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Sci泛科學成立到現在將近三年,如今達到每個月120萬的瀏覽量,臉書跟Google+上分別有56000及75000人的社群,著實是台灣科學傳播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儘管我依舊不確定,有多少人因此而改變,因此更樂意去閱讀科學、討論科學、用科學態度去檢驗時事或生活大小事,但我自己肯定是被深刻地改變了。
一個顯著的改變是:我認識了非常多科學家,他們具有豐厚的學識跟分享的熱誠,透過社群網站,我得以跟他們成為朋友,或是單純地跟隨他們的動態跟更新。他們不像明星偶像那般,會分享帥美潮屌露的照片(即使有許多科學家真的又帥又美),也不像你的家人朋友,會把自己每天吃啥喝啥、小貓小狗小嬰兒的訊息都跟你傾訴。這些科學家的共通點就是會分享大量各自專業領域的創新、對研究的第一手分析、對社會現況的科學解讀還有批判。這些內容或許對任何人來說都有點難度,但卻大大地拓廣了我的視野。
因為PanSci的成長,最近有許多機會去主動或被動地跟有資源的人討論PanSci還可以做甚麼,因此,便有了科學文創的想法。
甚麼是科學文創?跟科普或是科學傳播有甚麼不同,其實我也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國家地理雜誌或探索頻道以科學為題材,成為全球數億觀眾最喜愛的電視頻道。我知道TED的科學演講跟延伸的教育頻道還有電子書獲得高度讚賞。我知道我們的夥伴-中國的果殼網跟日本的leave a nest-都快速崛起成為成功的知識型社會企業。我知道台灣的石尚探索屋跟賽先生科學玩具都在各自的領域有所斬獲。
我更發現,美國或日本的電視影集大量使用科學作為題材,從鑑識科學、心理學、數學、物理學、認知腦科學…等,都成為熱門偶像劇或主題劇的主軸。更不用提,從科學延伸出的科幻跟未來題材有多少了。非常多的台灣觀眾都緊追這些美日劇,三不五時喟嘆:為何台灣沒有這樣的戲劇?
然而,如果突然有人願意砸大資本,台灣的科學文創就會一步登天嗎?顯然不會,因為基礎不存在。這個基礎就是科學的素養、以及對科學家的認識,跟起碼的重視。於是我想通了,PanSci可以做的科學文創,不會是寫劇本、辦雜誌, 做節目、或是賣商品,而是為這一切可能性來扎根。對PanSci來說,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用更好的方式,將台灣的優質科學家介紹給更多人認識,特別是透過網路、透過社群網站,讓科學家成為大家可以隨時親近、聊天、跟諮詢的對象;以人為出發點來吸引人。這將是與長期壟斷大眾視野的八卦媒體跟明星政客的長期抗爭,但絕對是我所參與過,最有樂趣與意義的一場抗爭。
延伸閱讀:
ResearchGate獲得Bill Gates投資3千5百萬美金。
SciStarter:參與科學,玩轉世界
博士後只能賣雞排、等教職?Leave a nest 揭示的另一條康莊大道
姬十三 領著松鼠嗑果殼
本文原發表於數位時代2013年8月號「公民之聲」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