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田理科雄
《排球少年!!》是一部看了令人熱血澎湃的作品。

《排球少年!!》漫畫封面。圖/wikipedia
身高很矮卻有著超群的運動能力、對排球異常執著的日向翔陽,以及拜體格之賜又有著高超技術卻無法與周圍之人協調的影山飛雄,這兩位主角互相引發出彼此的能力,朝向高中排球界的頂點前進。筆者我最喜歡這類直截了當毫不拖泥帶水的運動漫畫了。
既然如此,那就單純的欣賞作品不就得了?雖然筆者我自己也如此覺得,不過有件事情無論如何都很在意。那就是這部漫畫中經常出現「啾啾」的聲音。對,那是鞋子踩在體育館地板上時所發出的聲響!這個聲音雖然在至今為止的許多運動漫畫裏都有畫出來過,但總覺得在《排球少年!!》裡出現的頻率特別高。
舉例來說,這部作品雖然是在《週刊少年 JUMP》上從 2012 年的 12 號開始連載的,但從第 1 集的第 1 頁開始,畫面上就是沿線並排著的選手的腳,然後就畫出了鞋子的聲音「啾啾」「啾啾」「啾」「啾」,一共畫出 4 聲!這一格的畫面接下來的一頁才是標題頁。
換句話說,連作品的名稱都還沒出現,「啾啾」聲就已經先冒出來啦。
與《影子籃球員》比較
在體育館裡比賽球類運動的確是會發出「啾啾」的聲音。這麼說來也應該不是只有《排球少年!!》會,其他以體育館為舞台的運動漫畫也應該同樣會發出這種聲音吧?筆者我這麼一想,就試著用《灌籃高手》和《影子籃球員》等漫畫來試著做個比較吧。
首先從各作品中挑出具代表性的比賽,再試著數一下一場比賽中究竟發出過多少次「啾」聲吧。要比較這種事,最重要的就是先訂出嚴密的規則,所以規則如下:
- 「啾啾」的話就算 2 次。
- 在球賽還在進行的情況下,只有畫出參賽選手的畫面才能算進「比賽的畫面」中。
將一場比賽裡的「啾」聲次數除以比賽的畫面格數,此定義為「啾率」。
就先從籃球漫畫的金字塔《灌籃高手》中湘北 vs 山王工業的這場比賽開始吧。這是《灌藍高手》連載時最後的一場比賽,也是高中聯賽的第 2 場比賽。其中符合第 2 條規則的畫面共有 1555 格,而發出的「啾」聲共有 61 次。在此情形下「啾率」為 3.9 %。
另一部名作籃球漫畫《影子籃球員》則選出冬季杯準決賽之成凜 vs 海常之戰。這場比賽共有901格,「啾」聲有81次,所以「啾率」為9.0%。喔,這頻率是《灌籃高手》的2倍以上。
然後在《排球少年!!》裡挑出的則是高中聯賽宮城預賽第 2 場的烏野 vs 伊達工業之戰。比賽畫面的格數還真是出乎意料的少,只有 287 格,然而「啾」聲卻出現了 88 次,是這 3 部作品中最多的,「啾率」竟然高達 30.7 %!
這太強了吧。
平均每 3.3 格就發出一聲「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啊!吵死人啦!!
體育館的地板光可鑑人嗎?
從科學的角度考量,這種啾啾聲是一種「自激振盪」(Self-exciting oscillation)的聲音。所謂自激振盪,是指對物體持續給予能量時所產生的振動。在我們身邊就有許多例子,例如盪鞦韆越盪越高的時候,寒風吹動電線所發出的聲音等等。
自激振盪有許多種模式,在《排球少年!!》裡所發生的,是某種具有彈性的物體在具有摩擦的平面上擦過時所產生的自激振盪。
除此之外,例如小提琴,是用馬毛製成的弓(平面)與金屬或合成纖維製成的琴弦(有彈性的物體)互相摩擦而發出聲音的。行駛中的車輛突然煞車時發出的「嘰嘰」聲,則是來自柏油路面(平面)和橡膠輪胎(具有彈性的物體)互相摩擦所發出的聲音。
用指甲刮黑板時發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難聽聲音,以及用手指在洗乾淨的碗盤上搓動時發出的啾啾聲,全都是基於自激振盪所發出的。
在運動漫畫裡的「啾啾」聲,有摩擦的平面就是體育館的地板,而有彈性的物體就是球鞋鞋底。
摩擦而產生的自激振盪,經常發生於「具有彈性的物體,在具有適度摩擦力的光滑平面上擦過」的情形下。相反地,當平面被砂土或油脂弄髒時,摩擦力會減少,就無法產生自激振盪了。
換句話說,地板太髒的話就不容易發出啾啾聲。

為了讓地板發出「啾啾」聲必須有條件
意思是,《排球少年!!》裡進行比賽的體育館,比起其他運動漫畫的比賽場地的地板擦得更乾淨,不然就是這些登場的選手全都穿著光鮮亮麗的嶄新球鞋……吧?雖然從科學上來說就是這麼回事,不過真的是這樣嗎?
《公主踢騎士》遊戲中,把士兵踢飛幾十公尺遠的飛踢公主到底多神力? 《飆速宅男》中那種傾斜了 70 度的搖擺抽車,實際上會有效嗎?那些動漫裡的「超」科學。是內容超級合乎科學,還是超越科學解釋範圍呢? 且看日本科普大師柳田理科雄最新力作《空想科學讀本:這部動漫超科學》,遠流出版。
The post 《排球少年!!》在排球場中常發出啾啾的聲,到底是什麼的聲音?──《空想科學讀本》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