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各位介紹一個新的平台「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我們是一群對銀髮心理有興趣的師生,我們希望能夠向大眾介紹關於銀髮族心理相關的科普知識。我們部落格上會有科普文的介紹、每日銀髮族相關新聞;在我們的臉書專頁上,除了會有科普文的連結,我們也會蒐集一些銀髮族相關的訊息。未來我們會有部分的文章同步刊載在泛科學,且內容會較為仔細,在我們平台上則是有更淺顯易懂的版本,增加文章的接受度;此外為了讓不識字或不容易閱讀的朋友可以接受新知,我們的文章也會附上聲音檔,未來可能也會有影音檔的輔佐。感謝大家的支持,若你願意加入我們的行列,也請在我們的臉書上與我們聯絡。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當和一個人關係不好時,會傾向從別的關係中得到補償。例如有些年長者和自己的小孩處不好,但卻會對別的晚輩特別友善;但究竟這樣的補償效果是否真的對年長者的心理健康有幫助呢?
有一個澳洲的研究團隊,針對556名5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行調查,他們利用PANSE這個量表來得知年長者的正面以及負面的社交互動經驗。所謂正面的社交互動,包含是否有獲得別人的各類協助、陪伴等;負面的社交互動則是指類似干擾、無法獲得協助、被忽略拒絕等。另外他們用RAND-12這份量表中和心理健康有關係的題目來檢驗年長者的心理健康,量表中的題目包括他們這四周內是否有趕到焦慮、憂鬱、在社交互動時是否有情緒上的問題等等。
除了採集他們的社交互動經驗外,他們也將年長者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是否有伴侶陪伴等因素做為心理健康的預測因子來做迴歸分析,換句話說就是希望看看這些因素是否能夠預測年長者的心理健康。
簡單來說,結果發現女性身上比較能夠看到社交互動的補償效果;另外在較年輕的年長者身上也較容易看到社交互動的補償效果,這樣的結果基本上和過去的一些發現是一致的。針對結果的詮釋,研究者認為女性較男性傾向在有困難時向他人求助,所以補償效果會發生。至於為什麼補償效果只在較年輕的年長者身上看到呢?研究者認為因為年紀越大的年長者,他們會漸漸發展一種自我療癒的策略(例如:原諒、看開了等的應對方式),所以不需要靠外在的力量來調節自己的心理健康。
雖然研究發現正面及負面社交互動不一定能彼此補償,但這個研究另一個重要的結果顯示有伴侶陪伴的年長者心理較健康。所以若家中的年長者已經喪偶了,親朋好友應該想辦法給予陪伴,否則對年長者的心理健康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