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測器傳回來的數據也能變成音樂?
文 / 康綠茶 最近在網路上有一則消息,有名義大利科學家將太空探測器航海家一號與二號傳回來的資料,轉成了古典音樂,聽起來還挺不賴的。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這位作曲家名叫維西納札(Domenico Vicinanza),是一位歐洲科研網路Géant的專案經理。兩艘探測器每隔一小時就會分析宇宙射線,因此他將這些傳回地球的資料,歷時37年,共32萬份數據,製作成音樂檔(資訊聽覺化:data...
View Article《自然》雜誌2013年度十大人物
文/S.西爾維希耶 《自然》雜誌評選出了10位年度新聞人物,這些人物來自生物學、物理學、醫學、天文學等多個領域,對2013年科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兩位華人科學家,張鋒、陳化蘭分別以在基因編輯和禽流感研究方面的貢獻躋身榜單。榜單之上也並不只有科學家的身影,菲律賓的外交官納季羅夫‧薩諾也因在全球氣候大會上的表現入榜。下面是這10位年度人物的介紹。 DNA「編輯大師」:張鋒(Zhang Feng)...
View Article拒絕再玩偽科學媒體的信任遊戲
本文為《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推薦序 —————————— 先說結論:我非常感謝黃俊儒老師願意將他對於科學新聞此一主題諸多縝密的批判觀察總結出版,因為這樣我以後看見糟糕的科學新聞以及毫無鑑定力的傳播者,就不再需要氣得冒火,只要推薦他們去看這本書就好了。(好啦,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這種開書單要人去看的討論方式)...
View ArticleSubway 麵包裡有鞋底成分,純屬標題殺人
作者:CFSA_鍾凱 流言: Subway 承認在北美出售的食物中有種叫 Azodiacarbonamide 的化學製品,一種麵粉漂白劑,也被用於瑜伽墊和鞋底,在歐盟、澳大利亞等地被明令禁止用於食物。世衛組織曾將它與呼吸、過敏和哮喘等聯繫在一起。CNN 稱市面上大部分麵包都有這種成分,包括星巴克和麥當勞。 真相: 「Subway...
View Article為什麼我們需要科學新聞?
「有科學新聞才會有科學討論;有科學討論才會有科學決策。」 這陣子看到關於媒體影響力的討論,說要讓訂閱的讀者為自己閱讀這個媒體而驕傲。而身為 PanSci 泛科學的新進實習編輯,我問自己:「為什麼大家想看這些科學網站、科學新聞呢?」這其實是換句話問自己為什麼大家想來看泛科學,還有泛科學究竟跟台灣其他科學媒體有什麼不同? 顯而易見的,PanSci...
View Article與其關心地震在哪,不如看看自己準備到哪?
2/24一篇聯合報社論〈台北連續地震 真的無須緊張嗎?〉試圖點出社會與政府對地震防災概念的缺乏,其中不乏許多批評政府不重視防災的作為。可惜的是,儘管政府端確實還有努力的空間,但多半不是文中所提的問題,譬如: 政府對地震震央位置的陳述,都捨棄諸如「中山路二段三十七號附近」的精確描述,而以「縣府西方十七公里處」模糊帶過,這當然是怕影響房價而遭到民眾抗議。...
View Article罌粟殼火鍋會讓人上癮嗎?
文/云無心 提起罌粟,人們就會想到開始了中華民族恥辱百年的鴉片。罌粟殼是成熟的罌粟果去掉籽後的部分。把它放在了湯裡,會煮出鴉片成分從而使人上癮嗎? 我們從鴉片的收穫說起。 鴉片的現代制取工藝 許多人從電影電視中看過鴉片的制取過程:在罌粟果實尚未成熟的時候,在外殼上劃出傷口,其中的汁液就會流出。等到這些汁液幹了,收集起來就得到了未經提煉的鴉片。 罌粟的結構手繪圖 圖片出處:維基百科...
View Article謠言傳播的8½定律(上)
作者:Taylor Clark 編譯:wugui_非烏龜 如果我也不好騙,你也不好騙,為何有些天方夜譚就是歷久不衰呢? 不管多疑還是輕信,我們總會在某一時刻中了謠言的招。在我們注意到之前,謠言會悄悄繞過精神防線。大多數人都不認為自己好騙。但是謠言若具備一些特徵,就特別可能卸掉我們的防備,讓人信以為真,竭力傳播。...
View Article謠言傳播的8½定律(下)
作者:Taylor Clark 編譯:wugui_非烏龜 在謠言傳播的8½定律(上)中,我們了解了謠言傳播的前4個定律,現在再來看看後4½個定律吧。 5:謠言也要「當季當令」...
View Article推甄前你不能錯過的7篇科普文章
老實說我實在沒什麼資格推薦文章給要推甄大學的同學們;我既不會是面試官,而且就學過程因為平時成績都很差,以至於完全沒有機會藉由甄試升學。那麼我為什麼推薦這幾則文章給要甄試的同學呢?幾次指導高中科展,還有到高中演講的經驗,在和同學互動的過程常常發生這樣的對話- 我:「你是自然組?」 同學:「對。」 我:「你喜歡科學?」 同學:「對。」 我:「你覺得科學是什麼?」 同學:「……」...
View Article煮火鍋30分鐘,喝湯等於喝毒?真的嗎?
credit: CC by #LUC!EN@flickr 這個新聞是依據至少一年前對林杰樑醫師所做的訪問,最近又拿出來加工再製而成。 真的有那麼毒嗎?根據影音資料上來看,火鍋湯頭裡面有農藥、重金屬、磷、硝酸/亞硝酸鹽。在個別的食材裡或許不多,但是溶出到湯裡面成為「濃縮液」,就比較嚴重了。不過,我們來看一下,到底是不是真的那麼毒。 【農藥】...
View Article《自然》雜誌2013年度十大人物
文/S.西爾維希耶 《自然》雜誌評選出了10位年度新聞人物,這些人物來自生物學、物理學、醫學、天文學等多個領域,對2013年科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兩位華人科學家,張鋒、陳化蘭分別以在基因編輯和禽流感研究方面的貢獻躋身榜單。榜單之上也並不只有科學家的身影,菲律賓的外交官納季羅夫‧薩諾也因在全球氣候大會上的表現入榜。下面是這10位年度人物的介紹。 DNA「編輯大師」:張鋒(Zhang Feng)...
View Article拒絕再玩偽科學媒體的信任遊戲
本文為《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推薦序 —————————— 先說結論:我非常感謝黃俊儒老師願意將他對於科學新聞此一主題諸多縝密的批判觀察總結出版,因為這樣我以後看見糟糕的科學新聞以及毫無鑑定力的傳播者,就不再需要氣得冒火,只要推薦他們去看這本書就好了。(好啦,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這種開書單要人去看的討論方式)...
View ArticleSubway 麵包裡有鞋底成分,純屬標題殺人
作者:CFSA_鍾凱 流言: Subway 承認在北美出售的食物中有種叫 Azodiacarbonamide 的化學製品,一種麵粉漂白劑,也被用於瑜伽墊和鞋底,在歐盟、澳大利亞等地被明令禁止用於食物。世衛組織曾將它與呼吸、過敏和哮喘等聯繫在一起。CNN 稱市面上大部分麵包都有這種成分,包括星巴克和麥當勞。 真相: 「Subway...
View Article為什麼我們需要科學新聞?
「有科學新聞才會有科學討論;有科學討論才會有科學決策。」 這陣子看到關於媒體影響力的討論,說要讓訂閱的讀者為自己閱讀這個媒體而驕傲。而身為 PanSci 泛科學的新進實習編輯,我問自己:「為什麼大家想看這些科學網站、科學新聞呢?」這其實是換句話問自己為什麼大家想來看泛科學,還有泛科學究竟跟台灣其他科學媒體有什麼不同? 顯而易見的,PanSci...
View Article與其關心地震在哪,不如看看自己準備到哪?
2/24一篇聯合報社論〈台北連續地震 真的無須緊張嗎?〉試圖點出社會與政府對地震防災概念的缺乏,其中不乏許多批評政府不重視防災的作為。可惜的是,儘管政府端確實還有努力的空間,但多半不是文中所提的問題,譬如: 政府對地震震央位置的陳述,都捨棄諸如「中山路二段三十七號附近」的精確描述,而以「縣府西方十七公里處」模糊帶過,這當然是怕影響房價而遭到民眾抗議。...
View Article高壓線會導致兒童白血病嗎?
credit: CC by kainet@flickr 文/Albert_JIAO 最近這些年,各地因為供電公司修建高壓線和變電站引發的抗議衝突事件屢見不鮮,在網上隨意一搜索,就是一長串。 高壓線一類的電力設施如此不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是人們擔心高壓電產生的電磁輻射(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電磁場),那麼科學界真的有研究結果,能證明這種電磁場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嗎?會增加兒童罹患白血病的可能性嗎?...
View Article大黃蜂真的飛得比波音747還快?
有本具有革命性概念的好書《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Remaking the Way We Make Things),要試圖從工業設計的角度,來真正解決地球資源有限又髒亂的環保問題〔請參見〈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View Article美國推動節能減碳 從發電廠開始
李柏昱 |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李亦晟 |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根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的資料,發電占了全美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圖為美國俄亥俄州一處燃煤發電廠。(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作者Analogue Kid) 美國一向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美國政府對減碳模稜兩可的態度也一直為他國所詬病。不過在2014年3月底,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atural...
View Article滅火新趨勢:資料探勘直搗黃龍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災害風險地圖。(資料來源:Qliktech) 在紐約、倫敦、阿姆斯特丹或是其他任何一座現代大型城市中,數百萬棟建築聚在一塊兒,而每年總有幾千棟會被大火吞噬。消防隊有沒有可能事先預知哪一棟建築將竄出火花?有關部門又該如何決定資源的配置以因應潛在的嚴重意外? 過去看似無解的難題,巨量資料時代的來臨與資料探勘(data mining)技術的發展,或許帶來解決問題的一道曙光。...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