯者:廖建容。
編按:我們都曾看過像是下面這支影片當中小寶寶對螢幕陪伴產生的奇妙反應:他們用熟練的手勢滑動 iPad 螢幕,儘管當他眼前的物體變成了一本雜誌時,他仍然用操控 iPad 的方式操作雜誌。這個世代的孩子們從出生就用這樣的方式在理解世界,如果我們無法阻止這樣的趨勢,又該如何面對如此的改變呢?
這個小寶寶屬於世上第一個用這種方式理解世界的世代,這個世代的孩子認為自己對周遭的視覺環境擁有無限的掌控權,也覺得只要隨手用指頭一滑,就能用新奇的事物取代眼前無趣的體驗。這段影片的標題下得很好:「雜誌是沒有作用的 iPad。」有人在影片下方留言:「可以請你說明一下,為何要讓一歲大的小孩玩 iPad 嗎?」
被 iPad 帶大的孩子們?
iPad 可以讓帶小孩的工作變得輕鬆很多。愛看影片或玩遊戲的孩子可以透過 iPad 得到無窮無盡的樂趣,它成了工作過量與休息不夠的父母最大的福音。但是 iPad 也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且這些影響即使長大後也難以消除。
網癮戒除中心「重新開始」(reSTART)執行主任希拉蕊凱許(Hilarie Cash)對這個議題有非常堅定的看法:她並不是主張禁慾,但她親眼見證了過度使用螢幕裝置造成的後果。她說:「兩歲以前的孩子不應該接觸螢幕。」她認為幼兒接觸的互動應該是直接、具有社交性、親身體驗並有實體的。
人生的最初兩年會決定孩子與世界互動的方式,凱許建議父母將孩子使用螢幕裝置的時間限制在 2 小時以內,連青少年也不例外。但她也承認:「要做到並不容易,但這一點非常重要。孩子需要充足的睡眠與運動量,還有與家人相處及運用想像力的時間。」當孩子沉迷於螢幕裡的世界,這些事就不會發生。
杜絕螢幕誘惑好難,到底我該怎麼教小孩?
美國兒科學會(AAP)認為「幼兒的大腦在人生的最初幾年會迅速發展,幼兒學習成長的最好方式是透過與人互動,而不是與螢幕互動。父母應該避免讓兩歲以前的幼兒接觸電視與其他娛樂科技產品。」這個看法可能是正確的,但我們的周遭到處是螢幕,要杜絕螢幕的使用真的很困難。
一個名叫「零至三歲」的組織對螢幕使用的態度比美國兒科學會溫和一些,因為他們體認到一個事實:幼兒接觸螢幕的情況再所難免。「零至三歲」認為只要父母從旁協助,孩童能與螢幕產生有益的互動,這種互動有三大特點。
第一,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將螢幕上看到的東西,與自己在現實世界的體驗連結起來。
如果某個應用程式遊戲是讓孩子把積木按照顏色分類,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將家中要洗的衣物按照顏色分類。假如孩子玩了以積木和球為主題的電玩遊戲,應該也要花一點時間玩真正的積木和球。孩子的任何體驗都不該只存在於虛擬世界,因為虛擬世界只是在模擬真實世界而已。
這種從螢幕世界過渡到現實世界的方法稱做「學習遷移」,它能提升學習成效的原因有兩個:要求孩子重複練習自己學到的東西,同時鼓勵孩子舉一反三。
第二,主動參與更勝被動觀賞。
比起讓孩子被動吸收內容的電視節目,能讓孩子採取行動、記憶、做決定以及與父母溝通的應用程式遊戲更勝一籌。「芝麻街」這類步調較慢的電視節目,會鼓勵孩子參與和投入故事情節,所以它會比「海綿寶寶」這類節奏快速的節目更適合幼兒,畢竟「海綿寶寶」是為了五歲以上的兒童製作的。
在一項研究中,四歲兒童在觀賞「海綿寶寶」九分鐘後,呈現難以記住新資訊的情況,而且會拒絕後來出現在他們眼前的誘惑物。因此,父母不該長時間打開電視,讓電視的聲音成為家裡的背景聲音,而是要把看電視的時間獨立出來,與其他活動分開。
第三,讓幼兒接觸螢幕時,父母應該聚焦於內容,而非科技功能。
例如,讓孩子透過螢幕裝置看故事時,應該要讓孩子有機會說說他們覺得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該他們指出各個人物角色,換頁的速度不能太快,以免科技功能讓孩子覺得應接不暇。父母要讓螢幕閱讀體驗盡可能接近看真實故事書的體驗。
本文摘自泛科學2017年10月選書《欲罷不能:科技如何讓我們上癮?滑個不停的手指是否還有藥醫!》,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The post 螢幕無所不在,3C世代兒童該如何面對? —《欲罷不能》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