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點冥王星,史上最遙遠的探險
二○○六年一月, 重量僅一千英磅( 約四百五十三公斤) 的迷你飛行器, 安裝在二百二十四英尺(約六十八公尺)高的強力火箭上,然後從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爾角發射出去。
就這樣,人類做為一個物種,我們展開了史上耗時最久、距離也最遠的探險之旅──旅程的終點是冥王星,這是人類在太空時代初始所認識的行星當中,還沒有造訪過的僅僅一顆。恰如其分被命名為「新視野號」(New Horizons)的這艘無人太空船,背負著許多人的希望與夢想,殊不知科學家與工程師團隊,三不五時為了一個看似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的追尋,投注了他們大半人生。
大約六十年前,我們人類開始把手伸往太空──那最後的疆界──來探索其他的世界。在那之前,類似探索只能是小說中的虛構情節。但在新的時代──以太陽為圓心,向外數來第三顆行星上的智慧生物──已經開始派出人類與機器控制的太空船,穿越廣袤的無垠太虛,探索可能存在的外在世界。我們所生存的這個時代,將永世為歷史所記得,這是人類從地球搖籃中探出頭來、以種族之姿遨遊太空的時代。
人類尚未一探的孤星,冥王星
在一九六○與一九七○年代,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水手號」(Mariner)太空船完成了一項壯舉。水手號計畫讓人類第一次成功前往鄰近行星──金星、火星與水星。這二十年間,人類在月球上留下了足跡。同樣在一九七○年代,航太總署的「先鋒號」(Pioneer)成為第一艘抵達木星與土星的太空船,要知道比起太陽系的內行星,木星與土星遠上許多。繼先鋒號而起的,是航太總署的「航海家」(Voyager)計畫。
這個原本設定為「壯遊」的任務,其目標是飛抵當時已知五個最外圍的太陽系行星,從木星一路前往冥王星。但最終航海家號只蒐集到木星、土星、天王星與海王星這四顆行星,冥王星成了遺珠。隨著一九八○年代畫下句點,所有當時已知的太陽系行星,幾乎都被人類太空船造訪過了。幾乎,這成了關鍵字。冥王星,則成了那顆人類尚未能一探究竟的孤星。自此冥王星不再單純是顆行星,它成了一種象徵,一種像在問「你敢不敢」的公開挑戰。
於是,航太總署提出了「新視野號」任務,也就是本書記錄的這次任務,這算得上是很合理的結果,相對於前述所有開疆闢土的行星探祕,這也是一種必然的承先啟後。惟新視野號任務從很多方面來說,跟之前的所有嘗試毫無瓜葛。
不相信申請會通過審核的人,很多。不相信這計畫會有預算或時間可以做起來、最終還能成功的人,更多。但就像我們在本書中描述的一樣,一群兢兢業業、努力不懈的科學家與工程師,他們不把唱衰的意見當回事。他們前後用了二十六年的光陰,讓一個幾乎不可能的尋星之夢,在二○一五年開花結果。
化不可能為可能
我們寫這本書,是希望給大家一個概念。我們希望大家知道,像這樣一個里程碑等級的太空任務,從發想、核可、撥款、建造、發射,到最後飛到那遠得要命的目標,過程中需要歷經如何一條來時路。在這個故事裡,許多面向都足以代表現代太空探險的基本。但這故事中也不乏新視野號的特殊事件與插曲:意料之外的危險、威脅、人謀不臧或是時運不濟,在在都需要我們去克服。當然反過來講,我們也有很多鴻運當頭的時候。若非運氣在關鍵時刻成為我們的盟友,這場探險的結局或許就無法讓人露出笑容。
我們,這本書的共同作者,都參加了新視野號任務,惟我們參與的方式非常不同──一個位於任務的核心,一個在邊際。但我們內心的興奮是一致的。我們都很振奮於遙遠的世界可以獲得探索,也期待可以跟外界分享新視野號背後那極其特別、引人入勝而且幾乎不為人所知的故事,這是個冥王星固然遠在天邊、人類卻仍成功一探究竟的故事。
艾倫.史登的參與,位於這個故事的核心。雖然投入新視野號任務的工作人數,扎扎實實地是數以千計之多,但艾倫從一開始就是計畫的領袖。相對於艾倫,大衛.葛林史彭則在故事裡扮演著一個邊緣的角色。跟艾倫一樣,大衛也是位行星科學家,但他還有另外一個行當是作家。
長達數十年的時間,大衛與艾倫私底下跟工作都結交甚篤,事實上大衛與本故事裡許多關鍵人物之間,都兼具好朋友跟好同事的身分。在這場壯舉的許多關鍵時分,大衛都躬逢其盛。比方說從一九九○年代到二○○○年代初期,大衛都在航太總署裡地位不凡的「太陽系探索小組委員會」(Solar System Exploration Subcommittee)裡服務。
慢慢讀下去,你會發現許多催生出新視野號的關鍵決定,都是在這個委員會裡發生的。二○○一年,在紐奧良波本街(Bourbon Street)那場喧囂熱鬧的「慶功宴」上,你看得到大衛的身影。那天新視野號任務從眾多競爭提案中脫穎而出、通過了航太總署的審核。二○○六年,大衛在卡納維爾角親炙了那震耳欲聾又一飛沖天的景像,目標冥王星的火箭發射了。二○一五年,在新視野號飛越冥王星一事的公眾宣傳中,大衛幫助計畫團隊擬定了各種策略來觸及大眾的視野。
當新視野號對冥王星進行近距離觀測時,大衛與計畫團隊再度攜手,其中他擔綱與媒體聯繫的工作。雖然大衛在此分享的各種印象與描述,都是第一手的資料,但他在本書中往往不是具名的角色。他的聲音,是為本書推演情節的旁白。
——本文摘自《冥王星任務:NASA新視野號與太陽系盡頭之旅》,2019 年 4 月,時報出版。
The post 化不可能為可能!NASA 新視野號的冥王星任務——《冥王星任務》序(上)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