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科教處陳國棟處長:「當我學生第一件事就是先加我FB」
習慣在網路上閱讀科技新知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去年大幅改版,以全新面貌和大家見面的「科技大觀園」 。要了解這項計畫,就一定得拜訪背後的推手-國科會科教處陳國棟處長。(所以我們就來啦~)...
View Article有趣、開心、好玩:東大生產研究所的科學同樂會
作者:高至輝(東京大學大學院醫學系研究科博士生),許淑真(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要怎麼將實驗室裡生硬的科學知識傳遞給一般民眾,這一直是科普教育的大哉問,日本科學推廣公司Leave a...
View Article生蚵 7 頭仔: 慈大生科學生的科普演講
短演講:誰來講故事? 短演講逐漸成為一種好玩的風潮。TED talks 成功的以 20 分鐘以內精心安排的演講抓住全球觀眾的注意,2009 年起到現在 TED Taipei 已經在台北辦了 9 次活動。Pansci 今年三月底在科教館舉辦了《科仔七分熟》,首度讓講者嘗試 7 分鐘長度的迷你演講。當晚講者之一的蔡宇哲老師後來聊到這次經驗時曾經表示, "遠比想像中的困難"。的確,要在 7...
View Article10萬噸CO2埋地底,安全嗎?
Z編說:本篇原為PTT八卦版一篇關於〈台電中油硬幹 10萬噸CO2埋地底 恐誘發地震〉的回文,不過因為不是大家都會逛PTT,於是徵得原PO同意,編輯成較易閱讀的網路版。 文 / 小笨盪(cocoleeeric)國立成功大學 二氧化碳封存暨油層工程研究室 研究生 關於這就干鍵盤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學家小弟我的事了。...
View Article數學差,不是你的錯@《一個數學家的嘆息》
先說個我自己的真實故事吧。 我小學的時候在學校功課排名前列,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就讀的學校規模非常小,一個年級才兩班,競爭不激烈,另一個原因是我的確有點小聰明,而且蠻喜歡唸書。那年頭,學業功課好,加上比較聽老師的話,很容易就獲得其他課外表現的機會,代表班級或學校去外頭參加比賽,也因此當了好幾年的模範生,拿了個縣長獎畢業。囂張的咧。數學?對學過珠心算的我太簡單了!...
View Article宇宙的大小
很多讀者都知道,對於我自己這輩子做為科學家的抱負和期許,我一向認為是啟蒙於小時候接觸到的《宇宙》(Cosmos) 節目(譯註:主持人為著名天文學家、天體物理學家與科普作家卡爾薩根 Carl Sagan)。在第一集節目開頭的前五分鐘,卡爾就提出了一個非常宏大的想法:「宇宙的大小和規模,遠遠超出一般人類的理解。」...
View Article防災2.0專題(三):群眾外包 網民行動力
「2009年台灣發生莫拉克風災,我和幾個朋友希望可以透過資訊科技幫忙一些事情。」這是中央研究院資訊創新中心的蕭景燈博士架設台灣第一個「Sahana」系統的初衷。接著隔年的海地地震也促成他引入另一個系統「Ushahidi」,從此之後持續累積了經驗,應用在更多台灣的案例上,這些透過網路社群蒐集資訊的系統在世界各地如何協助救災與防災?我們來聽聽蕭景燈博士怎麼說。 社會?媒體?社會媒體?...
View Article資訊科學到底算不算是科學呢?
文 / 陳鍾誠 (國立金門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 前言 Computer Science 通常被翻成中文的「資訊科學」,不過更精準的翻譯應該是「電腦科學」或「計算機科學」。 但是、Computer Science 真的能算是一門「科學」嗎?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這是甚麼怪問題阿! 既然是 Computer 「Science」,當然是科學啦! 但是、Computer Science 究竟有多科學呢?...
View Article社交互動有時候能夠改善年長者的心理健康
跟各位介紹一個新的平台「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我們是一群對銀髮心理有興趣的師生,我們希望能夠向大眾介紹關於銀髮族心理相關的科普知識。我們部落格上會有科普文的介紹、每日銀髮族相關新聞;在我們的臉書專頁上,除了會有科普文的連結,我們也會蒐集一些銀髮族相關的訊息。未來我們會有部分的文章同步刊載在泛科學,且內容會較為仔細,在我們平台上則是有更淺顯易懂的版本,增加文章的接受度;此外為了讓不識字或不容易閱讀的...
View Article「算計」洪水
6月初歐洲發生大洪水,在德國、捷克、奧地利等國家受大水侵襲重創,預估損失超過100億歐元;而六月中加拿大的洪水,影響人數也近十萬人,與此同時,印度亦發生大規模的水災,至26日止,已造成1000人以上死亡。造成這些洪水氾濫的原因,多半是降雨所引起,歷時長的強降雨往往會致災,不過為何會形成洪水?我們接著來探索其中的機制。...
View Article你們都誤會了,科學是個好大叔
科學像個偏執的大叔,他不斷犯錯,然後改正,又錯、再改,再錯,再改,用自己的臉去撞出一條通往真理的血路。媒體不應用他的一次面孔去描述他的全貌,而應該引導公眾正確解讀他的這一特點。 常看新聞的人都知道,大眾媒體幾乎天天都在報導「科學發現」。它們出現在新聞播報和時事評論裡,通常是被用來提出各種涉及健康、養育子女、教育乃至信仰、自我認識等重要事情的觀點。我們該如何對待它們呢?...
View Article譯者談璞熱血談「空想」-《空想科學讀本》中文化十週年感言
五月下旬,在南台灣那如同盛夏般的陽光中,我來到了「科學可以這麼教」的座談會場。台上孫維新教授關於有趣的物理教學的演講讓我聽得入神,幾乎忘記自己等一下要上台講什麼;然而聽到他說起「教物理的老師跟教數學與化學的老師比賽,看誰能讓自己早日脫離『學生們最討厭的課程』的冠軍……」,也不由得感慨萬千。...
View Article《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回來了!
文 / PanSci z編 透過頂尖攝影師的鏡頭,《國家地理雜誌》將我們的視野擴展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再搭配上精緻的資訊圖表(infographic),讓讀者可以清楚了解這自然世界或者人類科技是如何運作的。去年中文版停刊,不少追求新知的讀者感到可惜,沒想到不到一年,它就回來啦!而且還有符合新時代閱讀習慣的數位版雜誌。...
View Article科學文創在台灣
PanSci泛科學成立到現在將近三年,如今達到每個月120萬的瀏覽量,臉書跟Google+上分別有56000及75000人的社群,著實是台灣科學傳播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儘管我依舊不確定,有多少人因此而改變,因此更樂意去閱讀科學、討論科學、用科學態度去檢驗時事或生活大小事,但我自己肯定是被深刻地改變了。...
View Article地球只有一個,但很夠了@《富足:解決人類生存難題的重大科技創新》
我是個悲觀的人,所以當我看見一本書的書名是「富足:未來比你以為的更美好」(此為英文版書名)的時候,你可以猜到,我其實是嗤之以鼻的。...
View ArticleDiscovery鯊魚週:事實與造假
探索頻道最近的企劃引起不滿。他們用看似紀錄片的方式「報導」能把鯨魚咬成兩半的超級巨鯊(Megalodon),雖然片尾打出「片中一些事物與假設是編導而成,至今仍有人目擊海底生物」但能然無法阻擋正牌生物學家的憤怒指責:影片中的證據造假,甚至連受訪的科學家都是演員扮的。 面對批評,鯊魚週的執行製作索倫森為自己的節目辯護:...
View Article「北極熊活活餓死事件」:你看見的可能不是全部
爭議的北極熊屍體,圖片取自衛報 前陣子衛報報導北極熊活活餓死只剩下皮毛的新聞,其實造成很大的爭議,請看這張圖下方的討論,至於衛報報導全文請見此。 主要的爭議點在於: 1. 儘管文中採訪的國際動物權益基金會的Jeff Flocken批評加拿大拒絕停止北極熊貿易,但有調查顯示,因為近幾十年來的保育政策,加拿大的北極熊數量是增加的。(整體來看得話還是減少)...
View Article台灣與國際的接軌
照片來源:Nige Harris/Flickr 根據歐盟2010與2011年出版的報告,歐洲國家正面臨一系列的重大社會性挑戰,包括經濟成長、就業指標、國家競爭力、社會凝聚、多元社會所帶來的文化與教育衝擊、永續性、環境保護、人口變遷、移民與融合、生活品質,乃至全球性的互賴互動等課題。...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