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171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字型帶你品嚐酸甜苦辣好滋味──《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

  • 【科科愛看書】每天睜開眼睛,我們就不斷接收各式資訊,不過,你真的看懂那些文字了嗎?原來,除了內容本身,連字型也含有意義,它們不但有聲音、有味道,甚至還有個性!?它們竟然可以沉默地影響你的想法和舉動,讓你身陷其中而不自覺?還不快來《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看字型如何影響食衣住行,創造看不見的價值》認識這位強大的催眠師!

多重感官讓世界更豐富

透過多重感官同時接收訊息,可以加強我們的判斷能力,幫助我們快速反應。神經生物學家史坦(Barry E. Stein)、史丹佛(TerrenceR. Stanford)和羅蘭(Benjamin A. Rowland)認為,這就是我們辨識訊息和溝通能力的基礎。

我們生活在視覺主宰的世界,我們的大腦大概有一半用來處理我們看到的東西。然而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我們的身體被塑造成能善用所有感官來理解身處的環境。例如我們的基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專門察覺並分析氣味,暗示了氣味在人類的演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學習訓練專家杜根.萊德(Dugan Laird)分析,人們學習時有 75% 透過視覺,13% 透過聽覺,剩下的 12% 則是透過觸覺、嗅覺和味覺。

然而不論在何時何地,只要有一個以上的感官受到刺激,體驗就會被增強、放大,學習效率也會有顯著提升。由此可知,多重感官體驗可用來當作強力的教學工具,或者進行記憶治療。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透過多重感官同時接收訊息,加強判斷能力,幫助快速反應。圖/By zhaolifang@Vecteezy

越是深刻的記憶,一定包含了多重的感官體驗。例如要你描述最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假日出遊,你會說你看到了什麼東西、聞到了什麼味道、當天天氣如何、你摸過什麼東西而它的觸感如何,還有你吃了或喝了些什麼。

閱讀書籍也是一種多重感官體驗,包括紙張的氣味、紙張摸起來的質感,以及書頁翻頁的聲音等。我的朋友讀完第一本電子書之後,她告訴我,雖然那是一本好書,但感覺少了點什麼,缺少衝擊感,好像「強度被減弱了」。她明白自己懷念的是紙本書獨有的特性,像是紙張的觸感和氣味。

碰到彩虹吃一口彩虹

「為什麼有人表演腹語術的時候,聲音好像從他肚子發出來的一樣?」查爾斯.史賓賽教授(Charles Spence)解釋道,多重感官體驗不僅指所有的感官同時接受刺激,你的某一種感官體驗也可能會引發另一個感官的回應(知覺統合)。

這種反應又稱為「跨感官模式」(crossmodal)的交互作用。

舉例來說,當你看到某個顏色會知道它嚐起來像什麼口味;你聽見滂沱的雨聲,會知道氣溫大概如何;某種氣味會引發你對於特定滋味的期待;你會知道某種形狀的物品摸起來是什麼感覺;你能想像某個字型轉換成語言聽起來會有多刺耳。當你回答左頁的小測驗時,可以發現自己做起這件事情來有多麼自動。

莎拉.海爾講起她在超市的新工作。一位「老手」廚師跟她解釋食譜,其中一道是用糖、水、玉米粉和粉紅色色素做成的覆盆莓醬。「但覆盆莓在哪裡?」莎拉說,「廚師的臉瞬間被驚奇的表情給佔據,好像她從來沒有這樣想過。『我不知道,』她這樣回答,『吃起來是蔓越莓口味。』」

根據啤酒專家彼特.布朗(Pete Brown)的說法,人們對於某些造型、口味和顏色的直覺反應,已經深植在人類的演化之中,這是為了要保護自己,也為了生存。比方說水果成熟可以吃的時候,會變成紅色的渾圓果實,所以你會把紅色的球體和甜味連結在一起。很多有毒的東西嚐起來是酸澀或苦澀的,你的味覺也會在演化的過程中幫你避開這些東西。

你也會學著從食物包裝和廣告的字體去進行聯想。你知道誘人的高熱量零食(或健康的低卡路里餐)的字型長什麼樣子,你能夠判斷哪個東西比較便宜或比較昂貴,哪個產品可能是甜的或者鹹的。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你也會學著從食物包裝和廣告的字體去進行聯想。圖/《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提供

我目前正好在研究字體潛在的跨感官模式,或者說「感官字體」。你可以在本文讀到我的一些初步想法和結果。

聯覺帶你看見聲音、聽見顏色

大約在兩千人當中會有一人擁有聯覺(synaesthesia)。對他們來說, 獨立的五感體驗不再是獨立,而是連結在一起的。

舉例來說,聯覺者可能可以聽見顏色的聲音,或是看見聲音的形狀;數字五可能是紅色的,或者嚐起來有金屬味。這些由大腦創造的跨感官模式體驗,對聯覺者來說是獨一無二的。

擁有聯覺的知名藝術家包括英國畫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荷蘭印象派畫家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法國作曲家奧立佛.梅湘(Olivier Messiaen)、美國歌手多莉.艾莫絲(Tori Amos)和美國爵士音樂家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

四十九歲的聯覺者麗莎.奧立弗,直到五年前才發現自己看東西的方式和別人不一樣。她告訴我:「我沒辦法想像其他人是怎麼看東西的。」當麗莎看著月曆,上頭的月分、日子和字母都有顏色。

「七月是明亮的綠色,十月是白色,字母 H 是黃色,星期三是火焰般的橘色,然後字母 K 是綠色的。」

她看到的月曆是立體的,甚至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透視。「這就好像我從旁邊看穿它,又或者像是站在鐵軌上看著它。」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在聯覺者眼中,每天都有自己的顏色。圖/By Kelley@flickr

平面設計師傑米.克拉克的聯覺體驗,是每個單獨的字母和數字都有自己的「正確顏色」,而且一直都保持一致不變。他說這並不妨礙他平面設計的工作,因為當字母組合成單字或句子時,這個效果就會消失。

圓圓的字體甜甜的

在牛津大學的跨感官實驗室裡,查爾斯.史賓賽教授帶領他的團隊研究文字、形狀和口味之間的關聯。他們證明了柔和圓潤的形狀會讓人聯想到甜味或是平緩的聲音,就像下面那個無意義的單字「maluma」;「takete」這個字的尖銳和突出形狀則會讓人覺得嚐起來是酸的,並且聯想到刺耳的聲音。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在牛津大學的跨感官實驗室裡,查爾斯.史賓賽教授帶領他的團隊研究文字、形狀和口味之間的關聯。圖/《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提供

他們發現這些聯想也適用於字體,並且做了實驗; 有稜有角的字體( 字級 53 pt 的Hollywood Hills)被評為嚐起來是酸的,而圓潤的字體(字級 44 pt 的 Swis721 BlkRnd 粗黑體)被評為嚐起來甜甜的。

跨感官研究:苦甜字型學

跨感官實驗室與名廚赫斯頓.布魯門索(Heston Blumenthal)的肥鴨餐廳合作進行實驗,要證實特定的聲音會讓人聯想到不同的食物口味。他們將這些聲音作為背景,讓受試者一邊吃不同的食物,一邊聽這些聲音,來增強他們嚐到不同味道時的感官經驗。這個實驗讓我感到好奇:

我是否也能將同樣的感官經驗運用在字體上?

字母的形式是否可以跟不同的口味搭配,讓我們創造出苦味、鹹味、酸味、甜味和鮮味的字體?

這就是我進行這些研究的起點。

過程

1. 我從每個口味選出一種典型的食物,一邊吃一邊聽著適合的聲音,然後一邊在紙上畫滿抽象的圖形,將個別的味覺體驗化為視覺符號(請看下方)。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嚐完甜、鹹、苦、酸後在紙上畫滿抽象的圖形。圖/《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提供

2. 我把這些畫出來的抽象圖形,配上一組有著相似視覺特性的字體。我拿現有的字體來做調整,再不然就是直接創造新的字體。

3. 我做了一組線上調查,想知道受試者看到這些字母時,是否能聯想到相同的味道。我將食物的照片也放上去,企圖激發更準確的感官記憶。

結果

結果顯示,大家對於「甜味」的字體意見最一致,這和跨感官實驗室最初的研究結果相符合。至於其他的味道和字母雖受到部分受試者認同,但顯然不夠多。所以下一步是要發展並設計出適合的字體和字母形狀,然後用實際的食物親自測試它們。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甜味的字體是意見最一致的。圖/《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提供

跨感官研究:未來研究

我與跨感官實驗室合作,他們會用更嚴謹的科學條件來測試這些想法和假設,第一份研究報告應該很快就會出來了。

無氣泡或有氣泡?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在辨別有無氣泡方面,標籤的造型比起顏色更重要。圖/《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提供

跨感官實驗室的另一項研究,是關於一般瓶裝水和氣泡水的標籤設計。他們從形狀和顏色兩方面進行比對,然後得出結論:在辨別有無氣泡方面,標籤的造型比起顏色更重要。有機體造型的商標跟不含氣泡的瓶裝水很搭,氣泡水則是跟有稜有角的商標相得益彰。然而研究團隊也觀察到,最近的水瓶標籤設計並沒有反應出這些研究結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有機體造型的商標跟不含氣泡的瓶裝水很搭,氣泡水則是跟有稜有角的商標相得益彰。圖/《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提供

這又讓我對瓶裝水產生了興趣。我想知道這些發現是否能應用在其他產品商標的字體設計,以及這可能會對平面設計師慣用的設計語言造成什麼影響。於是我提出了幾個問題:

1.圓弧形和尖角狀的字體,與我們喝一般瓶裝水和氣泡水的經驗吻合嗎?

2.是否有可能設計出從無氣泡到有氣泡(從平靜到活躍)的字型表呢?

過程

我做了兩組線上調查,讓受試者比較字體和字母的形狀,再指出哪個比較「無氣泡」,哪個比較「有氣泡」。交叉參照兩組結果後,我做出了右邊這個從無氣泡到有氣泡的字型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有氣泡的(往上)無氣泡的(往下)。圖/《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提供

結果

從靜止無氣泡到有氣泡可以分成五個階段。圓弧的字體跟無氣泡水比較搭,有稜角的字體跟氣泡水比較搭。最平靜的字體呈現水平平衡,線條沒有粗細對比,這一點比字母是圓弧形或尖角狀更重要。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本文摘自《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看字型如何影響食衣住行,創造看不見的價值》,三采文化出版。

The post 字型帶你品嚐酸甜苦辣好滋味──《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字型心裡有鬼,但字型不說──《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

  • 【科科愛看書】每天睜開眼睛,我們就不斷接收各式資訊,不過,你真的看懂那些文字了嗎?原來,除了內容本身,連字型也含有意義,它們不但有聲音、有味道,甚至還有個性!?它們竟然可以沉默地影響你的想法和舉動,讓你身陷其中而不自覺?還不快來《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看字型如何影響食衣住行,創造看不見的價值》認識這位強大的催眠師!

劇透注意!

閱讀本章前,請先進行下列短片裡的挑戰

 

——————————————————–防雷線——————————————————–

字型如何影響你?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字體直接與潛意識溝通。圖/《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提供

字體是個陰謀嗎?它用潛藏於表象之下的訊息威脅你?不,差遠了。字體坦然地呈現在你眼前,清晰可見。是否要特別關注這個字體,並且閱讀文字實際表達的重點,全都是你的選擇。字體本身就傳達了許多訊息,但它通常是直接跟你的潛意識進行溝通。

直搗大腦的鏡中奇緣

字體和字型提供了大量的資訊,為你鋪陳即將閱讀的文字情境。它們賦予文字背景故事和個性,不論它們給你的感覺是嚴肅或輕佻、是學術性質或帶點孩子氣;不論你是否信任它們,它們都將引導你閱讀。

精心設置的字型就是為了讓你對它們「視而不見」,專注於文字本身。當然,除非選用了不適合的字型,就像某個人頂著一頭剪壞的髮型,或者一部電影中的某個角色選錯了演員。

你可以選擇何時要開始注意到字型本身傳遞的訊息。下面紅字寫出字體的名稱,藍字則是據稱可直接和潛意識腦溝通的「鏡像文字」。在螢幕前放面鏡子,就可看出藍字的字句。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藍字是據稱可直接和潛意識腦溝通的「鏡像文字」。圖/《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提供

神奇的字型戲法

神經學家大衛.路易斯博士(David Lewis)認為字體「躲藏在平凡的表象下」,向我們的「閾上知覺」(supraliminal) 傳遞訊息,是為有意識的溝通。反之則為「閾下知覺」(subliminal),又稱為潛意識。它發生在你的意識之外,有可能發生得太快以致來不及察覺。你能選擇是否要留意閾上知覺的訊息,但你不會注意到向潛意識發送的訊息。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向潛意識發送的訊息你不會發現。圖/《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提供

「快閃廣告」就是向潛意識傳遞訊息的最佳例子,它首次出現在 1980 年代的科幻電影《雙面麥斯》(Max Headroom)中。這些廣告以極快的速度一閃而過,在視聽者沒有意識到的狀況下透過潛意識影響他們。快閃廣告在當時引發一陣議論,有人擔心廣告商會用此手法來對消費者洗腦。

其他的例子如電影配樂或原聲帶、食物的香味,以及商標字體的使用,我們會在接下來的段落進行探討。在〈坦率騙局的藝術〉(The Art of Honest Deception)這篇文章中,作者文森.葛蒂斯(Vincent H. Gaddis)解釋道,一個魔術師的技巧不在於他可以用極快的速度欺騙觀眾的眼睛,而是在表演中高明地誤導觀眾的注意力。他說魔術能夠成功是因為「 9/10 的簡單分心」,而印刷字就像魔術,讓閱讀者注意文句的內容而非字體。

知覺盲點讓我們見樹不見林

字型和魔術都在我們的眼前發生,我們卻好像視而不見。路易斯博士解釋這是「知覺的盲點」,因為我們「不會注意到我們沒打算注意的東西」。丹尼爾.西蒙斯教授(Daniel J. Simons)則稱之為「不注意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他在本章一開始的「看不見的大猩猩」(The Monkey Business Illusion)短片中清楚地展示了這個現象。

身為平面設計師,我從經驗中學到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越大的標題和頭條越要仔細校對,因為那邊如果出現錯字很難被發現。我們習慣把注意力放在設計案的小細節上,反而會忘記後退一步、放眼整體,等案子完成、印刷出來之後才會看到拼錯字了(然後心裡一沉)。這是個經典的「見樹不見林」的例子。

我曾經和朋友約在利物浦街車站那個「真的很大的時刻表」下見面。過了一會兒,她打電話給我說她找不到,因為有太多指標和看板了。我找到她的時候要她抬頭看看;她就站在時刻表的正下方,但她忙著環顧四周的小指標板,沒有注意到那個跟車站本身一樣巨大的時刻表。

想找劇情線索?看看字體就知道

字體會為你提供線索,並且替你即將閱讀的文字內容定調。頭條和標題通常會選用較誇張或令人印象深刻的字體,其作用類似電影配樂,為即將到來的場景鋪陳情境。配樂會暗示你何時應該放鬆、何時應該感到悲傷,或者提示你現在可以開始緊張了,並準備好在那一幕發生之前閉上眼睛。

《大白鯊》(Jaws)的配樂之所以經典,來自它所創造的緊繃感,讓觀眾在座位的邊緣搖搖欲墜,準備在鯊魚出現的那一刻跳起來。

電影《七夜怪談》(The Ring)中,無人接聽的電話聲讓貞子爬出水井那一幕比爬出電視螢幕更令我心裡發毛。我最近又看了一次,只是這次把聲音關掉,結果發現不只變得不恐怖,甚至有點滑稽。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字體會為你提供線索,並且替你即將閱讀的文字內容定調。頭條和標題通常會選用較誇張或令人印象深刻的字體,其作用類似電影配樂,為即將到來的場景鋪陳情境。圖/《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提供

黑字白字,能影響你的就是好字

逛一圈商店和超市,可以發現許多企圖影響我們購物方式的細節,像是字體、包裝設計、店家播放的音樂和氣味,但我們平常並不會意識到。

在一篇關於潛意識銷售的文章中,大衛.路易斯博士引述了一項研究:如果店家播放經典搖滾樂,可以提高「戰後嬰兒潮世代」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和行為。然而當研究人員事後問起受試者,有 2/3 的人根本不記得店家播放了什麼音樂。

另一篇 C.S. 古拉斯(C. S. Gulas)和 C.D. 修(C.D. Schewe)的研究顯示,酒精飲品的消費者在店家播放古典音樂時,會願意點更貴的酒。

加州納帕出身的平面設計師大衛.舒曼(David Schuemann)專門從事酒標設計,他說:「我們總是想辦法讓紅酒看起來比它原本的定價再貴上 10 美元。」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能讓紅酒貴十元美金的就是好字。圖/《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提供

當店裡瀰漫著剛出爐的麵包或者烤雞的香氣,即使你走進這間店之前根本沒想過要吃這兩種食物,這些味道還是會讓你走向烘焙區,或是挑選燒烤的材料來製作晚餐。我發現當我聞到新鮮咖啡的味道,或者看到有人使用我最愛的咖啡店所用的字體,我就會繞路去買咖啡。

下次當你外出購物,發現自己的籃子裡多了一些原本沒打算要買的東西,這時你可以停下腳步,留意你周遭的環境,有什麼外在因素影響你的購買決定嗎?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本文摘自《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看字型如何影響食衣住行,創造看不見的價值》,三采文化出版。

The post 字型心裡有鬼,但字型不說──《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從木乃伊DNA發現:古今埃及不同基因,難道法老綠光罩頂?

一提到「埃及」,許多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遊戲王》的另一個我(?)或是續集拍不完的《神鬼傳奇》,想想那神秘的金字塔、受詛咒的木乃伊,真是令人無比著迷。

而隨著時代變遷,現今的埃及與從前早已大不相同,多年來科學家花了許多精力想從木乃伊的 DNA 中找到古埃及的秘密,卻常無功而返。不過,最新的研究不僅用新方法萃取到了 DNA,更進一步發現了古埃及人的基因有些不同!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想到埃及你就想到金字塔嗎?圖/By Mark Fischer @flickr

從基因定序開始,和法老來場親密接觸吧!

古埃及人篤信靈魂轉世,相信只要將死者的屍身妥善保存,就能讓復活後的靈魂再度使用。正因古埃及人如此費盡心思地製作木乃伊,現代的科學家可以從中發現許多有關死者的細節,包括了臉部特徵、曾患疾病,甚至連生前刺青都可能接近完好,然而,在這種種線索之中,卻獨缺了最關鍵的一環──DNA

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科學家都沒有辦法在木乃伊身上找到 DNA,這或許是因為埃及本身炎熱的沙漠氣候造成了影響,另外,製作木乃伊的過程中使用的化學藥劑也可能是「DNA 殺手」之一。因此,雖然木乃伊的相關研究已進行多年,針對基因部分的探索卻始終沒有多大的進展。

然而,最近一個古代 DNA 專家團隊終於破解了這個僵局,成功從 90 個古埃及木乃伊進行基因定序,並將研究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一位曾在 2010 年進行木乃伊基因研究的生物人類學家阿爾伯特‧辛克(Albert Zink)對此表示:

終於向世人證明了木乃伊身上真的有 DNA

辛克當年針對 16 具埃及貴族的木乃伊進行研究,其中甚至有鼎鼎大名的法老圖坦卡門,然而,他所使用的「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術雖然可以在生物體外進行,卻沒有辦法精確地分辨出古代基因和現代的汙染。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對,他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圖坦卡門!圖/By Carsten Frenzl,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

神秘尼羅河以西,埋葬木乃伊寶地

這次的新實驗由遺傳學家約翰尼斯‧克勞斯(Johannes Krause)主持,他們利用創新的定序方法去檢測樣本上所有的 DNA,並篩選出與人類基因相似的部分。這種完整的研究方式使團隊得以找出古代 DNA 特有的受損模式,也讓分析更加可靠,完成了過去研究中所無法企及的部分。

克勞斯過去曾經研究過尼安德特人Neandertals)、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以及歐洲史前移民的 DNA,不過,為什麼這次會將腦筋動到埃及人身上呢?原來是因為他想知道:

外來征服者是否(對於埃及人)產生了基因上的影響?

咦?他說的「征服者」究竟是指誰?讓我們回過頭來,仔細看看埃及歷史,你就會發現:法老其實並不是埃及的唯一主宰。這片豐饒的土地可說是兵家必爭之地,她曾被亞述、努比亞、波斯、希臘、羅馬等民族征服,也一直是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據點,所以如果埃及小孩的父母來自各地也就不奇怪了(?)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克勞斯從距離埃及首都開羅以南 115 公里處的貝尼蘇韋夫省(Abusir el-Meleq)找來了 151 顆木乃伊的頭顱以供檢測。為什麼挑選這個神祕的地方呢?那是因為古埃及人相信:尼羅河以西是死者的國度,歸屬於冥王歐西里斯(Osiris),這塊地尤其受冥王庇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風水寶地」,當然要世世代代都葬在那邊囉!也正因如此,科學家找起木乃伊來也特別方便(誤)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圖中黃點處即是埃及人眼裡的風水寶地,亦是實驗木乃伊的來源處。圖/實驗圖片

木乃伊的秘密,深埋在骨頭裡

這些受檢測的木乃伊們約在 20 世紀初出土、被身首分離,而後分別收藏於德國的大學及博物館兩處。根據放射性碳定年法(Radiocarbon dating),科學家可以得知這些木乃伊們的生存年代橫跨了 1800 年的維度,涵蓋了鼎盛的新王國時期一直到受羅馬的統治為止。

經過了如此漫長的歲月,木乃伊身上的軟組織中幾乎找不到任何 DNA ,於是科學家們轉而向他們的牙齒和骨頭下手。首先,他們將所有的樣本用紫外線照射 60 分鐘以減少現代的基因汙染(研究人員可能會在採集過程中汙染樣本),而後加以定序木乃伊身上粒線體中的 DNA。而粒線體中所含的基因數雖然不多,但比起苦苦搜尋細胞核裡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在粒線體中找 DNA 更為容易。

然而,粒線體中的 DNA 是直接從母親傳給兒女的,因此這種方法找不到爸爸的 DNA。(詳見:老媽給的粒線體)另一方面,細胞核基因體(nuclear genome)中則包含了父母雙方的 DNA,隱含更多訊息。不幸的是,根據克勞斯的說法,只有幾具木乃伊的細胞核基因體有被完整保存下來,能被嚴格檢測的樣本更是少之又少,最後在這麼多樣本中,只能確定三具木乃伊的細胞核基因體,而這三具木乃伊分別來自不同年代。

比起南非土著,埃及人可能更像波斯王子

研究團隊將木乃伊的粒線體與細胞核 DNA 分別比對了中東和非洲地區的人口,結果發現,埃及人與過去及現在的中東人在基因上較為相近,尤其相似於黎凡特(Levant)地區的人。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黎凡特是個模糊的地理名稱,廣義上指中東托魯斯山脈以南、地中海東岸、阿拉伯沙漠以北和上美索不達米亞以西的一大片地區。圖/By 由 Winkpolve, CC 3.0, wikimedia commons

此外,即便埃及被各種外族入侵,木乃伊們身上的基因卻維持了一致性,這有可能是因為粒線體裡的基因沒辦法保存外國爸爸們的足跡;不過,即便是在那三具木乃伊身上發現的細胞核 DNA中,基因也依然高度連貫。

有趣的是,雖然古木乃伊的身上幾乎沒有任何非洲撒哈拉以南(sub-Saharan)地區的 DNA,現代埃及人的粒線體 DNA 卻有 15%20% 反映出了他們的祖先來自撒哈拉以南。克勞斯推測,這樣的變化可能起因於尼羅河沿岸的商業貿易、奴隸交易增加;此外,伊斯蘭教在中世紀的擴張可能也增進了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交流。

此研究證明了從木乃伊身上提取 DNA 是可能的,對於埃及的考古發展具有非常突破性的影響,但是,研究者採樣的地區較為單一,是否能代表整個埃及的人口組成仍待商榷。不過,既然有了這項秘密技術,或許揭開謎底的一天指日可待,畢竟,現在在埃及尚有數以千計的木乃伊們等待召喚啊!

參考資料:

原始論文:

 

The post 從木乃伊DNA發現:古今埃及不同基因,難道法老綠光罩頂?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食品安全少了風險溝通,就像沒人翻譯的無字天書

文/凌明沛|ILSI Taiwan 交流溝通組召集人、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Oscar Rethwill @ Flickr

從食品安全風險的角度,現今食物可說比以往更加安全、更便利取得,但不少民眾仍認為食品問題變多了,食品安全風險變高了,原因是大多數民眾對風險的認知往往來自於突發的食品事件,缺乏完善的風險溝通所導致。

本期 ILSI Taiwan 專欄由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交流溝通組凌明沛召集人撰文,從何謂「風險」談起,如何透過完善的風險分析系統解決食品問題,並介紹歐洲食品資訊協會(The European Food Information Council)提供的食品風險溝通策略。唯有政府、學術界、及產業界三方主動溝通,提供更多相關資訊,協助民眾瞭解食品安全風險,才能讓民眾重拾對食品安全的信任,達到「食」在安心的境界。

所以我說那個「風險」呢?

在瞭解如何進行風險溝通之前,我們必須先瞭解什麼是「風險」?風險是指採取某種行動或不行動時,可能獲得或失去的價值,此價值可能是健康、情緒、社會地位、或財產。風險可被量化為具有不確定性(Uncertainty)的影響。

舉例來說,我們知道每天都可能會下雨,但卻無法確切得知未來降雨的可能性。若沒有攜帶雨具出門卻碰到下雨,就有被雨淋濕的風險。對我們而言,未來是否下雨為具有不確定性的情形,此時多數人會觀看氣象預報,因為它會評估並量化未來下雨的可能性,得到降雨機率的推測,大眾可參考這些推測做出較接近正確的決策,例如:決定是否該攜帶雨具出門等。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圖/Kurt Bauschardt @ Flickr

風險一詞聽起來很抽象,是因為它具有不確定性。我們無時無刻都處在有風險的世界裡,所以如何確認「可接受」風險,又更為重要!若我們能量化風險,對不確定性進行越準確的評估,進一步辨別可接受風險,所做出的決策就越接近正確。因此,風險與不確定性是一體的兩面,人們時常對不確定性感到害怕,但只要能分析此不確定性,並加以量化,提供大眾清楚的資訊,就能確認是否已處於可接受風險,或進一步評估是否需降低風險,做出正確的決策。

以完整風險分析系統解決食品問題

從上述降雨機率的例子可以得知,為了有效降低風險,需要運用完整的風險分析(Risk Analysis)系統,而一個完整的食品風險分析系統是由食品的「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及「風險溝通」(Risk Communication)所構成(圖一)。其中風險溝通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能使各利益相關者更瞭解風險分析的各個階段。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圖1:風險分析圖

「風險評估」為根據所有科學資訊進行評估,所能得到最大可能風險的結果,取決於 3 大要素:環境介質(例如:食物)中存在多少化學物質、化學物質固有的毒性、及人體與受污染環境介質的暴露量。「風險管理」則須以風險評估後的結果為基礎,並考量相關法規政策、相關經濟、及社會因素,以發展、建議、及執行已鑑別的風險。「風險溝通」則須不斷交流風險評估結果與風險管理措施相關的資訊與意見。

不完整的風險分析往往是風險溝通做得不夠,可能會導致錯誤的風險認知(Risk Perception)與風險態度(Risk Attitude)。「風險認知」是人們對風險的特性與嚴重性進行主觀判斷,會因人而異。「風險態度」是對顯著不確定性的認知,該如何選擇的反應。

從食品安全風險的角度來看,現今食物可說是比以往都更加安全、便利取得,但不少民眾卻對食品的信心越來越匱乏,對政府與食品產業存在不信任感。有鑑於此,產業界、官方、及學術界三方應更主動溝通、提供更多相關資訊,協助民眾瞭解食品,重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任。

食品安全風險溝通策略

食品為高度涉及個人與情感的話題,通常與文化、信仰、及個人習慣等密切相關。而食品風險溝通的對象更橫跨廣泛族群,包括:一般民眾、媒體、特定消費族群、食品產業、及其他利益團體等。這些族群會依據其現有知識,放大或縮小特定風險,其中心理、社會、及文化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其接受風險資訊的方式。例如:許多人傾向接受來自他們信任來源的風險資訊,而不信任不符自身觀點的資訊,即為所謂的「風險認知缺口(Risk Perception Gap)」。

有鑑於此,歐洲食品資訊協會(The European Food Information Council, EUFIC)於 2017 年出版「如何溝通食品風險?」(How to Communicate Food Risk?)手冊,呼籲進行食品風險溝通時,溝通者應該保有適當的敏感度與同理心。以下分享該協會提供的食品風險溝通策略:

1. 評估風險狀況-納入風險認知對溝通的影響

進行溝通前必須先蒐集關於風險的科學證據,瞭解它們如何影響人們對風險的感知。首先,應先蒐集與確認風險評估的證據,區分清楚危害(Hazard)與風險(Risk)的差別(圖二)。需要認清的是,只有危害不足以造成風險,仍須衡量暴露量的高低。

值得注意的是,人們普遍傾向低估自然產生的風險(例如:細菌性食品中毒、食物中的天然毒素等),而高估人為來源的風險(例如:食品添加物、農藥、動物用藥、及抗生素等),即便這些人為來源須先經過全面的安全評估才能使用。而受到大眾高度關注的風險,即使屬於低風險,也會不自覺地增強對該風險的危害認知(例如:蔬果中農藥殘留);反之,受到普通關注的風險(例如:微生物污染的食源性疾病),即使是高風險,也會被認知為低風險。

此外,行為是否具有自願性也會影響到人們對風險的感知,人們普遍認為他們自願承擔行為的風險(例如:自行開車)會比他們無法控制的非自願風險還要低(例如:作為乘客)。人們的風險認知也會受其過去類似的記憶所影響,因此若要溝通新的風險,應謹慎避免引用已知的誤解或不正確的負面看法。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圖2:危害與風險的差別

2. 瞭解接受資訊對象

由於風險溝通的對象具個體差異,例如:不同的飲食習慣、社會經濟地位等,進行風險溝通前需先瞭解接受資訊的對象,這會影響風險溝通需達到的目標與風險認知程度的差異。例如:若食品安全事件的影響對象為嬰幼兒等較無抵抗能力、易受傷害的族群,媒體與大眾的關切程度可能會較高。

3. 準備欲溝通的關鍵資訊

當溝通者瞭解風險狀況與確認接收資訊對象後,就可以針對此風險準備欲溝通的關鍵資訊,包括:應解決的問題、風險物質是什麼、如何避免或減少此風險、如何防止事件再發生、及民眾可以從何處獲得更多資訊等。

4. 聽取意見、評估、及優化

風險溝通是雙向的過程,當資訊已經公開傳播,隨時監控此資訊的公眾回應,可以為風險溝通提供有效且寶貴的反饋。

5. 與關切相同主題的利益關係者合作

食品風險的主要傳播者,包括:政府部門、科學家、大眾媒體、食品產業、及其他利益團體等,藉由與這些多重管道進行日常且持續的合作,將有助於風險溝通的效果與影響力。

食安風險溝通仍不足:主動溝通、完整溝通、透明溝通缺一不可

近年來民眾認為食安問題變多了,食品安全風險變高了,原因是大多數民眾對風險的認知來自於突發事件,而這些突發事件又常與「食品詐欺」脫不了關係。被欺騙的感覺並不好受,民眾對食品的信任常就是從這些突發的食品事件逐漸消磨殆盡。事實上若將這些食品摻假、詐欺事件所導致的健康風險與重大環境污染事件所導致的風險相比,其實風險相對較低,但民眾普遍無法接受。

再者,食品安全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完善的風險溝通,實際風險分析得到的科學證據及結果,與民眾對風險認知的落差無法被弭平。若政府、學術界、產業界未能在適當時機給予合理的解釋與說明,更會加劇民眾風險認知的偏差。此外,也應該提高民眾風險溝通的參與度,在合理的限度下促進溝通透明化,避免只交待片面資訊,讓民眾以為其中隱藏著更多不能說的秘密,造成惡性循環,這些都是產官學界與民眾需要共同正視與解決的問題。

本文轉載自 ILSI Taiwan 專欄 2016 年 6 月號,原文標題為:《 建立食安信心的重要關鍵-強化風險溝通!》

The post 食品安全少了風險溝通,就像沒人翻譯的無字天書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史上最近!NASA朱諾號飛掠木星神秘大紅斑

剛剛慶祝完環繞土星週年的朱諾號探測器已飛行了超過 1 億公里,最近更會直接飛過木星的大紅斑(Great Red SpotGRS),這將是人類史上第一次與大紅斑擁有如此近距離的親密接觸。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朱諾號探測器已飛行了超過 1 億公里,近日將飛越木星的大紅斑。圖/NASA

看得見摸不著的大紅斑,原是巨大氣旋

大紅斑是一個位於木星南赤道邊緣的反氣旋旋渦,它的寬度廣達 16,000 公里,足足有地球的 2~3 倍大。早在幾百年前便被人類發現,自 1830 年代開始留有正式紀錄,這個陪伴觀星者許久的紅斑,據推測至少有 350 多年的歷史。

來自聖安東尼奧西南研究院(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in San Antonio)的朱諾號首席調查員史考特‧波頓(Scott Bolton)表示:

木星神秘的大紅斑大概是她最著名的特色。

波頓提到:這個巨大的風暴已經在太陽系最大的行星上肆虐了好幾世紀,而今,朱諾號和她所攜帶的「木星極光紅外成像儀」(Jovian Infrared Auroral Mapper)將可深入了解這個反氣旋旋渦,探索氣旋的根源究竟有多深,並藉此幫助我們了解它究竟是如何運作、為何如此獨特。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大紅斑約是地球的 2~3 倍大。圖/By Brian0918,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刻苦耐勞朱諾號

收集大紅斑的數據是朱諾號第六次飛越木星雲頂的重要任務之一。朱諾號會在台灣時間 7 11 日早上 9 55 分到達近木星點(Perijove),其位置在木星的雲頂上方約 3,500 公里處。而在 11 33 秒之後,朱諾號會再行進約 4 萬公里,到達大紅斑捲曲的雲頂正上方,彼時探測器會全副武裝、攜帶八個精密儀器在大紅斑上方飛行約 9 千公里。

來自加州噴射推進實驗室(JPL)的朱諾號計畫經理瑞克‧內巴肯(Rick Nybakken)認為成功收集到的木星資料證明了 NASA 團隊的奉獻精神、創造力和技術能力。他說:「每次的軌道繞行都讓我們更靠近木星輻射帶。」而截至目前為止,朱諾號竭力撐過木星周圍的磁場影響,刻苦耐勞的程度超乎科學家的預期。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朱諾號隨身攜帶的傢伙真的很多!圖/網路天文台

再靠近一點,揭開木星神秘面紗

朱諾號在 2011 年 8 月時於佛羅里達發射上空,飛行五年後於 2016 年 7 月 5 日正式進入木星軌道。在探勘木星期間,朱諾的飛行高度極低,與木星雲頂僅距離 3,400 公里。朱諾號利用繞行,努力探索木星雲層下的種種現象,藉由研究極光去深入探索行星的起源、結構、大氣和磁場。

在朱諾號過去的研究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到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是個十分動盪的世界,她的內部結構非常複雜,有充滿能量的極光及巨大的極地氣旋。

朱諾號預計將在 2018 年 2 月於指揮中心的控制下脫離軌道、墜入木星,結束這次劃時代的任務。換言之,這次與大紅斑的近距離接觸,可說是最初與最後的邂逅,而這場相遇到底會帶來什麼樣的新發現,真是令人無比期待!

The post 史上最近!NASA朱諾號飛掠木星神秘大紅斑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Gene思書齋】咔嚓!切開左右腦

你應該看過一些圖,例如「旋轉的舞者」或「前進的騎士」,聽說這些圖可以判斷你是左腦人還是右腦人

然而這些傳聞可能純屬謠言,或說是偽科學。因為一來,僅要你判斷舞者或騎士方向,無法確認你擅長用左腦還是右腦;二來不管你進行的是理性的思考,還是感性的創意,兩側的大腦都要同時使用。不管科不科學,所謂的左腦右腦開發,恐怕是史上最廣為流傳的心理學迷思吧!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正常人左右腦之間,會透過胼胝體(corpus callosum)來溝通訊息。可是,在醫療倫理未像今天這樣良好建立的時代,神經外科醫師會為癲癇病患進行一種手術,把胼胝體咔嚓切掉,讓大腦不正常的同步放電侷限在一個腦半球,減輕癲癇發作時的症狀。

胼胝體被咔嚓掉的病患,日常生活裡的人格、認知和心理,似乎沒啥重大改變,直到加州理工學院的羅傑.斯佩里(Roger W. Sperry,1913-1994)和他的學生找來裂腦人進行一系列設計巧妙的實驗,發現阻斷左右腦之間的互通有無、讓左右腦不知道另一個腦半球在想啥,會產生不少有趣的實驗結果,也揭露出腦功能側化(Lateralization of brain function)的發現。

當左右腦不能溝通,會發生什麼事?

羅傑.斯佩里因裂腦人的研究榮獲 1981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當時功勞最大的學生是葛詹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他們共同在加州理工設計一系列實驗,探討裂腦人在語言、視覺和運動上的變化,透過那些實驗,他們發現一些神經認知過程,有左右腦功能側化的現象,也就是主要會由一個腦半球掌管。

此外,他們也發現左腦主要負責說話和語言能力,右腦主要掌管空間和面部辨識。在裂腦人左右腦無法溝通的情況下,研究人員分別讓左右眼觀看不同圖像,實驗者居然可以掰出自以為合理的解釋,例如給右腦看一個雪鏟,左腦看雞爪,實驗者分別用左手指著雪鏟、右手指著雞爪,說鏟子是用來清雞糞的。

裂腦研究的啟示是,大腦並不像學界曾經認定的同質化處理信息,相反的,腦組織會特化成不同模組和迴路來進行特化功能。

這個啟示是個典範轉移,因為當時美國心理學界主導的是行為主義,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可以被觀察和直接測量的行為」,反對研究「沒有科學根據的意識」。

可是葛詹尼加創意的認知神經科學,卻開啟了對意識的科學研究,也因為認識到腦是由不同模組和迴路組成的,葛詹尼加在《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Who’s in Charge?: Free Will and the Science of the Brain)一書中主張:腦中沒有一個主導的命令中心,「自我」和「自由意志」都是幻覺,意識是腦整體平行而分散地運作下由「解譯器」產生的(詳情請參見《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一窺腦科學家的科學與人性面

《切開左右腦:葛詹尼加的腦科學人生》Tale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Brain: A Life in Neuroscience)是羅傑.斯佩里高徒葛詹尼加的自傳。葛詹尼加除了是位優異的學者,也相信科學家必須和社會大眾溝通,所以也寫了《大腦、演化、人》(Human: The Science behind What Makes Us Unique)、《社交大腦》(The Social Brain)、《心智問題》(Mind Matters)、《自然界的心智》(Nature’s Mind)、《倫理的腦》(The Ethical Brain)、《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等科普書。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葛詹尼加的教職經歷很豐富,曾兩度在他的母校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任教,也兩度待過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還有在筆者我的母校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創立的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中間還待過紐約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康乃爾大學醫學院等。此外,他創辦了《認知神經科學期刊》,還創建了認知神經科學學會。

《切開左右腦》中,葛詹尼加描述他們研究的進行過程以及科學上的意義。他一開始主要的研究是透過裂腦人進行,隨著技術的進步,他們可以利用更先進的儀器探討大腦功能,如 CT、fMRI、PET、SPECT、MEG 等等,非專家的讀者不見得需要知道這些縮寫的詳細內容,但這般在技術上與時俱進,對科學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他也談到生活中相關的決定,如搬家、婚姻、旅行等等,在《切開左右腦》中讓人見識到頂尖科學家的人性層面;另外還有在團隊、期刊、學會、研討會和研究單位創建等過程中,他如何和許多學者、甚至是媒體人及政治家建立了深厚友誼,以及受到許多貴人的相助,可以看出科學研究不是單打獨鬥,人緣好也是很重要的

整本書,完全沒有談到 KPI、SCI 和期刊論文點數,只有對研究旺盛強烈的好奇心,不像今天亞洲多國學者在政府搞不清楚狀況下,被套牢在拚論文篇數和點數的困境裡;何況從書中葛詹尼加多次在不同大學院校擔任主管、和上層應對打交道的經驗來看,愈有效率的方式往往是愈有彈性的,被一大堆規定綁死、疲於和官僚打交道,只會扼殺一流的創意、製造二流的成果。

如果你對腦科學和神經科學感興趣,《切開左右腦》是本必讀讀物。而如果是想要獻身科學研究或者只想要瞭解相關工作,《切開左右腦》同樣是本很好的參考讀物!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 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 The Sky of Gene

The post 【Gene思書齋】咔嚓!切開左右腦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如果擁有《刺客教條》的鷹眼視覺,你看見的世界會有多精彩?

在《刺客教條》(Assassin’s Creed)系列電玩中,歷代刺客都擁有特殊的「鷹眼」(Eagle Vision)視覺,可以藉由攀爬遊戲中的制高點來解開地圖、觀察形勢,順便 360° 全方位賞景兼耍帥。

在遊戲中,這種超凡的能力更能讓刺客看見血漬、路徑、乃至於敵人的蹤跡,讓角色不但可以充當偵探,還能始終保持沉默寡言的高冷風範,完全不用開口,看一眼就知道是敵是友。而他們 2017 年最新一代的作品中,更要嘗試將玩家直接變成老鷹,翱翔在天際,目前從官方釋出的宣傳片看起來,真是令人心癢難耐啊!(私心期待)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爬高高才能帥氣地看向遠方~圖/giphy

其實縱觀各種動漫、電玩和小說作品中,都常常有關於這種超強視覺的描述內容,不過,老鷹的視覺究竟是為何得以如此厲害?如果人類真的能擁有鷹一樣的眼睛,是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漫威英雄呢?

換上鷹眼,人人都是大眼仔

第一步,先讓我們將老鷹的眼睛裝在人的眼窩中吧!擁有了鷹的眼睛後,人人都可以變大眼美女/帥哥,再也不用擔心貼雙眼皮或畫眼線等等的問題。跟人類的眼睛比起來,鷹的眼睛簡直大得出奇──這指的不是牠們眼睛的真正大小,而是相對於頭部的比例。

若以一隻 4.5 公斤的鷹來說,牠的眼睛大概就跟一個 90 公斤的人差不多大,所以假定在 60 公斤的人身上裝鷹眼……嗯,你臉上的其他器官大概都不太重要了吧(?)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給我更大的眼睛!圖/《人工進化》電影劇照 @IMDb

那麼,這麼大的眼睛到底會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呢?可以肯定的是,你的視野會變得更加開闊(這就是我們的電視為什麼越買越大的原因),讓你可以同時看到更多的東西。然而,這麼大的眼睛其實也有壞處,因為它們實在是太大了,以至於很難自由轉動,換言之,如果你要看向不同的地方,你就必須不斷擺動自己的頭。(所以當你偷瞄別人時,就更難不被你的伴侶發現惹 XD

鷹的視野開闊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牠們的眼睛分別在喙的兩側,而不像人類雙眼向前直視。以庫柏鷹(雞鷹,Accipiter cooperii)來說,牠們的雙眼視覺(binocular vision)約 36°、橫向視野(lateral field)則左右各 132°,意思即是,牠們只有後腦杓 60° 是完全看不到的,其他的部分都可以盡收眼底,相較之下,人眼視場僅能看到 200° 左右,完全就是「視野狹小」啊!(所以我說那個……刺客先生你都不用轉頭就能全方位賞景是怎麼回事?)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鷹的視野比人類廣得多,中間是庫柏鷹的視野。圖/實驗圖片

高密度感光細胞,看什麼都超清晰

除了超廣角的視野外,鷹眼更擁有超高解析度,這是因為牠們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密度極高。感光細胞分為兩種:視桿細胞(rod cell)和視錐細胞(cone cell);視桿細胞可以偵測很低的光度,而視錐細胞則可以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辨識彩度。

高密度的感光細胞就像是配備了優良設備的照相機一般,讓鷹眼可以捕捉到更多的細節,而牠們眼中的兩個「中央窩」,更幫助牠們看遠看近都清晰!中央窩 fovea)位於視網膜中心黃斑部的中間,是眼睛中視覺最清晰、感光最敏銳的精華區域。人類僅有一個中央窩,而部分鳥類則有兩個。

雙倍的中央窩有什麼作用呢?當然是視覺上的雙倍滿足囉!鷹的淺中央窩可以讓牠們看清近距離物品上的細節,而深中央窩則像是望遠鏡的凸透鏡,有助於放大影像,並方便判斷出物品與自己間的距離。以上種種特殊構造讓牠們可在 3.2 公里之外就看見野兔的蹤跡,同時計算出自己需要花多少時間抓到獵物。

咦?那刺客可以看那麼遠嗎?

讓我們從《刺客教條:大革命》(Assassin’s Creed Unity)這部作品來瞧瞧:鐘樓怪人的老家「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有一個可供同步的鳥瞰點(View Points),刺客站在上面最遠約可以清楚看見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和巴黎商業交易所(Bourse De Commerce),如下圖所示: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相關位置示意圖。圖片改編自遊戲截圖

聖母院和兩座建築物間的實際距離皆是 1.25 公里左右,若有鷹眼加持,自然綽綽有餘。事實上,擁有鷹眼的刺客只需站在遊戲地圖中央就可以將所有地點看得一清二楚,根本不用一個個鳥瞰點分別同步。(刺客 os:那我爬得那麼辛苦是為了什麼?)

如果你也擁有這樣的視覺,下次看 NBA 球賽的時候就不用再搶前排票了,反正就算坐在最外圍,你也依舊能看清球員臉上的表情。(還能算出要花多少時間衝上去要簽名)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鷹眼幫你捕捉各種球員表情!圖/giphy

比柯南辦案更犀利,紫外線也難不倒你

鷹的雙眼除了可以看見更清晰的影像外,也能看見比我們更多的色彩。在前文中我們提到了鷹擁有高密度的視錐細胞,事實上,牠們的視錐細胞不僅比較多,甚至還比人類多了一種。人類僅有三種視錐細胞,而鳥類則有四種,牠們的視錐細胞不僅可以分辨不同波長的光,更能夠看見人眼不可見的紫外線。如果要捕捉獵物,鷹便可用紫外線視覺(ultraviolet sensitiveUVS)追蹤獵物的尿液痕跡。這樣看來,遊戲中的刺客用鷹眼辦案其實也挺合理的,如果有了如此強大的視覺,跟偵探們搶飯碗簡直是輕而易舉。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想解開開膛手傑克留下的線索,就用鷹眼吧!圖/《刺客教條:梟雄》遊戲截圖

此外,在牠們的視錐細胞外層更有一層「油滴」(Oil droplet),這些油滴含有大量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就像是一層特別的濾網一樣,可以攔截、過濾光,並減少不同視錐細胞間的光譜敏感度重疊之處,可以將短波長、中波長區分開來。理論上來說,這種構造可以藉由吸收光譜的重疊部分,讓鳥類得以分辨更多的顏色。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油滴(Oil droplet),可以減少不同視錐細胞間的光譜敏感度重疊之處,讓鳥類得以分辨更多的顏色。圖/By Jimfbleak,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我們很難理解鷹眼所看見的顏色究竟是什麼樣的,就像我們很難跟盲人描述顏色,鳥類眼中的顏色對我們來說實在無法想像。不過,若是有了那樣的色彩分辨能力,我們衣櫃裡的衣服大概都要重新購置,很多人應該也都會提出加大衣櫃的急切需求。

想有超強視覺?拿味覺嗅覺來換吧!

這麼看起來,鷹眼真的是好處多多啊,雖然我們不會拿這種視力來打獵,不過舉凡看賽、裁判、抓小三,似乎全是好處啊!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由於鷹的視覺實在是太敏銳了,導致牠們的其他感官顯得較為遲鈍。

鳥類對於氣味較不在乎,雖然這並不表示牠們沒有嗅覺,但若是面對兩種外型相同、氣味不同的食物時,牠們的選擇幾乎不受氣味影響。試想如果我們分不出巧克力冰淇淋和「黃金」的差別,只因為它們的外型一樣,這難道不可怕嗎?

此外,鳥類的味覺相較人類也差了許多,牠們只有數十個味蕾,而人類舌上則有近一萬個味蕾,兩者間的差異可以而知。(這就表示你分辨出黃金的機率又更低了一點……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是巧克力冰淇淋……嗎?圖/By memranmir @pixabay

輕薄高解析度隱眼,鷹眼視覺不是夢

如果我們想要真正擁有鷹眼般的視力,除了投胎到二次元空間外,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呢?

其實,這種願望已經不是幻想。早在 2013 年,聖地牙哥加大(UCSD)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小組便已開發出一款新型「超輕薄」的隱形眼鏡,厚度僅有 1.17 mm

雖然相關隱形眼鏡的研究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了,過去的眼鏡卻有太大太厚的缺點,常讓配戴人感覺不適。而比較有效率的隱形眼鏡又需要以手術植入,侵入性太高。

那新的隱形眼鏡有多厲害,廢話不說,先上張圖: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2.8 倍光學變焦超清晰。圖/實驗圖片

這副眼鏡具有 2.8 倍光學變焦能力,而為了達到變焦,眼鏡經過特別設計,光線會先在鏡片內反射四次,方才進入配戴者的眼睛。此外,它更能夠校正色差,以避免失真。這項研究是為了幫助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患者找回原有視力,但或許也能夠讓一般視力者從此擁有一雙「鷹眼」,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 如果等不及隱型眼鏡上市,也可以先用刺客教條的老鷹視覺過過乾癮:

參考資料:

The post 如果擁有《刺客教條》的鷹眼視覺,你看見的世界會有多精彩?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才不是亂P的!古生物復原圖可是有憑有據

日本有一位漫畫家村田雄介(對,就是畫《一拳超人》的那個村田雄介),去年某一天,他不知哪個腦洞豁然大開,突然畫了一系列「未來人類根據骨骼想象動物們的長相」圖,然後和動物們真正的樣子放在一起。謎一樣的畫風令人瞠目結舌……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從上到下,分別是抹香鯨的骨架、「未來人類的想象復原圖」、和真實的抹香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而這個,則是河馬的頭骨、河馬的「復原圖」,和現實中的河馬。

等一下!如果對著骨架做出來的復原圖,和現實情況可以差那麼多,那豈不是說……我們對著恐龍骨骼做出來的復原圖,其實也有可能……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由上至下:滄龍骨骼,村田雄介想象出的滄龍,科學家復原出的滄龍。到底哪個對呀??

或者,一直被我們嘲笑的「小短手」霸王龍,會不會其實……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霸王龍表示:………………

古生物復原圖到底是不是胡亂畫的?會不會我們復原的形象完全是錯誤的??

……並不會。

因為村田雄介畫中表現出來的「復原」其實並不符合復原師們平時的工作邏輯,或許它更像是一種可愛的空想。

我就是一個古生物繪師。儘管人們常常幻想古生物復原繪師的工作是很浪漫、很自由的,可以發揮全部創造力和想像力從紙張上復活一類滅絕的生物……但事實上,這一工作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奇幻。古生物復原圖的繪畫,本質上是對於古生物學研究的一個綜合展示。我們要把那些複雜、枯燥、大眾無法直接領會的學術研究對象和研究成果,盡量直觀、完整地呈現出來。所以,雖然「古生物復原圖」的繪製過程、手法和結果是藝術的,但這種藝術必須要給學術和科學性讓位。

作為一個目前專職的古生物繪師,我不久前曾受徐星老師之邀為楊氏鐘健龍(Zhongjianosaurus yangi)做復原。接下來,我就以這次復原的過程為例,向大家介紹一幅復原作品是如何完成的。

第一步:先把骨架找回來

這是楊氏鐘健龍的化石石板: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楊氏鐘健龍的化石石板。圖/寧靜海的菊石君

對,這就是一開始我僅有的東西。由於保存不全,所以我首先要通過觀察,逐一確定並描繪出化石石板上保存的全部骨骼,同時對其中的一些骨骼進行形態修正,然後通過計算比例、參考親緣關係接近的馳龍類等方法逐一補完骨骼。

經過這些工作,我重塑出了楊氏鐘健龍的站立骨架形態,它是這樣的: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楊氏鐘健龍的站立骨架復原。 圖/寧靜海的菊石君

在這一步中,如果被復原生物的化石保存比較完好,是可以直接測量比例,建立該生物的站立姿態的骨架草圖的。但是如果像這次一樣,遇到了化石保存並不完整,或者缺乏足夠的顱後骨骼化石材料,比如只有殘破的部分頭骨、下頜或者零碎的肢體骨骼的情況,就需要擴大參考範圍,利用所有可能的資源——無論是同屬內的其它物種,還是親緣關係較近的物種或者形態最為接近的生物——以求最大限度還原生物的骨架形態。

記得居維葉曾經說過一句話,大意是「利用一顆牙齒,就可以恢復一個動物的全貌,乃至更多訊息」,這話雖然有一些誇張,但大體上是差不多的。一個關於他的軼事中說,一次居維葉的幾個學生準備對他這個老師搞搞惡作劇,其中一個學生穿上魔鬼的衣服、帶著有角的面具,穿上像蹄子一樣的鞋子,深夜闖進居維葉的卧室,恐怖的叫著「居維葉!居維葉!我來吃你了!」,被驚醒的居維葉看了一眼,安然地說:「有蹄子有角的動物都是吃素的,你是不可能吃我的!」然後倒頭繼續睡覺。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喬治.居維葉,被譽為「古生物學之父」。圖/By Mattheus Ignatius van Bree,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為什麼只看到動物的一部分就能對動物整體做出判斷呢?

這其實應用了古生物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定律——器官相關律,即生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結構,各個組成部分的結構和相關機能是緊密的相互聯繫在一起的,一部分發生變化,其它部分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根據這一點即可以在化石保存不佳的情況下,對研究對象進行整體評論、復原並推測其生態習性。

同樣的,針對不同的動物的不同部位,我們所能得到的訊息也是不同的。典型一例是哺乳動物的牙齒——通過一顆爪獸的牙齒,我們可以得到它的食性、體型體態、棲息環境等諸多訊息,然而如果你得到的是它的骨骼,或是爬行類動物的牙齒,那麼你就無法得到這麼多的訊息的。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鼬科動物的牙可以使我們瞭解很多東西。圖/By MAKY_OREL @ 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沒能得到楊氏鐘健龍的全部骨骼的情況下,我還是順利地復原出了它的站立骨架形態。

第二步:填入血肉,重現豐盈生命

由於在楊氏鐘健龍的復原當中肌肉的情況更多的會被羽毛所掩蓋,所以我在這一步是參照了現代鳥類,大致在草稿紙上確定肌肉復原輪廓,由此就製作出了相關的前期工作的結構參考示意圖。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楊氏鐘健龍的肌肉復原圖。圖/寧靜海的菊石君

雖然這次復原的肌肉的部分比較簡單,但顯而易見的是,肌肉的復原就是引發開頭分歧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將在這裡為大家拓展更多的內容:

事實上,肌肉復原的專業性非常強,因為它的方法主要是依賴於現代動物解剖學知識的,也就是說,根據肌肉和韌帶在骨骼上留有的附著痕跡,和不同動物身上不同肌肉的功能與發達程度來進行判斷。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馬頭骨上三處明顯的肌肉附著痕跡。圖/寧靜海的菊石君

比如觀察現代的馬是我們可以發現:越是強大有力的肌肉、韌帶附著痕跡越明顯,但一些細小的比如面部肌肉或者手腳的小肌肉組則隱秘得多。

除此之外,當然也有一些相對巧妙易懂的方法,比如說通過運動的需求來反推肌肉的樣子:為了支撐鯨魚頭部的上下活動,它必須要有一組強大的肌肉,來從頭骨枕部連接到它的到脊椎上。而這塊肌肉大概就長這樣——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海豚的後頸肉。圖/《鯨和海豚》中國工信出版

這就是為什麼鯨絕對不可能長成蝌蚪形!這組巨大的肌肉是負責牽引頭部的,畢竟頭骨那麼沉重,如果沒有,那麼動物就根本抬不起頭了……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缺這麼一大塊肌肉,這位抹香鯨同學會頸椎勞損的……

再比如,依賴骨骼和肌肉的相互作用來進行判斷。

當人們發現利齒豬亞科的門齒的時候,他們發現了非常有趣的一點:這種生物幼年時剛剛萌發的門齒上有著細密的褶皺,而當他們長大後,門齒齒尖就會被磨損,唇面琺琅質則變得光滑。毫無疑問,這是成長過程中唇齒的摩擦帶來的結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利齒豬亞科幼年與成年後的門齒。圖/寧靜海的菊石君

當我們帶著這樣的結論去看河馬的時候,有些東西就變得顯而易見了:門齒和嘴唇緊密摩擦的部分已經光滑,但是犬齒的唇面紋理還在。如果說門齒外側的光滑還能說是上下門齒摩擦的結果,那麼內測的光滑幾乎就可以判定是來自舌頭和嘴唇共同的摩擦了。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河馬的牙齒及骨骼。圖/boneclones.com

所以,我們就可以做出判斷:河馬的牙並沒有被暴露在外,而是被厚厚的嘴唇包了起來。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河馬的牙並沒有被暴露在外,而是被厚厚的嘴唇包了起來。

當然啦,雖然化石中往往隱藏著非常多的訊息,但是那些對肌肉解剖結構要求較高的復原,通常還是要在學者的嚴格指導之下才能完成——因為它們的專業需求實在是太強了。

第三步:用想像力,填上綺麗色彩

在添加上大致的肌肉確定了整體輪廓後,就到了或許是古生物復原當中最為複雜、繁瑣的一步了——為動物復原出一個合理的、令人信服的體色和紋理。

在楊氏鐘健龍復原過程中,徐星老師在這個時期針對四肢羽毛長度做了非常仔細的叮囑,此外還有國家地理張瑜先生、南川伍德鳳梨先生就羽毛結構、形態等方面問題也給了我一些幫助,綜合了他們的意見、並參考其它小盜龍類標本、以及一隻被飼養的眼鏡球胸鴿的運動形態和足部覆羽結構,我最終繪出瞭如下的羽毛覆蓋結構參考示意圖: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楊氏鐘健龍的羽毛復原圖。 圖/寧靜海的菊石君

由於徐星老師已經在前期研究中為這種小恐龍定下了基礎顏色和紋理大體模式,所以接下來就是複雜的繪畫和電腦製作過程,最終得到的就是下面這個小家夥了。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楊氏鐘健龍最終復原圖。 圖/寧靜海的菊石君

實際上,影響這一步的因素非常多,除了少數我們可以還原真實的體色和紋理的情況外,大多時候都只能是復原繪師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相關知識儲備來完成這一步。

而且,在完成這一階段的工作室時不僅要考慮動物和環境本身關係和相關影響,還需要考慮個體發育、系統發育等其它因素,為復原的動物努力營造一種「熟悉的陌生感」或者「真實的陌生感」。

那麼我首先簡略的介紹一下它的做法和依據吧。

關於羽毛和體色,我們還能參考什麼?

(一)真實的證據

最直接、也最可靠的復原方法,就是直接依賴現有的實證,主要對象是重新現世的哺乳動物和部分鳥類。

證據之一是實體保存的屍體,包括波蘭瀝青湖裡保存的披毛犀、俄羅斯和阿拉斯加凍土層中保存的動物屍體等,這其中以真猛獁的凍屍最為豐富和著名,保存個體從出生後不久的幼年個體到成年個體都有。這些實體保存下來的化石不僅提供瞭解剖學的完美材料,也為復原其體態和皮毛顏色等等提供了非常直接的證據。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西伯利亞凍土層發現幼年猛獁屍體。圖/FRANCIS LATREILLE

證據之二則以歐洲地區早期的洞穴岩石壁畫為主,也包括部分人工雕刻製作的工藝品,這一時期的南非和澳洲其它岩石壁畫或者岩石雕刻也提供了非常多的線索。歐洲的岩石壁畫內容非常豐富,對於物種的針對性描繪非常精緻,表現出了大量物種的特有特徵。由於其中的部分動物一直延續到了近代才滅絕,使我們得以驗證了這些特徵的準確性。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大角鹿的岩石壁畫。左圖可能為雌性或者鹿角脫落的雄性,右圖為雄性。圖/blogspot.com

(二)動物與環境因素關係

一般來說這一步需要聯繫前面得到的骨骼形態等內容,以尋找類似的結構和生存環境的動物作為參考。這一依據主要是直接參考現代動物,比如:

犀、象、河馬等笨重有蹄類群的動物體色普遍性的單調,以灰、棕色為主要色調,那麼我們可以推測形態上非常類似的其它大型笨重有蹄類,如重腳獸、閃獸、焦獸、冠齒獸等也會擁有類似的體色模式;如果是一些茂密森林活動的小型的有蹄類,那麼我就要考慮適當鮮艷的體色和斑點、斑塊;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的哺乳動物,我們就要準備復原的體色單調和暗淡一些,等等……

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一點上也不算有統一的固定標準。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以環境因素為參考的古生物表皮顏色復原。圖/寧靜海的菊石君

(三)個體發育過程(主要依賴於現生部分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

現代動物當中,很多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在幼年和成年個體階段都存在不同的體色和紋理模式。一般來說幼年動物的體色要更鮮艷、紋理更復雜,動物成年後體色趨於暗淡、紋理會模糊或者趨向整體黑化(也有部分動物成年後仍然會保持比較鮮艷的體色和紋理,印度星龜、輻射陸龜等)。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幼年科摩多巨蜥和成年科摩多巨蜥。圖/picturenew.com

很容易發現的是,這些帶斑點、條紋的幼年動物往往比成年動物更喜歡茂密復雜的林地環境,擁有更復雜紋理的幼年動物實際擁有更好的保護色,可以幫助這些幼年動物更好的融入林地、森林環境當中保護自己。以此為根據,那麼我們在復原推論一些幼年生活在森林環境,而成年後可能生活在更開闊環境的動物時,這種紋理樣式就成為了完全合理的一個理論依據。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根據可能生存環境及個體發育體色、紋理變化復原的蘇氏巧龍。 圖/寧靜海的菊石君

(四)系統發育關係

這一部分的依據實際就比較薄弱、或者說幾乎無從下手了,更主要的是發揮復原繪師的個人觀點和想象力。如果說之前幾點都是「為復原圖的體色、紋理提供依據」,那麼系統發育學在這裡只能算是「提供更多可能」。實際上,這一變化過程的速度差異非常大,或快或慢我們都無法通過化石研究來驗證。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筆者傾向認可的真馬系統發生樹。 圖/寧靜海的菊石君

這一時候,復原繪師通常還會利用作品表達自己所傾向、支持的學術觀點。我在這裡展示的一張部分馬的演化圖就表達了在馬類分類和演化關係上的觀點——我贊成埃森曼將真馬屬劃分為四個屬的研究結論,而沒有採納這些是真馬亞屬的傳統觀點。

最後,我們來談談羽毛

羽毛有什麼用?它的實用性功能主要是飛行、滑翔、禦寒和性展示。所以,在判斷一種不會飛動物有沒有羽毛的時候,環境溫度是一個重要因素——對於霸王龍來說,顯然,散熱是比禦寒更大的問題——事實上對於大多數大型動物來說都是這樣,像是喜歡泡澡的變溫巨型龜類。這就是為什麼霸王龍不可能長成一個毛球:總不至於為了好看而熱死自己吧?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村田雄介的胡亂畫「霸王龍復原圖」——然而對於霸王龍來說,羽毛可能是非常累贅的東西。 * 羽毛方面,其實也有例外,比如華麗羽王龍。它體型很大,但身體表面仍然覆蓋著毛髮,這種毛髮的功能性目前很難解釋。另外一點就是,或許在霸王龍等恐龍年幼時期它們身上或局部會有一些毛髮,而這些毛髮可能跟隨成長逐漸脫落。

第四步:幫牠們重建家園吧

最後,雖然在本次復原中沒有涉及,但依舊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動物生態環境的復原——也就是復原圖中的背景。它的存在使得復原圖更加完整,也使得讀者更容易將復原後的動物帶入想象。

對於生態場景復原來說,通常需要採納是環境訊息。一般來說,根據動物化石所表現的訊息,我們就可以大致推斷出動物的生活環境,額外的一些訊息還包括沉積環境、植物孢粉等。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準噶爾將軍龍和多枝真枝角鹿生態場景復原。 圖/寧靜海的菊石君

除此之外,有趣的一例是利用動物的行為學訊息為某種三趾馬進行的復原。

那要從坦尚尼亞的一處足跡化石說起:在坦尚尼亞利特里地區,人們曾經發現了大量的上新世的古哺乳動物腳印化石,其中之一就是是某種三趾馬的行進足跡化石。這一串足跡顯示一匹幼馬正在一匹母馬前方一起小跑前進。可能是幼馬頑皮,它突然從母馬身前橫向穿過。這一行為可能讓在較快速度中行動的母馬出現了晃動,為了保持平衡,母馬被迫停頓了一下,於是在本來都是單一腳趾腳印的行進路程中,這匹母馬的右後足留下了一個清晰保留了左右側趾的足跡!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坦尚尼亞利特里地區保留的三趾馬行進腳印化石。圖/《Fossil Horses: Systematic, Paleobiology and Evolution of the Family Equidae》

這串足跡不僅顯示了三趾馬的側趾在平時行動中並不接觸地面,而且也顯示了在某些情況下三趾馬的側趾會起到一定的輔助支撐作用。最關鍵的一個行為學訊息就是與真馬在演化上處於完全不同支系的三趾馬竟然和真馬存在相同的攜帶幼馬行為模式,即它們都會在運動狀態時,讓幼馬走在自己前面。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利用以上足跡反應行為學訊息繪制的晚更新世的庫比佛勒馬。 圖/寧靜海的菊石君

冗雜的訊息綜合諸多學科的知識,讓我們可以最大程度的豐富畫面,同時提升復原圖本身攜帶的訊息門類。所以你看到一張簡單的復原圖時,它背後可能隱藏著研究者無數複雜的推演、修正和繪製者們查閱的海量資料。

儘管你也許永遠也注意不到它。

本文轉載自《果殼網》,〈形形色色的古生物复原图,是怎么画出来的?

The post 才不是亂P的!古生物復原圖可是有憑有據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唱完搖籃曲後,如何給寶寶一個安全的睡眠環境?

關於嬰幼兒在睡覺過程中發生意外一事,不時會在台灣的社會出現1。個人覺得相當有必要針對此一問題好好討論一番,以減少嬰兒猝死(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發生的機率。

如果家長真的沒空把這一大篇文章看完。個人可以先說結論,就是:

不要趴睡、使用堅硬平坦的床、與嬰兒同房不同床、不要使用鬆軟的寢具、拒絕過熱的環境2

以上這五件是最重要的,已經列入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政策性聲明(Policy Statement)(註一)之中。

細看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政策性聲明,其中有 15 項背後皆具研究品質良好的證據,值得父母與相關從業人員認真執行:不要趴睡、使用堅硬平坦的床、哺育母乳、一歲以前與嬰兒同房不同床、不要使用鬆軟的寢具、於睡覺時間使用奶嘴、拒絕吸煙、拒絕酒精與非法藥物、拒絕過熱的環境、懷孕婦女應規律參與媽媽教室、嬰兒應接受相關疫苗接種、心肺監控器材無法減低嬰兒猝死、醫療健康從業人員應認同這些原則並告知父母、媒體從業人員應將安全的睡眠的相關準則在新聞或廣告中傳遞、持續進行「安全的睡眠」運動。

不要趴睡,嬰兒仰躺最安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Jared Yeh @ Flickr

第一項「不要趴睡」,個人認為最為重要,兒童健康手冊甚至可以考慮第一頁就印這件事。這裡可以順帶一提的是,嬰兒睡覺的姿勢就是仰睡,沒有趴睡,也沒有側睡。目前研究的最佳證據皆顯示,至少要維持仰睡的姿勢至一歲以上。百歲醫師中所寫的看法有一些都已經過時了,最嚴重的一點,就是他鼓勵趴睡。

我們已經反覆在各種研究中發現,趴睡會增加嬰兒猝死症候群的發生機率。如果胡亂照書養,給小孩趴睡,也不顧小孩哭鬧,致死風險當然非常的高(註二)。許多有養過小孩的家長都知道,小孩大約三個月大之後就會翻身了,睡覺時也會翻來翻去的。這是正常現象,因此我們要改善的是寢具的使用──不要用太軟的床墊或棉被,而不是企圖將小孩固定住。網路上有流傳一些言論,認為他們家的小孩趴睡也沒怎麼樣,為何不能趴睡之類的言詞。這樣的說法,坦白說就是完全沒受過科學訓練的人的看法。

一個小孩趴睡沒事,不代表所有小孩趴睡都沒事。經過科學上大規模的後設研究可知,仰睡可以讓嬰兒猝死的機率,下降 50~70%。也就是說讓 SIDS 從大約千分之二,降到千分之 0.53(如果硬是要換算一個數字讓大家有感一下可以這樣看:每年台灣大約有 20 萬新生兒,依這樣的比例算下來,改成仰睡可以救回 300 個嬰兒,這樣的數字應該可以讓大家警醒一下了吧)。

別讓孩子亂亂睡,堅硬平床才完美

第二項「使用堅硬平坦的床」。此項為何至關重要,主要是因為小孩子在睡覺時,經常翻來翻去就變成其他姿勢,這時候如果用了柔軟的毯子,就可能沒有空間可以呼吸,導致窒息的危險性就會大增。因此柔軟的各種配件都不要使用,如枕頭、軟墊、靠墊、毯子、床圍等等。如果要使用保潔墊,切記一定要與床墊完全密合。

沒有任何研究證據顯示,特殊的床墊或嬰兒床可以減少嬰兒猝死的發生率。因此若是有產品做這樣的宣稱,千萬不要相信。各種坐姿輔助裝置,如汽車安全座椅、嬰兒背帶、嬰兒車、搖床,都不建議在嬰兒睡覺時使用。如果小孩在這些設備上睡著了,記得在入睡後應該就要鬆開這些裝置,並將小孩平放。

一起睡吧!但應該同房不同床

第三項為「與嬰兒同房不同床」。在設置嬰兒床時,最好是與父母同房,在伸手可及之處較佳。目前建議至少同房六個月,最理想的狀態是最好可以同房至一歲。

如果家裡同時養育雙(多)胞胎的,最好的方式也是分開睡。也就是說,兩個小孩要放在不同的床上。像我們家因為兩個小孩在同一個房間內會互相干擾,所以在新生兒時期,我們是一個大人跟一個小孩為一組,睡在不同房間。同一房間內的一大一小,有各自的地方可以睡。假如在深夜需要親餵母乳,切記餵完奶後就將小孩放回自己的嬰兒床上睡,而不是放在自己身旁。

寢具鬆軟好舒服?全是窒息的陷阱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太軟的物品不要放在嬰孩的睡覺環境,如枕頭、鬆軟玩具、床邊護欄,也不要使用會蓋住頭的衣服或毯子。圖/Dave Herholz @ Flickr

第四項為「不要使用鬆軟的寢具」。如上面第二項所談到的,太軟的物品不要放在嬰孩的睡覺環境,如枕頭、鬆軟玩具、床邊護欄,也不要使用會蓋住頭的衣服或毯子。如果真的要使用嬰兒床,記得選擇柵欄之間縫隙小一點的,避免頭被卡住了。

記得不要使用床圍,因為床圍通常都是鬆軟材質居多。目前多數嬰兒床廠商已經知道這件事,在商品中也沒有提供此附件,家長千萬不要以為弄錯了,又自己跑去買來掛上去。因為目前已經知道床圍是非必要性的東西,既無法防止頭被卡住,反而可能有窒息風險。

千萬不要包粽子,穿著清涼好舒服

第五項為「拒絕過熱的環境」。目前已有研究證實,過熱的環境可能增加 SIDS 發生的風險。雖然在定義上,很難詳細的定義何謂過熱。但一般而言,嬰兒的穿著要與環境相配合,千萬不要穿得比大人還要多。不要忘記了,嬰兒身體的平均體溫比一般大人還要高。

如果嬰兒太熱了,可從兩個徵兆來判斷,一為流汗,另一為胸口部位太熱。只要兩個出現其中一個,就是穿著太多,要盡快調整。老阿嬤那一套一看到小孩就莫名的一直加衣服的照顧方式,已經與現在的科學知識背道而馳,千萬不要不加思考又實踐到底。

上述五項為最為重要的部分,其餘像是哺育母乳、睡覺時使用奶嘴、嬰兒應接受相關疫苗接種,則為保護因子,可將不利的因素降低。另外的要點,如不要抽煙、不要使用酒精及非法藥物、規律參與媽媽教室獲取相關育兒知識、各種商業產品無法減低嬰兒猝死,也建議父母一定要做到。

沒有人天生下來就知道怎麼當父母的,我們在育兒的戰場上匍伏前進,多學習一些知識,是為了讓嬰孩在友善的環境之下,慢慢長大成人。


註釋:

  • 註一: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政策聲明(Policy Statement)有一個原則,發表五年後就會自動失效,除非有經過合適的改版。因此看到有人談論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政策聲明,記得先看一下年份,是否已經有最新版出現。依據過往經驗,他們更新的速率算是頻繁,很多重要的議題都會在五年左右就更新。
  • 註二:這時候還是不得不推自己的書:《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裡面不講一堆大道理,就是教你最簡單的科學育兒之道。先前在泛科知識節的已有相關影片釋出了(goo.gl/89hDGa),有空的人可以先看看。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1. 「百歲醫師育兒法」訓練 卻因床墊、趴睡導致寶寶窒息(2017/04/11)。聯合新聞網。
  2. AAP TASK FORCE ON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 and Other Sleep-Related Infant Deaths: Updated 2016 Recommendations for a Safe Infant Sleeping Environment.2016;138(5):e20162938。
  3. Gilbert, Ruth, Georgia Salanti, Melissa Harden and Sarah See. Infant sleeping position and the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ystematic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and historical review of recommendations from 1940 to 200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5; 34(4): 874–887. DOI:1093/ije/dyi088

The post 唱完搖籃曲後,如何給寶寶一個安全的睡眠環境?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如何走 B 型肝炎治療的最後一哩路–楊懷壹專訪

B 型肝炎研究

B 型肝炎是東亞的高致死率流行病,至今台灣仍有 250 萬名帶原者處在肝癌陰影下。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楊懷壹副研究員,投入研究肝炎病毒 20 年,協助建構「肝癌風險計算器」。現在,他與團隊的最新發現,已接近治癒 B 型肝炎的最後一哩路。

自 1996 年加入陳建仁院士的團隊,楊懷壹進入台灣 7 個鄉鎮,徵求 2 萬 4 千名受試者提供檢體,長期追蹤研究 B 型及 C 型肝炎病毒慢性肝炎病患。並建立了肝炎病患罹患肝癌的風險預測評估,改善患者處境、降低國家醫療支出及社會負擔。團隊同時於國際醫學期刊發表了逾 80 篇重要論文,為全球肝炎醫療研究提供重要資訊基礎。

亞太地區隱形死神:B 型肝炎

面對 B 型肝炎,台灣可以算是國際的模範生。

B 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一種 DNA 病毒,其傳染途徑有二。第一種為母子分娩的傳染:由病毒抗原陽性母親(特別是 e 抗原陽性母親),於生產時經由血液、羊水、陰道分泌物傳染給新生兒。第二種則是水平傳染:病毒透過感染者的血液或血液製劑,經由皮膚黏膜傷口而傳染。

台灣是 B 型肝炎的高盛行地區,在全面接種疫苗前,居民帶原率約在 15~20% ,目前約有 250 萬名帶原者(病毒表面抗原持續超過 6 個月)。 1984 年台灣開始對 B 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陽性孕婦所生的嬰兒施打 B 型肝炎疫苗,1986 年開始為新生兒全面接種。此後,六歲兒童 B 型肝炎帶原率由 1989 年 10.5% 顯著下降至 2007 年 0.8% 。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雖然 B 型肝炎疫苗已問世,目前全球仍約有三分之一人口(約 20 億人)曾經感染 B 肝病毒,其中 3 億 5 千萬人成為帶原者。圖/iStock

B 肝病毒以亞太地區流行率特別高,其感染人口為 2 億 5 千萬人,約佔全球帶原者總數 3/4 。 25%~40% 的 B 型肝炎帶原者會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等末期肝臟疾病,導致患者死亡。

楊懷壹認為, B 型肝炎可說是屬於東亞的流行病,是在地特有的健康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加以專注研究,反而可以在解決 B 型肝炎問題的方法上成為世界的領先者。現在許多西方國家在處理 B 型肝炎問題時,都要向台灣的研究者取經。而楊懷壹參與建構的「肝癌風險計算器」,以及團隊即將發表的「 PD-1 預測 B 型肝炎功能性治癒 」就是奠基於長期研究的重要成果。

科學算命:肝癌風險計算器

肝癌風險計算器可以將「相對」的危險性,轉換成「絕對」的風險估計。

台灣未接種 B 肝疫苗的世代已超過三十歲,是否會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讓許多患者有芒刺在背般的憂慮。而醫療資源應該如何分配給不同處境、病況的患者們,也是重要的公共議題。

楊懷壹在 20 年前開始參與的大規模長期研究在此時發揮效果,他與團隊利用當時陳建仁院士所領導的長期追蹤世代 (REVEAL study cohort) ,研究三芝、竹東、朴子、高樹、馬公、白沙及湖西等 7 個鄉鎮的 B 肝患者病況發展,歸納出 B 型肝炎進展的重要危險因子,成為預測 B 型肝炎慢性患者 5 年及 10 年內肝癌發生機率的風險計算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權重計算各種風險因子的「肝癌風險計算器」,自 2010 年開始,協助許多臨床醫師及患者判斷病況及治療。圖片來源/楊懷壹提供 圖/張語辰

楊懷壹針對肝癌危險因子如:性別、年齡、肝癌家族史、酗酒習慣、肝功能指標、 B 型肝炎病毒 e 抗原、 B 型肝炎病毒量以及病毒基因型等臨床指標進行大量樣本統計迴歸,得到各自權重,建構出肝癌風險計算器。

其中以「性別、年齡、肝功能指數、 e 抗原、病毒量」等 5 個指標最為重要,也是現行肝癌風險計算器的構成因子。

「在這些危險因子中,HBV DNA 檢測是最昂貴的,一次就要 2000 元以上,在社區中難以被接受。我們發現可以用表面抗原 HBsAg 「定量」檢測來取代,成本只要 200 元,希望能讓更多人得知自己的肝癌風險」楊懷壹說。現在肝癌風險計算器更已推出 app,讓智慧型手機使用者能夠自行檢測。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運用肝癌風險計算器開發之 App,可讓帶原者定期自我檢測並加以提醒。圖/健康 B 記本 App

最後一哩路的起點:PD-1 應用於慢性 B 肝

透過 PD-1 相關研究,我們或許找到治癒 B 型肝炎最後一哩路的入口。

談到最新的研究成果,楊懷壹的語氣相當興奮。

計畫性死亡-1(Programmed Death-1)蛋白簡稱 PD-1,出現在 T 細胞表面,在免疫系統中具有負向調控(Negative regulation)功能 ,可以抑制 T 細胞活化及增生。楊懷壹說:「 PD-1 可以算是免疫系統的煞車因子。」

PD-1 有二種已知的配體(Ligands): PD-L1 和 PD-L2 。當非淋巴細胞(如肝臟細胞或腫瘤細胞)在其表面表現 PD-L1 蛋白,並與 T 細胞表面的 PD-1 蛋白接觸並發生反應,此 T 細胞便會凋亡,失去免疫功能。

如此機制原本可以保護人體組織免於過度發炎,但也受到狡猾的 B 肝病毒利用,長期下來導致 B 肝病毒相關的免疫系統疲乏(T cell exhaustion),無力消滅肝炎病毒。也因為如此, B 肝病患自動痊癒(指血清中表面抗原消失)的機率相當低;即使以目前的抗病毒藥物治療,也難以提升治癒率。

目前的臨床抗病毒療法雖然能避免肝炎發展成癌症,但也無法清除病毒。患者必須不斷服藥,依靠外力對抗病毒,若是停藥則有嚴重風險。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左)HBV 感染細胞可透過表面的 PD-L1 連結 T 細胞表面的 PD-1,抑制 T 細胞。(右)透過 PD-1 抗體及 PDL-1 抗體阻斷連結, T 細胞可以保持活化,發揮免疫功能。資料來源/smartpatients 圖/林任遠、張語辰

楊懷壹眼神發亮地說:「經過反覆地實驗分析,我們發現了血液中可溶性 PD-1 濃度可以準確地預測 B 肝病患是否自動痊癒轉變為非帶原者;血液中可溶性 PD-1 濃度低的 B肝病患有非常高的比例可以發展出對抗 B 肝病毒的免疫力而自動痊癒!」

未來的臨床試驗,將可測試以抗體將 PD-1 及 PD-L1 的結合阻斷。肝炎病毒無法破壞 T 細胞,那麼患者的免疫系統就可以維持活化,自行消滅肝臟中的肝炎病毒,並有助產生抗體。 PD-1 抗體免疫療法的發展,讓所有 B 肝帶原者不僅免於擔憂肝癌,更可以保持清除病毒、最終停藥的希望。

這樣的成果看來令人興奮,但實際上是建立在許多嘗試與挫折之上。對於楊懷壹而言,研究的過程就是建立假說,再不斷挑戰自己的假說。瓶頸是一定會出現的。而負責分析資料的團隊成員潘美虹表示:「遇到瓶頸,就要先喝下午茶,讓心情恢復一下再回來嘗試。」

流行病學:解決社會的健康問題

流行病學不同於一般生醫研究,是與社會、與人相關的,流行病學家必須要走入社區。

這是楊懷壹對流行病學研究的想像與實踐。20 年前剛退伍,就加入陳建仁院士的團隊擔任研究助理,在週末前往各鄉鎮進行社區世代研究個案的追蹤訪視。在數位資訊不普及的時代,社區世代一開始的工作是前往戶政事務所,抄寫所有 30~65 歲居民的聯絡方式,寄信徵求同意。 9 萬名收件者中僅有 2 萬 4 千人願意參與研究。

楊懷壹回憶,當時幾乎每個週末都和台大肝膽腸胃科的醫師們合作,下鄉為研究個案進行超音波檢測,再熬夜整理資料與處理檢體。「很感謝陳建仁老師留下這麼珍貴的研究材料,即使是數萬名受試者交付的檢體,我們也非常謹慎小心地使用,每 10c.c. 會分裝成三管。不過至今歷經了許多血清生物標記的檢測, B型肝炎和 C型肝炎慢性感染研究個案的 1991 至 1992 年收集的基線檢體也幾乎消耗殆盡了。」

在小金門服役時,楊懷壹逐漸確立了自己對流行病學的志趣,進入田野工作所得的觀察,更立體化了他的研究動機。至今仍記得某些受試者,他說,有些人急著想檢測,會打電話來催促研究團隊安排追蹤檢測;有些個案身體惡化的程度則讓人於心不忍。「當時多數人只能宿命性地接受自己得到 B 肝,大多態度消極,實際上也無路可走。有些人會絕望地問『多吃青菜有用嗎?』那當然是沒什麼太大幫助的,當時也沒有抗病毒藥物。」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過往走入社區的經歷讓楊懷壹體悟,自己長期對肝炎的研究「不僅是探索知識而已,同時也為很多人改善切身的問題。」圖/張語辰

楊懷壹分享,有志投入流行病學研究的年輕人們,可以多加探討所在社會各層面的健康問題。反過來說,對於社會、群體健康有好奇心、研究志向的人,也是流行病學界最歡迎的。

至今已擔任多年教職,楊懷壹覺得擔任教師與研究員的最大差別,在於對象。

「面對大學生和面對博士班以上的研究團隊成員,我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對大學生和研究生,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引起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楊懷壹笑說:「剛開始幾乎每週都熬夜做教材,我寧可一開始先辛苦,也不要上台念乾稿、讓課程很無趣,對自己和學生都不好。」

至於研究團隊,則是楊懷壹一起探索新的知識、研究方法的重要夥伴。在團隊成員胡惠涵的籌辦下,連續三年舉辦基因體流行病學研習營,邀請技術最前沿的美國專家,與學員們分享技術與經驗,希望能夠促進更多有志者一起在流行病學的研究之路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延伸閱讀

  • 楊懷壹的個人網頁
  • 2013 中研院 open house 科普演講 – 預測慢性 B 型肝炎患者罹患肝癌的風險
  •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1998。《台灣B型肝炎疫苗史》
  • 林志陵,高嘉宏,2008。 〈肝癌的流行病學〉,《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雜誌》 24(5), 277-281.
  • Jin, H. T., Ahmed, R., & Okazaki, T. (2010). Role of PD-1 in regulating T-cell immunity. In Negative Co-Receptors and Ligands (pp. 17-37).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 YANG, H., LEE, M. H., & CHEN, C. J. (2011). Predi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isk in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C: review of findings in REVEAL-HBV/HCV study.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4, 010.
  • Topalian, S. L., Hodi, F. S., Brahmer, J. R., Gettinger, S. N., Smith, D. C., McDermott, D. F., … & Leming, P. D. (2012). Safety, activity, and immune correlates of anti–PD-1 antibody in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6(26), 2443-2454.

採訪編輯|林任遠 美術編緝|張語辰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CC 4.0

本著作由研之有物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The post 如何走 B 型肝炎治療的最後一哩路–楊懷壹專訪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為了台灣,一直走在最前面的地震預警

文/吳逸民|台大地質系教授

「強震警報簡訊」為我們爭取了數秒鐘的預警時間,能在地震發生時、震波來襲前搶先知道地震即將來臨,或許大家可能多少知道這樣的簡訊服務逐漸普遍,但你知道這項技術的發展史和背後默默努力的科學家嗎?今天震識邀請了在國內地震預警技術發展扮演重要角色的吳逸民教授,跟我們談談過去的內幕秘辛點滴!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吳逸民教授(投影片中也是)。圖/震識站主潘昌志(阿樹)於 2013 年拍攝

重視地震威脅,地震預警很重要

台灣、日本及墨西哥是最早投入地震預警系統(註 1)的國家,地震頻繁的日本同時擁有先進的高速鐵路,而地震預警的發展也因應而生。至於墨西哥,則是因為墨西哥市就建在乾枯的湖泊上,即使是遠在三百公里外的隱沒帶發生大地震,因為盆地及場址效應,也會放大地震波而造成墨西哥市高樓的損壞,1985 的墨西哥地震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地震災害總是會提醒著人們,不要輕忽地震威脅,而台灣投入地震預警系統開發的科學動機,自然也是一起顯著的地震。1986 年的花蓮地震發生在外海,對花蓮的住家並沒有造成太大損害,這次地震反而最嚴重的災害卻是在 120 公里外的台北。根據震波的速度推估,具破壞力剪力波(S 波)從這次地震的發震位置傳遞到台北的時間,至少要 30 秒,因此,若在花蓮建立預警系統,就可以對台北提供預警時間。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透過 P 波與 S 波的速率差距,在地震來臨時對各觀測站與民眾進行即時通知。圖/ I, Genppy,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經濟起飛時,帶著科學一起翱翔吧

有了科學動機,還要有資源投入,到底是什麼樣的契機,讓台灣在二十幾年前就開始發展地震預警系統?1990 年代,台灣正值經濟繁榮,國家建設開始蓬勃發展,中央氣象局便打鐵趁熱成立地震測報中心,當時的局長是蔡清彥教授,地震測報中心的主任是辛在勤博士。

地震測報中心初期在思考該如何推動地震觀測的發展時,那時延聘了鄧大量院士、吳大銘教授、蔡義本教授及李泓鑑博士為顧問。蔡義本教授就建議應該建立強地動的觀測網(註2),因為,當時有許多國家的強地動觀測網都在大地震發生後才建置,大多未能留下大地震的強震紀錄(註3)。蔡局長接受了建議,開啟了台灣大規模的強震觀測史,密集設置強地動觀測站。因此,1999 年 921 集集大地震發生後,台灣便因而得到前所未有的近斷層強震紀錄,這些紀錄對於往後地震科學發展有莫大助益。這些寶貴的科學資源,也是拜當年睿智的決定所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車籠埔斷層造成921地震。圖/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資料來源:石管中心。

開發的點滴,獨家的記憶

此外,服務於美國地質調查所的李泓鑑博士,當時也建議台灣應該要發展地震預警系統,基於 1986 年的花蓮地震案例,加上當時國際間地震預警處於剛發展的初期,李泓鑑博士認為這領域是台灣有潛力可領先世界的研究項目,於是便開始發展地震預警系統。

當年的地震預警系統主要由加拿大的地震儀器公司負責開發,系統主要接收在花蓮地區十個地震站進行解算,而預警系統的主機分別設在花蓮及台北,這是當年的主(A)計畫。鄧大量院士回來台灣時發現,當年傳輸地震訊號的數據線路(可以想成像網路訊號的概念)仍有一半的頻寬可以使用,建議將共站的強震儀訊號即時傳回,以發展地震預警系統的備案(B)計畫。

服完兵役的我,於 1993 年進入氣象局工作,不久就被指派接手 B 計畫,當時有些資深前輩認為,地震預警不會成功,所以 B 計畫就由我這菜鳥接手。我一直認為戰士是不能選戰場的,所以接手後便孜孜不倦的進行這計畫,與在遠地球另一端李泓鑑博士一起工作、分頭進行。李泓鑑博士心跳是一般人的兩倍速率,是個急躁的人,自稱是 Slave driver,為了解決難題,三天兩頭總有超過一兩小時的國際電話。當年我也曾兩度飛到美國地質調查所與他共事,而他來台灣時,便是由我接待,我還曾帶他到基隆配眼鏡喝啤酒……;李泓鑑博士近年來健康狀況不佳,而我現在也不喝啤酒了,如今回想起往事,不勝唏噓。

九二一報告,效率領先世界

當年公務人員出國多少也有酬庸性質,第一年我出國去與李泓鑑博士工作,第二年要換其他人去時,李泓鑑博士就說,如果要換其他人,那也不用來了!所以第二次還是我出國工作。因為李泓鑑博士的專業指導,原先是備案的 B 計畫反而成功了,由於當年的 A 計畫因為是商業的系統,使用者無法進行修改,儀器業者的地震專業仍有些不足,最後終究被 B 計畫淘汰,然而 A 計畫的細節畢竟已是塵封的往事,如今也毋需多談了。

但 B 計畫是如何成功的呢?首先,利用即時強地動訊號進行有感地震測報,因為是來自強震儀器的訊號,除了可以利用地震波形資訊進行地震定位及計算規模,亦能同時將地動加速度轉成震度。在 1995 年之前,光是發布一個有感地震就要花上約 30 分鐘的時間,運用 B 計畫的技術後,便可縮短在 10 分鐘之內,而在九二一地震發生後,地震報告的訊息約兩分鐘就可以送出,是 B 計畫的成效,也是當時領先世界的效率。

B 計畫的基礎技術由李泓鑑博士提供,當年的計算時效最終仍遇到一個難以突破的瓶頸:為了追求時效,需要用地震初始振動定出規模,但這是一個難以突破的關鍵技術,直到 1998 年提出新的規模計算法,才開始有辦法在 30 秒提供地震解算結果,初探地震預警的先機,藉由預警子網及虛擬子網(註 4),到了 2002 年,已經可以在地震發生後 22 秒提供初步的地震訊息,為當時最佳的地震預警系統,這也是有心插柳的結果,也讓地震預警可進入下一步的應用階段。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虛擬子網示意圖,圖中三角形指的是即時強震測站,虛線為在不同地方發生地震事件時,系統自動搜尋圓半徑約 60 公里的子網範圍,計算範圍中的測站可以增加地震資訊處理的效率。圖中星星為 1999 集集地震的震央位置。圖/截自 Yih-Min Wu, T.-l. T. (2002), A Virtual Subnetwork Approach to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Bull. Seism. Soc. Am, 92(5), 11

本文轉載自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台灣發展地震預警的過往雲煙》


註釋

  • 註1:本文所提到的「地震預警」並非預測地震的方法,而是在地震發生時搶快在震波來襲前提供警報的技術,氣象局官方名稱為「強震即時警報」。然在技術發展過程中皆以「預警」來描述,故本文仍使用地震預警一詞。
  • 註2:「強地動觀測網」指的是以強震儀(提供紀錄為「加速度值」)所組成的地震觀測網,而加速度值可以直接換算並對應震度的資訊。
  • 註3:本文中所有「強震儀」、「強震資料」都是指記錄地震動加速度值的儀器與紀錄,都是因應工程與震度等需求而生的。
  • 註4:「子網」的概念是將全台的即時強震站再細分為數個較小的網路,如將北部畫成一區、花蓮畫成一區……,以此類推。當子網的儀器偵測到地震時先行分析處理資料,比起處理全台的資料,較少測站的子網可有效縮短時間。其中預警子網是事先用人工方式分區,而虛擬子網則是在地震訊號進來時,電腦依收到設號的測站位置自動畫分子網範圍,可再進一步加速預警時效,得到更多預警時間。

The post 為了台灣,一直走在最前面的地震預警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民調結果總是可信嗎?如何避免落入民調的陷阱?--《科學月刊》

文/林珮婷、賴以威|林珮婷為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民意調查、性別政治、選舉與投票行為;賴以威為國立師範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說到民意調查,大家不僅不陌生,甚至可說是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相信大家就算是沒有接受過電話訪問,也曾經在路上遇過一臉害羞地默默靠近的正妹、型男,正暗自竊喜以為是搭訕,但一開口:「可不可以麻煩你幫我填個問卷?」,小鹿亂撞的心當場變成灰燼。

如果沒遇過在路上偽搭訕的,餐廳也曾看過服務與餐點意見調查表。除此之外,網路上還有各式各樣的民意調查,比如說最近很流行用臉書粉絲頁的表情符號進行投票,媒體也常利用這種民調製造話題,例如:蘋果日報2016 年11 月17 日的新聞:「《網路民調》13 萬人挺同性婚,大贏反對9 萬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媒體常利用網路民調製造與當下社會議題相關的話題。圖/twLGBTpride @Flickr

民意調查的結果數據隨處可見,尤其是政治性民調結果幾乎可說是天天在新聞上放送,對總統的滿意度下降了多少百分比、某某縣市的幸福指數最高等諸如此類的調查數據。同一份民調,媒體、政黨、政治人物、名嘴(政治評論家)往往又會做出不同的解讀,各說各話,每個看起來似乎都有幾分道理,但拼湊起來,又讓人想到瞎子摸象這句成語。到底這些數據代表什麼?要怎麼做一位正確解讀民調的聰明閱聽者呢?

讓我們把結論說在前頭,其實只要掌握兩大原則,就可以大致不被騙了。第一個原則是「這個民意調查是怎麼做的?」,調查的設計必須公正、客觀且受訪者具有代表性。第二個原則是「應該怎麼解讀?」,必須說明調查的範圍與誤差,不能過度詮釋與解讀,有多少資料說多少話。

民意調查是怎麼做的?

民意調查簡單來說就是,抽取一小群人,了解他們對於特定議題的看法,是個便利又快速了解民眾看法與意見的方式。然而,不是隨便做做、隨便問問就可稱之為民意調查,必須以系統的、科學、公正的方法從研究範圍內的全體民眾中,依隨機抽樣抽出具代表性的民眾為樣本,詢問其看法,再推論全體民眾看法(母體),並說明誤差。我們一般民眾要看懂民調,可以先從問問這個調查怎麼做的開始。

第一個問題:這個調查想解答的問題是什麼?如何得到這個答案?

民意調查都有主題,想了解特定人、事、物的民眾意見或行為,「問卷」是民意調查用來探知答案、蒐集資料的測量工具。理想狀況是設計一組問題後,能直接得到解答。然而,問卷設計看似簡單,卻常常充滿了陷阱,這些陷阱有可能是無心也可能是有意的,都會影響到調查的結果。更有甚者,是調查者透過問卷設計來操弄民調的結果,使得這些數字不再是單純地呈現民眾的真實意見,而被當成達成特定目的(如政治鬥爭)的工具或手段。以下簡單說明幾個很常遇到的陷阱題:

1. 一題多問:同一個問題裡包含了一個以上的問題,到底要回答哪一個?

(1)請問您對於本餐廳的服務品質與餐點口味,滿不滿意?
→ 服務品質與餐點口味事實上是兩個問題,這2個的滿意程度可能是不一樣的。

(2)請問您贊不贊成調高大學學費來提升教師的教學品質,使學生更具有就業競爭力?
→ 調高大學學費是手段,提升教師的教學品質與使學生更具就業競爭力都是目的,一個題目裡包含了3 個問題。若受訪者回答贊成,贊成的是哪一個問題,我們其實無法分辨。

2. 引導式題目:透過前導句或具有傾向性的語句來誘導你回答特定方向的答案

(1)前導句誘導範例:層出不窮的酒駕傷亡事件已造成許多家庭家破人亡,請問你認為目前國內對於酒駕的刑責是太輕還太重?
→ 先強調酒駕傷亡的嚴重性,很容易使受訪者往「太輕」的方向去回答。

(2)傾向性語句範例:請問您是否贊成政府合理調高稅收?
→ 「合理」一詞很容易讓民眾傾向贊成,但民眾所認定的「合理」與調查者的「合理」分別是什麼我們並不清楚。

另外,還有一種不是透過題目本身來引導式,而是透過問卷結構。例如說先問民眾對於某個重大事件(可能是天災人禍或是弊案等)的觀感後,再問對現任政府的施政滿意度,很容易引導受訪者回答負面評價。

除此之外,問卷有時候也可能出現太專業、太難的描述,民眾可能根本看不懂是什麼火星語,做出來的結果當然就失去可信度了。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問卷設計看似簡單,卻常常充滿了陷阱,這些陷阱有可能是無心也可能是有意的,都會影響到調查的結果。圖/COSCUP@Flickr

第二個問題:誰是受訪者?

大約從將近十年前開始,政論性call-in 節目也流行起call-in 式民調,由民眾自己打電話進來對於特定議題或投票意向表態,現在也還有很多節目與電子媒體採用這種方式,通常的選項只有最簡單的「贊成/反對」或「候選人名」的選項,而沒有「還沒決定」、「無意見」等選項。

但是哪些人會主動打電話進去或是上網點選表態呢?一來是有在看這個節目與電子報的民眾,而我們都知道電視節目通常有特定的收視群,民眾也通常會有習慣閱讀的電子媒體(這部分相關的傳播理論為「選擇性閱聽」)。二來是有撥打電話與點選表態的動機,通常是有明確強烈意見且個性較積極主動的人。但這些人能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見嗎?答案是否定的。

「隨機抽樣」在民意調查中是非常重要的事,隨機抽樣意謂著你所感興趣的那個群體中的所有人(母體)都有被抽中的同等機會,比如說我們感興趣的是2016 年總統大選哪些人投給了蔡英文?那麼母體指的便是臺灣的合格選民,再從這些合格的選民中隨機抽取出具有代表性的受訪者樣本。因為是抽取出來的樣本,不大可能百分之百與母體一模一樣。因此必須充份的了解受訪者的結構(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是否與母體相符,再去計算抽樣的誤差,也就是把樣本與母體之間的差異考慮進去。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隨機抽樣」在民意調查中是非常重要的事。圖/James Wang@Flickr

誰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當想要問題得到適當的回答時,就必須找到適合的受訪者。比如說,前面開頭所提的餐廳意見調查表,想要了解的是民眾對於服務與餐點的滿意度,受訪者就必須是在這家餐廳有食用經驗的人。又再比如說,想要知道臺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的施政滿意度,訪問對象就必須是臺北市的市民,而不會是由全臺灣的民眾來回答這個問題。民意調查執行機構的中立性、執行的時間、訪問品質、拒訪情形等也是可以注意的小眉角。看到這裡,相信你對民調的第一個原則「這個民意調查是怎麼做的?」已經有更清楚的認知。至於第二個原則,民意調查的結果應該該如何解讀,可參考本期解數專欄。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17年7月號〉

什麼?!你還不知道《科學月刊》,我們47歲囉!

入不惑之年還是可以當個科青

The post 民調結果總是可信嗎?如何避免落入民調的陷阱?--《科學月刊》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變形金剛不夠看,會變形的義大利麵才厲害!

一說到義大利麵,每個人腦海中浮現的形狀大概都不太一樣,可能是直麵(spaghetti)、貝殼麵conchiglie,甚或是領結麵farfalle),或許有人會覺得「唉,義大利人就是任性!還不都是麵嘛!」那你就太小看它們了。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說到義大利麵,你會想到哪一種?圖/By serginhopacheco@Pixabay

不同形狀的麵條有著不一樣的表面積,會進而影響醬汁的附著,也造就不同的風味。但是,無論是什麼形狀的麵條,通常是在你購買之前就成形了,那如果,科學家有辦法讓麵條在你面前來場「變形秀」呢?那肯定是視覺和味覺的雙重饗宴吧!

用簡單物理來做變形義大利麵吧!

小時候媽媽有沒有告訴過你「不要玩食物」?恩,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可觸媒體小組(Tangible Media Group)完全沒在管母親大人的耳提面命,他們致力於讓用餐時間變得有趣又充滿互動,而他們瘋狂「玩」出的食物表面看上去「平」凡無奇──就只是扁扁的寬麵條──但這些義大利麵放入水中卻可以瞬間變型。

這到底是什麼巫術?

老實說,神奇義大利麵的出現還真的像魔術一樣,其實純屬意外。科學家們本來是在測試各種材料遇到濕氣所產生的變化,而在實驗中,團隊一度研究了明膠(gelatin),一種吸收水分時會膨脹的可食用物質。他們嘗試製作扁平的雙層薄膜,分別由不同密度的明膠製成,而由於密度會影響物質在接觸水時的膨脹度,只要增加其中一層的密度、讓它吸收更多的水,整個結構就會往密度較低的一邊蜷曲。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科學家利用兩層的密度差異讓義大利麵蜷曲。圖/實驗圖片

這個發現讓研究團隊就此開啟了神奇的食物之旅。

為了精準地掌握明膠的形狀,科學家們利用 3D 列印技術在明膠上印上一條條纖維素(cellulose),而這些纖維素非常不吸水,就像是閘門一樣,可以準確控制明膠吸水的比例和吸收的位置。利用這種方法,科學團隊得以精準控制麵條彎曲的程度和它們的幾何結構。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最上層是纖維質、第二層是密度較高的明膠、最底層的明膠較疏。圖/實驗圖片

科學家創造出各種不同形狀的義大利麵,除了最經典的款式,他們也新創了一些結構,有的如同花朵形狀、有的則是馬鞍型。在這一系列的嘗試之後,研究團隊還進一步跟波士頓的高檔餐廳合作,推出了兩種與眾不同的變形餐點。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做出來的義大利麵會長得很嫩Q。圖/實驗團隊 @3ders

好玩的同時,變形之後更環保!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

這樣吃飯也太「搞工」了吧!為什麼連晚餐都要吃得那麼「假掰」?

請別要對這些特別的義大利麵這麼苛刻呀!除了提升食欲之外,它們更肩負著一項重要的使命,那就是──「環保」!研究人員表示:經過簡單計算,目前市售的義大利麵、通心粉即便經過完美的包裝,仍有高達 67% 是在「裝空氣」,如此一來形成了許多不必要的浪費。而將義大利麵「壓扁」不但可以減少存放空間,也能進一步降低運輸上的成本。

這項特別的食物實驗改變了食物的外表、烹煮乃至於包裝方式,為人們的飲食提供了一種有趣的可能性,未來我們餐桌上的食物可能不只好吃還更好玩,是不是光想到就讓人食指大動呢?

  • 快來看看義大利麵究竟如何變形吧:

參考資料:

  • “MIT researchers 3D print shape-shifting noodles in bizarre culinary research project" 3ders [2017.05.26]
  • 料理科學》采實文化出版

原始論文:

The post 變形金剛不夠看,會變形的義大利麵才厲害!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聽說紅鳳菜含有生物鹼、具有毒性,這是真的嗎?

作者 / 林慶順教授    編輯 / 沙珮琦、雷雅淇

2017 / 7 / 11 一位好友寄來電郵,要我查證一則網路流言的真假。該流言的內容如下: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劉夙在微博上稱,紅鳳菜含有吡咯裡西啶生物鹼。具有肝毒性,建議大家不要食用這種野菜。他介紹,紅鳳菜在分類學上屬於菊科、千里光族、菊三七屬。上世紀,化學家就發現千里光族植物普遍含有吡咯裡西啶類生物鹼(PA),在動物身上做過了大量 PA 的毒性實驗,證明它有強烈的肝毒性,可以導致肝硬化。
此外,它還有致癌、致畸性,並可導致原發性肺高壓。專家研究表明紅鳳菜的地上部分具有最強的肝毒性。因此,建議市民最好不要食用紅鳳菜。

紅鳳、紅莧,本是一家親?

在我分析這個流言的真假之前,一定要先搞清楚「紅鳳菜」和「紅莧菜」有何不同。

紅鳳菜的植物學名為 Gynura bicolor,而紅莧菜的植物學名則為 Amaranthus tricolor。也就是說,它們在分類學上是屬於不同屬。就外觀而言,紅鳳菜的葉子是正面綠色,背面紅紫色,而紅莧菜的葉子是周邊綠色,中心紅紫色,正反兩面都一樣。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紅鳳菜與紅莧菜比較圖。

一般來說,紅鳳菜用麻油薑絲炒熟,作為一種進補的菜(口感脆硬滑),而紅莧菜則是和小魚乾一起炒熟,作為配飯的菜餚(口感軟爛澀)。紅莧菜似乎沒有什麼毒不毒的爭議。至於紅鳳菜,就請看下面的分析。

博士、博士,你究竟是何方神聖?

首先,我們來看流言所說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劉夙」是否真有其人。

百度百科是這麼說:
劉夙,男,1982 年 7 月生於山西省太原市。2004 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07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獲碩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植物學文獻和植物學史。業餘從事科普寫作和科學傳播活動,現為互動百科新知社植物組專家成員,為「自然之友」植物組指導老師和科普雜誌《新知客》專欄作者,並在《新京報》、《牛頓科學世界》等雜誌上發表科普文章數十篇。

劉夙在微博的網頁是這麼說:
1982 年 7 月 29 日出生,畢業於北京大學,是上海辰山植物園工程師,果殼網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

由於我沒有微博帳號,所以無法進一步查證劉夙是否真的有在微博談論紅鳳菜有毒。但是,有關劉夙與紅鳳菜的消息是首次出現在一篇 2013 年 8 月 13 日的四川在線文章。該文章的標題是網傳食用血皮菜可致肝癌 調查:成都菜場很好銷,第一段是:

進入夏季後,野菜血皮菜 (也叫紅鳳菜)逐漸在成都菜市場上出現,不少市民以為這種野菜能夠補血,常買回家涼拌或炒豬肝吃。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博士劉夙在微博上稱,血皮菜含有吡咯裡西啶生物鹼,具有肝毒性,建議大家不要食用這種野菜。

也就是說,早在 4 年前,就有有關紅鳳菜有毒的傳聞。但是,就是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傳聞近幾日又熱絡起來。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紅鳳菜。圖/By Hakkatw @ wikipedia commons

維持多元飲食,不怕紅鳳菜有毒

不管如何,的確是有文獻說紅鳳菜含有吡咯里西啶生物鹼,而此一生物鹼的確具有肝毒性。譬如,一篇今年 1 月 21 日發表的研究調查報告就是這麼說,而它是出自於中國的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但是,反過來說,一篇 2015 年出自於長庚大學的報告卻說紅鳳菜沒有任何毒性。

還有,台灣癌症基金會的一篇文章完全沒提到紅鳳菜有毒,反而說它:

  1. 富含維生素 A 及 β 胡蘿蔔素
  2. 含鐵量高
  3. 抗發炎
  4. 有助降血壓
  5. 富含花青素

事實上,香港的食物安全中心有一份日期標示為 2017 年 1 月的「風險評估研究第 56 號報告書」,而其標題就是食物中的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我把其中的重點整理如下:

 1. 目前已從 6000 多種植物中發現超過 660 多種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及其相應的氮氧化衍生物。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是分布最廣的天然毒素,有報告指出,人類會因使用了有毒的植物品種所配製的草本茶或傳統藥物,以及進食了被含有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的種子所污染的穀物或穀物製品(麵粉或麵包)而中毒。海外研究顯示,人類進食蜂蜜、茶、奶類、蛋類和動物內臟,亦會攝入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不過,現時並沒有這些膳食來源導致人類中毒個案的報告。

 2. 經分析 234 個樣本後,其中有 118 個(50%)驗出含有至少一種「 1,2-不飽和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在這 118 個樣本當中,大部分(91 個)屬於「乾製香料」、「蜂蜜」和「茶葉(已沖泡)」食物組別。至於其他驗出含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的食品,還有小麥、黑麥麵粉、鴨蛋、乳酪、芝士、茶飲料等。

 3. 就不同食物組別的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含量而言,以「乾製香料」的 1,2-不飽和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總量最高,其次是「蜂蜜」和「茶葉(已沖泡)」。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乾製香料」的 1,2-不飽和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總量最高。圖/Stux @ 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4. 「茶葉(已沖泡)」是市民攝入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總量的主要來源,佔總攝入量達 3%(即攝入量下限為每日每公斤體重0.00016微克)。

 5. 到目前為止,尚無人類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攝入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與人類患癌有關。

 6. 一般而言,根據動物研究建立的基準劑量可信限下限,計算所得的暴露限值若 ≥10000,從公眾健康角度觀之,值得關注的程度不高,並無採取風險管理措施的急切需要。

 7. 根據這次研究從膳食攝入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總量的結果,並無充分理據建議市民改變基本的健康飲食習慣。市民應保持均衡和多元化的飲食,包括進食多種蔬果,避免因偏食某幾類食物而攝入任何過量的污染物。

從上面所列的重點可以得知,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並不是紅鳳菜特有的,而就攝取自食物而言,並無證據顯示它真的具有風險。所以,我給讀者的建議就跟第七點一樣:只要保持均衡和多元化的飲食,就無需擔心紅鳳菜是否有毒。

參考文獻:

 

The post 聽說紅鳳菜含有生物鹼、具有毒性,這是真的嗎?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科學議題該如何突破同溫層?——《物理雙月刊》

  • 編譯/常雲惠

近年來,世界各地的政治格局發生了許多變化,民粹主義抬頭,施政者短視近利的作法,在在使得以往那種尊重專業知識的價值,以及依循證據而擬定政策的作法遭到貶抑。此外,在個人的生活中,各式各樣的訊息,不論正確與否,都能在網路上的社交圈裡快速傳播,加上所謂的「同溫層」或「迴聲室效應」(echo-chamber effect),因此由「志同道合」的個體所組成的社群,在觀點的交流與資訊的流通上,很容易與外界隔絕;近來讓人吃驚的幾則新聞,如川普的勝選或是英國脫歐公投,都與這類社交圈的封閉特質有關。

另一方面,在社交媒體中,意見相左的個人,在意見的表達上,很容易由辯論轉為爭論,甚至淪為筆戰與謾罵。這樣的結果不僅阻礙了有意義的討論,也讓其他人無法加入討論。

此外,愈來愈普遍的民粹主義、虛假平衡(false balance)、否認科學(science denial)、虛構的新聞(fictional news)等,在在都讓我們有理由擔憂,這是由於一般大眾對科學的認知不足所造成的。由於我們的政治、商業與媒體等階層,在科學素養上的欠缺,於是,毫無意外地,那些由科學家根據事實而做出細膩周延的建議,便經常被這些雜音所掩蓋。因此,我們不難理解,近來希望學者們走出象牙塔,轉向行動主義,增加與公民互動的呼籲,愈來愈高的理由。

然而,光是鼓勵或呼籲研究人員去參與他們「同溫層」外的活動,是否就已經足夠了?若是不夠,那麼還有甚麼是我們可以做的呢?

有多少位議員是具有STEM背景的博士?

今年(2017)一月號的《自然-微生物》(Nature Microbiology)社論,提出一個可能的做法,就是動員那些已經接受過高階科學訓練,卻又不特別想從事純科學或工業研究的博士生或是博士後研究員,走進入全然不同的領域,打造全新的職涯。

具有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STEM)背景的博士,在從事研發與生產的高科技產業,以及專職科技產業分析的商業界,對於博士一直有著高度的評價。這當然是由於,在整個博士的養成過程中,博士生透過研究計畫而學到的管理經驗,以及符合業界需求的各項專業技術與分析技能等。然而,在這些領域之外,例如政府機關、財務、法律、經濟、教育以及傳媒等這些足以在根本上影響到我們整個社會的機關團體,是怎樣的情況呢?

在英國,2015 年大選之後入閣的六百五十名議員當中,只有一名是 STEM 的博士;美國的參議員在這方面的博士則是從缺,而其眾議院的五百三十五名代表當中,也只有二位 STEM 博士而已。甚至世界前百大企業的執行長當中,也只有三位具有博士學位。這絕對是個令人失望的數字。然而,與其絕望地認為高深的科學訓練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與價值,不如將此視作一項挑戰,一處我們能夠加以建設的基石。

想要散播科學的種子,或許應該思考如何協助博士生與博士後研究人員轉戰到其它領域,提供他們學習與進修跨領域所需要的技巧與經驗。許多進行科學研究的機構與大學,同時也有提供許多廣泛領域的課程,例如經濟學,政治學,商業管理,市場營銷與創意寫作等。對於希望轉換跑道的準博士們,這些課程正是最好的機會,可以協助他們習得新領域所要求的語言、知識及技巧,做好準備,迎接挑戰。尚未提供類似管道的學術機構,或許可以思考應如何建立制度,以幫助那些決定轉換跑道的博士生,在畢業之前有機會選擇以免費或是學費優惠的方式,用一或二個學期的時間去接觸其它學門。

去接觸科學吧!科學家也要更關心社會

另一方面,也應該鼓勵非科學或工程領域的學生,花一些時間進入研究實驗室,接觸基礎科學,並增進在科學方法與嚴謹分析方面的知識與技能。運用我們大學院校的集體專長,以這樣的方式準備我們的博士生是個長期投資。一旦成功建立起人才流通的的渠道,這一代具備科研素養的研究人員便能順利的進入各個領域,進而在各個崗位上發揮的影響力,這將是這項投資的最佳報酬。

該社論中並鼓勵科學家盡一切所能,廣泛地參與公眾事務,分享所思所得。也呼籲留在行內耕耘的科學家支持那些轉戰其他領域的同事,不要把他們當作失敗者。因為這年頭,對於大量湧入研究所就讀的碩博士而言,成為大學教授,只是另一種職涯上的選擇。該社論中更強調,如果你正好是這種汲汲於這個目標的博士生,也希望鼓勵你拓寬視野,在科研人員常會選擇的傳統行業之外,尋找另外的發展機會。在商業、媒體、金融或政府單位任職,不論是任何領域,其實都與跟從事科研工作一樣,都能獲得智性與金錢上的報酬。

文中也提醒那些受科研訓練之後轉戰其他領域的人員,切莫忘記受過的訓練,因為那是在未來所扮演的角色中,讓你能夠與眾不同、脫穎而出的重要特質,因此要時刻不忘過去對科學的理解與所受過的訓練。

想像在未來的選舉時,我們的候選人名單中包括前神經科學家、前粒子物理學家或者是化學家等。想像出現在晚間新聞裡的主播,之前是個微生物學家,頭條新聞不是最近發生的名人軼事,而是針對一個艱深的議題,在尋求真正專家的建議。想像一名工業界的首腦,曾經是某實驗室的主管,或是廣告公司的主管,不是以帥哥美女的方式,而是以科學的內涵來廣告某個商品。如果這也是你所希望的世界,請讓我們一起來為它催生!

出處來源:『Sowing the seeds of scienc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本文摘自《物理雙月刊》39 卷 6 月號 ,更多文章請見物理雙月刊網站

The post 科學議題該如何突破同溫層?——《物理雙月刊》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如何讓孩子愛上科學?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作為科學傳播工作者,我常被問的問題是「該如何讓孩子愛上科學?」

我的女兒跟泛科學同年,都是 2011 年誕生,所以我也會問自己同樣的問題。但當我陪著她成長,我很快就發現,這問題搞錯了方向。

孩子本來就喜歡問為什麼、無時無刻不在探索、充滿好奇心、想要了解世界,這就是科學最重要的關鍵,才不是學歷,也不是申請研究經費的能力。我的女兒用行為告訴我,孩子們從一出生就是科學家,直到他們不再是。所以真正的問題一直都是「該如何讓孩子長大之後,還能繼續愛科學?」

但這就尷尬了,因為大部分的父母自己都做不到,離開學校之後的台灣人鮮少持續學習或了解科學動態。更別提,其實學校通常就是抹殺小科學家的標準化絞肉機。

我就是一個原本也對世界充滿好奇、會在「我的志願」作文裡寫著想當太空人跟科學家的孩子,但就在念國中的幾年內,我小小的自尊被所謂的教育重擊倒地,從此決定再也不要跟物理化學數學地科生物扯上關係,其他的科目就努力背書拼過關就是。但我也必須要說,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誤以為某些科目是「背科」,同樣造成很大的誤會與傷害。

現在課外 S.T.E.A.M. 教育(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正夯,原因其實來自於對學校教育的焦慮,怕孩子在「加速時代」脫了隊,但真正要注意的不是要多給孩子些什麼,而是如何不壓抑孩子天然的科學家本性。家庭、學校、與課外教育機構,不能繼續逼迫孩子放棄好奇心跟行動力,然後才頓然驚覺,開始問「該如何讓孩子愛上科學」這個錯誤的問題。

那到底該怎麼辦呢?其實解法也很單純,就是要讓本來就喜愛學習知識的孩子,繼續保持下去,順水推舟才能事半功倍。要做到這點,最有效率跟效益的方式,就是由家長陪孩子讀科學、帶著孩子做科學。不要把孩子的教育當成專案外包,出點錢就當作任務完畢。不要推託沒時間,因為如果一個月挪出一個下午都做不到,那也沒什麼好抱怨。更不要推託自己不懂,因為不懂更好。從圖書館到網際網路,資源到處都有,因為不懂,陪著孩子一起學,孩子更沒有要被考核的壓力。

最後要記住,孩子不是為了升學或未來能找份好工作才愛科學。滿足好奇心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學習的過程可以是辛苦的,但學習必須是為了追求快樂,不然一旦沒有壓力了,也就沒有學習的動力了,這就是我們面對的現況,不可不慎。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本文原發表於《科學大眾》雜誌繁體中文版創刊號

The post 如何讓孩子愛上科學?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來親子共讀吧,展開意識、情緒與生命的多重想像——《荒野機器人》推薦序

以萌萌機器人和森林動物間的互動為主題,《荒野機器人》是契合時代、啟迪人心的故事,而我最直接的感想是這本書非常適合爸媽跟孩子一起共讀,因為自己也是個爸爸,正迫切需要更多這類好故事。不過除此之外,這本看似輕鬆的書,其實有好多議題值得細細深究呢。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快找本《荒野機器人》來親子共讀吧。圖/By ambermb@Pixabay

所謂的機器人其實是硬體跟演算法的結合,現在正在熱點上的「人工智慧」就是演算法,而雖然泛稱人工智慧,但流派卻有很多種,例如有的流派基礎建立在心理學上,有的借用演化論的生存競爭,也有使用純數學來設計的,目的都是讓演算法可以自行學習、自己推導出目標與答案。

想像一下,給機器人「看」一張裡頭有很多人的照片,它該怎麼判斷這裡面的人的性別、職業、情緒、正在做的行動、甚至是從所有線索中推論每個人打算要做什麼呢?人類輕易可以做到的事情,但對人工智慧卻還很難。

現在有許多的公司,像是 Google、Amazon、Facebook 等,都在積極投資人工智慧。Google 旗下的 DeepMind 因為推出 AlphaGo 打敗圍棋棋王而聲名大噪,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則是更進一步,讓人工智慧可以開始記憶之前學到的東西,並抽取出重要原則跟規律,然後用在全新的任務上。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依靠人工智慧,AlphaGo 已經打敗圍棋棋王。圖/By HermanHiddema,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這件事說來簡單,因為人類就是這樣舉一反三、跨領域學習,但在過去,人工智慧的應用是很窄的,一種人工智慧能下圍棋,另一種懂得玩線上戰略遊戲「星海爭霸」,但是沒有辦法直接讓下圍棋的人工智慧去玩「星海爭霸」。所以 Google 跨出的這一步,就是朝通用型人工智慧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故事中,機器人羅茲很輕易地就可以做到這件事,顯然已經達到通用型人工智慧的程度,加上可以它可快速學習各種動物的溝通「語言」,其智能顯然遠遠超越人類。

好玩的是,羅茲也有焦慮緊張、不知所措等表現,然而這就代表著羅茲是有意識的機器人嗎?還是這也內建於羅茲的程式設計裡?這很難說,畢竟「意識」到底是什麼,存在於哪裡,我們也還摸不著頭緒。大部分的人認為意識很重要,是定義人類的關鍵,但也有人認為意識就像車子運轉排放出來的廢氣一樣,沒有廢氣,車子還是可以往前走,意識其實只是腦神經細胞運作的副作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故事中的羅茲也有焦慮緊張、不知所措等表現,那他有意識嗎?圖/By DrSJS@Pixabay

有趣的是,其實過往許多科學家也對人類以外的動物有沒有意識存疑,更別提無法移動的植物了。但近來科學界已傾向認為動物跟植物都有意識,所以機器人到底能不能有意識,很快就會成為檯面上無法避開的議題了。

不過前面提到「人類輕易可以做到的事情,但對人工智慧卻還很難」,看起來好像是優點,其實也是人類的缺點,因為我們其實選擇性地忽略了許多訊息,才能夠做出快速的判斷。諸多盲點讓我們也很容易犯錯,被刻板印象所囿,靠偏見來決策,而不是基於事實。如何讓機器人跟人類一樣能快速判斷各種狀況,又可避免人類的缺陷,是每一位機器人研究者的努力目標。

以下我列出三個議題,歡迎每位讀者進一步思考、親子之間共同討論:

  1. 機器人到底能不能有意識?而有意識就算不算是活著的呢?
  2. 我們如何判斷所有權?承接上面的討論,如果機器人擁有高等意識,我們還能聲稱我們擁有機器人的所有權嗎?即使我們認為動物有意識,目前人類還是可以聲稱「擁有動物」,卻也制定了「動物保護法」這樣的法律來限制人類對動物的作為。那麼,未來會出現「機器人保護法」嗎?
  3. 先不管機器人有無意識,能否「愛上」其他動物。問問自己:我們能夠愛上一個機器人嗎?這種愛跟對人的愛、對寵物的愛、對模型玩具的愛、對二次元偶像的愛……種種愛之間有什麼不一樣呢?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本文為《荒野機器人》推薦序

The post 來親子共讀吧,展開意識、情緒與生命的多重想像——《荒野機器人》推薦序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黑板不能亡!知識與科學家們思想的產地

編譯/莊霈淳|成功大學心理系學生,PanX 實習生

「這堂課的板書你們不可以拍照,這些推導的式子,我會給你們時間抄,因為你們很多人都只是拍完了就不會再看了,這樣一點意義都沒有。」
記得第一天上統計課時,老師對學生說這句話時語重心長的表情,讓我印象深刻。

現在「簡報力」相當重要沒錯,創業 PPT、上課也 PPT、報告也 PPT,什麼都是PPT。當學生坐定位,老師登門而入,第一件事必定是打開 PPT,上課時按照PPT 講解。有次甚至聽聞某位教授因為忘記帶隨身碟打不開 PPT,而發生無法上課的狀況。不過,我們還是不要忘記那些人類文化中最精湛且深奧的成就,推導出來的還是科學家的腦,以及握著粉筆在黑板寫下那些思想濃縮的等式和理論。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現今課堂上大多利用簡報授課,而在以前的年代黑板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圖/Flickr

黑板和粉筆的關係就像紙墨一樣,是現代科技仍無法取代的組合。今天,在世界各地的物理研究中心黑板仍隨處可見。在加拿大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Canada’s Perimeter Institute),黑板是設計主要元素。在大樓的咖啡區和電梯旁,黑板觸手可及;而英國劍橋數學科學學院的牛頓研究所(The Isaac Newton Institute for Mathematical Sciences in Cambridge)裡面甚至在廁所裡都有黑板,讓你無法預測眼前會出現什麼。

黑板從發明以來就不是一種昂貴又神秘的物品,無論黑板的起源是什麼,到十九世紀中葉,這些板子都是用塗黑色塗料的木材製成的,可以用乾抹布或毛氈擦拭乾淨。只要使用過黑板和粉筆的人都會感覺到它的神奇。想修正拼寫或計算錯誤只需輕輕一擦,就感覺就好像從未犯錯;想解決一個新的問題,只需用一塊濕布擦拭之前寫過的痕跡,就可以重新開始。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黑板可以用乾抹布或毛氈就可以擦拭乾淨!圖/Flickr

雖然曾經有人試圖改進黑板的材質,但沒有並沒有達到期望。像是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的設計者曾嘗試用一種特殊的玻璃來替代黑板。然而物理學家對此並不買帳,最終還是使用傳統的黑板。同樣還有英國的曼徹斯特大學國家石墨烯研究所,為了避免粉筆灰對人可能造成的傷害,安裝了需要特殊用筆的 PVC 黑板,但後來也沒有被廣泛使用。

粉筆開啟的對話

提到那些著名物理學家照片時,黑板出現頻率之高。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波爾(Niels Bohr)、海森伯(Werner Heisenberg)、狄拉克(Paul Dirac)、費曼(Richard Feynman),都有黑板肖像。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正利用黑板寫出運算式子。圖/Flickr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在黑板前的費曼。source:Wikimedia

在 19 世紀才呈現了現代物理學雛形、對物理理論研究直到愛因斯坦時代才逐漸成為獨立的理論物理學科的那個年代,「黑板肖像」就是物理學家的標誌,似乎詮釋了物理學本質,是由粉筆刻出的抽象數學。

至今,黑/白板還是許多學者和使用者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促進人與人之間非正式、即興的交流和討論。它是一種民主的空間,能夠使人們隨時隨地分享思想。費米實驗室(Fermilab)的粒子物理學家Seyda Ipek說:「我們常在飯餘時間使用咖啡廳裡的白板。有人問到什麼最新想法時,就會有其他人走到白板旁說:『最近我在思考一個問題,讓我講給你聽聽。』」

這獨特的空間促進了科學思想的碰撞。比方說,當我們被別人直接指出觀點上的錯誤,我們可能會感覺受到攻擊而拒絕交流。但若把想法寫在板上,那就可以和別人進行客觀細緻地討論與檢查。這種討論方式能減少被質疑者的負面情緒,讓人們更大膽地在上面呈現自己的想法。

運用板書還能控制解釋的速度。在課堂在黑板上講解的速度,反映了人們思維的進度,有利於學生更好、更有效地接受資訊和知識。此外,黑板還能透過條例列點呈現筆下的流動思維。有些物理學家喜歡把好不容易得出的結果寫在黑板上,讓結果更完整的展現。

你可能沒想過的科學黑板與藝術行動

鑑於其規模和公共性質,黑板幾乎可說是成為了物理學家的「表演空間」。沒有擦乾淨的黑板,吸引了西班牙藝術家 Alejandro Guijarro,他在CERN的演講廳和研究所辦公室以及劍橋牛津大學研究所、史丹佛大學和柏克萊分校,拍攝了一系列物理課程的黑板照片。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西班牙藝術家 Alejandro Guijarro,在CERN的演講廳和研究所辦公室以及劍橋牛津大學研究所、史丹佛大學和柏克萊分校,拍攝了一系列物理課程的黑板照片。圖/Tristan Hoare

Guijarro 說:「這些沒擦乾淨的黑板,展現了程度上隨機產生的零碎想法、想法或解釋。」他承認他並不理解上面所寫物理學,但純粹以美感的理由選擇了黑板。 「我對行動,手勢和表面上的痕跡很感興趣。」

另外還有 2015 年,黑板與行文痕跡是加拿大理論物理學研究所於當年委託進行的藝術裝置的主題。駐場藝術家 Alexa Meade 建立了一個巨大的黑板空間,不僅有牆壁、扶手椅,連兩名研究人員都成為被刻有線條和符號的黑色表面,成為了黑板與筆畫空間的一份子。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裝置藝術以黑板當作主題。圖/Unità

「我認為 Alexa 的作品,捕捉了黑板和理論物理學家之間的根本關係,說明黑板如何讓物理學家把他或她的想法和想法變成一種新形式。」由 Meade 召集作為人類黑板的兩位科學家之一 Lauren Hayward Sierens 這麼說。

以黑板書寫科學家大師與思想的結晶

儘管人們對待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的感應線圈、伽利略(Galileo)的木製斜面、牛頓初版的著作等其他科學歷史文物也同樣景仰,但被著名科學家使用過的黑板,則存在著獨特的光環。1931 年,愛因斯坦在牛津大學進行了三場廣義相對論講座,他用過的黑板被當成歷史文物,至今仍被保存在牛津歷史博物館。

記錄著愛因斯坦對宇宙年齡、大小和密度的計算的黑板,今天已成為該館著名的收藏,成為了一個標誌。記錄在黑板上的文字和符號充滿活力、權威又不失美感地進行傳播,就像歷史遺跡或藝術品一樣,這塊獨特的黑板本身也因為科學家的加持而增添了傳奇色彩。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愛因斯坦使用過的黑板就像歷史遺跡或藝術品一樣。圖/Wikimedia Commons

對於愛因斯坦與他的黑板,法國文學理論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於 1957 年時曾說:「他那歷史性的能量方程式 E=mc^2 用極簡潔的方式,讓幾百年來的物理學家努力幾百年都未曾打開的奇妙之門。愛因斯坦的照片,身後的黑板上寫滿了複雜的數學公式;而愛因斯坦的卡通肖像中,他手握粉筆在空白的黑板上,信手拈來就寫出了世界的魔法公式。」這些都讓人看出,這塊黑板不僅因為科學家手中粉筆寫出讓人折服的文字與式子,更因為它記載了人類科學思想的足跡。

儘管人的思維轉瞬即逝,但關於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們學習世界的「魔法公式」,還是會一直被寫上黑板的。看到的人,會幸福吧!

參考資料:

The post 黑板不能亡!知識與科學家們思想的產地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我跟科學絕交(然後又合好)的故事

我很喜歡多重平行宇宙的概念,想像在另一個地球上的自己,其實是一位貢獻卓越的科學家,解決了世界上最困難的問題,造福了全人類……雖然只是想像,但對曾經的我來說,是很真實的。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你也體會過跟科學絕交的感覺嗎?我的感覺像是這樣。圖片取自 Pixabay
https://pixabay.com/en/planet-explosion-space-519937/

我記得從幼稚園開始,我就喜歡在嶄新白亮的計算紙上,用短短但削得尖尖的鉛筆,畫出各種型態的機器人,我可以連續「設計」數百種各不相同的機器人,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小時候的自己有點神,也很懊惱怎麼沒把「神蹟」給留下來。再大一點,我也時常找小學同學來「穿梭時空」,其實就跟其他小孩子扮家家酒、開午茶會一樣,只不過我跟同學做的是小叮噹(現在叫做多拉A夢)的時光機–就是把一個大紙箱剪開做成底板,再用膠帶漿糊跟色紙做出按鈕跟儀表板,然後把檯燈放在一旁,準備啟程!在那個想像力不虞缺乏的年紀,要打破物理定律,只需要一點點動機跟玩心。

小時候的我很愛看書,很愛看電視,總之就是對各種知識著迷,在書店或圖書館待上好幾個小時是尋常之事。那時候看最多的就是各種科學家跟發明家的故事,雖然最吸引我的都是這些科學家的軼事,例如牛頓為了養貓,讓兩隻貓可以出入,所以在牆上開了兩個洞之類的……這些故事到底是真是假,我也沒有深究,但對當時的我來說,覺得科學家真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最厲害的人了。於是乎,小時候的我也就立下「我要成為科學家」的志向,起碼在老師問我們這些小孩子未來要做什麼的時候,這是我的一貫答案。

然而,這個答案並沒有維持一貫太久。上了國中,我的學業成績起了很大的變化……好啦,其實就是成績變差、非常差。特別是數學跟理化,當時的我簡直是撞了牆,撞得頭破血流,而且恨不得自己撞昏了就別醒過來。畢竟小學的時候成績很好,還是模範生,還想當科學家……怎麼搞的,到了國中就後繼無力。

於是我開始「偽造文書」:對每個禮拜老師發下來要帶回家給家長簽名的小考成績單,做了各式各樣(我認為)天衣無縫的「修改」。這繁複的假造技術我就不細細道來了,當時年輕的自尊心跟羞愧感來回折磨著我自己,就像被兩台坦克車夾在中間輾壓。到最後,就跟絕大多數的謊言一樣,還是被揭穿了。

平行宇宙無所謂幸運還是不幸運。我後來分班,換了一位更有經驗的數學導師,加上自己已經沒有退路,於是竟然又把數學跟理化成績衝刺了起來,好比從地獄又爬了上來。後來在國中模擬考屢屢成為全校第一,聯考也順利考上第一志願,人生似乎又回到了「我要成為科學家」的正軌。但其實,並沒有。

我在考完聯考後,感到的不是輕鬆,而是一股恨意。我馬上把國中的課本跟參考書綑綑一綑回收,數學跟理化課本還特別抽出來燒掉。上了高中,雖然是大多數人稱羨的第一志願,但我已經完全沒有唸書的熱情,對更艱難的數理科目更是排斥跟作嘔。選分類組時,我當然選了第一類組,也就是所謂的文科。在高中,時常蹺課,補習班的學費交了,但也不去。直到高三才又開始抱佛腳、假裝衝刺。

後來大學念應用外語,研究所念傳播,論文用質性方法研究,開始慢慢找回學習的熱情,但我其實是徹底地、刻意地背離科學家之路。就像是分手之後,把前女友的照片放在餅乾盒裡隨便往床下一丟一樣,眼不見為淨,但始終無法真正捨棄。

而人生就是難以預料。我在念研究所的時候更了解台灣的傳播媒體產業現況,參與了不少與環境保育有關的社會運動,也同時加入了國際公民媒體組織「全球之聲」,瞭解如何從無到有創辦新網路媒體。後來出社會工作,短暫在線上影音公司服務,也學習怎樣營運線上社群,後來到蒙古國主持環境公民媒體計畫,到中國與剛萌芽的創業社群交流,更發現隨著社群媒體跟行動載具快速獲得大眾青睞,針對專業領域的線上知識媒體極為欠缺,與社群溝通的方式跟型態都需要極大的改變。在種種因緣際會下,我與夥伴在六年前創辦了「PanSci 泛科學」,一個以「科學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給科學家;科學家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給科學」為根本出發的新媒體。

在獲得許多科學家跟科學愛好者的支持下,如今的 PanSci 泛科學已經是台灣原生最具規模的科學與知識傳播企業。我作為一個沒有科學專業背景的總編輯,雖然做得很辛苦,但卻打從內心極為滿足與快活。因為我現在做的事,就是要讓許多跟當年的我一樣懷抱科學夢的人,能夠發現科學多麼有趣,了解科學思維的重要性,不要放棄,就算放棄,起碼不要跟當年的我一樣,恨科學、恨學習。

也因為在這個宇宙裡,我是一個念傳播跟語言的文科生科學網站總編輯,我才得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科學,去向科學家提問,重新彌合科學與許多跟我一樣曾跟科學斷交的人之間的關係。我發現科學家也有自己的問題,他們也需要科學傳播人協助他們,來做更好的跨領域交流,我們就跟大型強子對撞機一樣,讓各種專業知識得以互相碰撞。

或許在某一個平行宇宙裡,我並沒有遭遇到國中時的學業挫折,或許我真的成為科學家,但我就不會成為一個科學傳播工作者,認識並幫助我敬佩的科學家、科學愛好者與廣大的社群互相連結,解答關鍵的科學問題,讓更多人對未來、對知識產生求知慾。未來,希望我也能在各位實現科學夢的路途上,扮演一個角色。


本文原發表於《科學少年》 2017 年 7 月號 NO.30

The post 我跟科學絕交(然後又合好)的故事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什麼是潔淨標示呢?

文/陳仲仁|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博士,現任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產品與製程研發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

近年來為了回應消費者對健康的需求與降低對加工食品的不信任,全球掀起一陣「潔淨標示」(Clean Label)的風潮,食品朝向避免人工原料而內容單純的潔淨安心趨勢發展,相關產品增加,市場規模亦隨之成長。本月的 ILSI Taiwan 專欄邀請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陳仲仁研究員撰寫他對潔淨標示的觀察,從潔淨標示的起源開始,談國內外產業相關發展現況,與消費者應有的認知。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食品朝向避免人工原料而內容單純的潔淨安心趨勢發展,而究竟什麼是潔淨標示呢?圖/By Unsplash @ pexels, CC0

回應消費者訴求,潔淨標示應運而生

隨著社會發展與生活水準的提升,消費者開始注意食品品質對健康的重要性,會在購買商品時審視食品包裝標示,關心自己到底吃下了什麼。近年來全球對於食品包裝標示趨於嚴謹,台灣也因受到食品安全、攙偽與假冒等事件的影響,政府制定相關法規要求成分標示須完全揭露,其後複方原料出現許多消費者不熟悉、容易引起健康疑慮的食品添加物。

由於消費者傾向避免含人工原料且內容單純的食品,訴求回歸傳統的食譜,拒絕不熟悉的人工原料,因此,天然、有機、在地、新鮮與無添加等配合「潔淨標示(Clean Label)」需求的產品因運而生。食品廠商希望重拾消費者信心,也推出原味、傳統口味、無添加等符合潔淨標示原則的產品,目前潔淨標示已逐漸成為產品開發的新標準。

潔淨標示源自歐洲,尚無明確定義

對於潔淨標示一詞,目前尚無明確制式定義或法規標準,而且潔淨標示相當主觀,且因地區、對象或產品而有所不同。一般普遍認為潔淨標示的特性應該具備有:

僅使用必要的食品添加物、僅含最少的加工製程、成分源於天然且單純、且不刻意含有危害人體健康的原料,而包裝上的標示應為消費者能夠容易理解、且所傳達的食品資訊公開且透明。

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歐盟通路商自主發起潔淨標示的概念,向食品業者提出要求,進而帶領出潔淨食品的初期風潮。在應用方面,歐盟將各式許可使用的食品添加物予以「E-數字編碼」(E-number),消費者只要選擇包裝標示上「E-數字編碼」出現次數越少的包裝食品,即可代表該項食品越趨近於天然、潔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E-數字編碼」出現次數越少的包裝食品,即可代表該項食品越趨近於天然、潔淨。圖/stoplusjednicka

潔淨標示掀起食品界反璞歸真潮流

荷蘭顧問公司 Innova Market Insights 於 2011 年首先指出「天然」與「潔淨標示」為重要的市場趨勢,雖然當時只是一種移除食品添加物、縮短表列原料,以較真實、熟悉、輕度加工之原料配製的概念,但也深獲消費者認同。至今潔淨標示仍為主要食品消費趨勢,影響食品與產業的發展。

Sloan(2015)以美國市場為例,匯集食品業者發展潔淨標示相關產品可參考事項如表 1。這些資料顯示使用熟悉的原料不使用人工原料(如高果糖糖漿、人工防腐劑、人工甜味劑、抗生素等),以及成分標示越短越好等,是潔淨標示需求的新發展。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表 1,以美國市場為例,專家給食品業者發展潔淨標示相關產品的可參考事項。圖/ILSI Taiwan 提供

為了發展潔淨標示,食品業者在產品發展與原料的選擇趨向使用全天然或主要成分為天然的配方,如天然甜味料、綠色與草本、古老穀物與非基因改造,以符合潔淨標示的原則。這便造成天然甜味料如:龍舌蘭糖漿、羅漢果、蜂蜜與甜菊等產量持續成長;甘藍等綠色蔬菜、小麥草等草本食物、海草與奇亞、蕎麥、藜麥等古老穀物的消費顯著增加。天然增味料如酵母萃取物的應用也日益增加。

國內外食品產業對潔淨標示的因應現況

順應消費者尋求符合潔淨標示食品的需求,國外廠商將潔淨標示視為企業策略調整重點,運用此趨勢進行技術升級與發動品牌併購,重要指標國際大廠例如: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卡夫食品(Kraft)、 雀巢(Nestle)、金寶湯(Campbell soup)、塔可鐘(Taco Bell)、賽百味(Subway),以及必勝客(Pizza Hut)等,對於既有產品中不為消費者熟悉或不安心的疑慮原料尋找替代品,或是重新調整產品配方與相關研發製程,另外也展開對健康品牌的併購,發展健康零食,拓寬產品路線。

國內則有企業朝此方向訂定產品開發策略,例如:統一企業「Clean Label」計畫、味全公司「簡單配方」運動,以及南僑、聯華、佳格、台灣比菲多、金蘭等,都有訴求天然、無添加、古早味、非基因改良、原味等產品推出,顯現台灣食品提升方向與國際趨勢一致。

藉由潔淨標示需求的驅動,食品製造商可加速技術升級與產品轉換;原料商可開發疑慮原料的取代物,通路商可劃分新區塊販售「潔淨標示」食品以提升消費量;研究單位可提供驗證服務及技轉,例如組合式、非熱加工等符合潔淨標示原則之食品加工技術。藉由各利害關係者共同用心與努力,「潔淨標示」掀起的潮流將能為食品產業的創新加值,開闢新場域。

消費者應有認知:並非所有食品都適用潔淨標示的觀念

潔淨標示是由通路商迎合消費者需求發起的新觀念,訴求食品製造符合健康原則,以消費者能理解的文字標示成分,希望藉由資訊透明降低其對食品安全的疑慮。但消費者應有認知,並不是所有食品都適用此觀念,基於食品安全考量,有些食品添加物目前還無法以天然物質或製程技術取代,其存在是必須的。另外,風味口感或保存期限也可能受限可使用的原料,需要適當調整。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並不是所有食品都適用此觀念,基於食品安全考量,有些食品添加物目前還無法以天然物質或製程技術取代,其存在是必須的。圖/By Max Lin @ flickr, CC BY-NC-ND 2.0

潔淨標示所強調的 3Ts,即「透明(Transparency)」、「技術(Technology)」與「信任(Trust)」,為一建構在衛生安全的基礎上,消費者希望能藉此兼顧美味與健康,製造商與通路商則希望能延長架售期限與重拾消費者信心的概念,對食品製程朝輕度加工、減少產生危害物質與維持新鮮口感、完整營養,並降低添加物使用,使產品朝向透明化與無負擔發展。潔淨標示不僅啟動食品廠商運用標示對消費者較不熟悉的原料進行教育,例如:乳清蛋白(來自牛奶)、麥芽糊(來自玉米或馬鈴薯的碳水化合物)等,也促成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視,注意審視食品標示,明白簡化並不簡單,需要消費者的支持及食品科技的整合,共同來營造食品安心及透明的未來。

本文轉載自 ILSI Taiwan 專欄 2017 年 3 月號-《潔淨標示的動態與觀察

The post 什麼是潔淨標示呢?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171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