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比較適合文科的孩子不要放棄對理科的興趣?–《跟大師學創造力》
本文為【跟大師學創造力1-5】 系列 推薦序 身為一介投身科學知識傳播與教育領域的文科生,我一直在找尋兩個問題的答案。第一個問題是,要怎樣讓比較適合文科的孩子不要放棄對理科的好奇心與興趣?第二個問題是,要怎樣讓適合理科的孩子未來能夠不要掉入「專業的詛咒」。...
View Article同儕審查時,該不該讓審閱人知道論文作者是誰?
研究論文(paper)投稿到期刊接受同儕審查(Peer review)的過程中,採取單盲(single-blind,亦即審閲人(reviewer)知道論文作者是誰但作者不知審閱人是誰)或是雙盲(double-blind,作者不知道審閲人是誰、審閲人也不知道作者是誰)會不會有不同的結果? 「一定的嘛!」相信大家大概都這麼認為,但真實情況是否真是如此呢?...
View Article如何知道健保制度「好不好」?開放資料研究能告訴我們哪些事?
運用「經濟學」研究健保 中研院經濟所的楊子霆助研究員,分析實際資料發現:「免除三歲以下兒童的部分負擔」制度,會讓三歲以下兒童到大醫院看門診的次數大幅增加,而且新增加的門診大多是應在診所治療的輕症(如感冒)。這顯示調高部分負擔,將有助於抑制輕症病患到大醫院就醫次數,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View Article《Nature》盤點:2017年全球十大科學人物
知名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當地時間 12 月 18 日發表 2017 年科學界的十大年度人物,他們涉及的領域橫跨生物、物理、量子通訊、天文、地球科學與環保,有些人身處第一線創造新突破,也有些人是重要的幕後推手。 他們對這一年的科學發展帶來各種「重要」的影響,有的入選理由會讓你拍手叫好,有的則讓人大皺眉頭。快來看看這十位人物是誰,他們又做了什麼事吧!...
View Article感謝每一位催促的家長,這是泛科學為你準備的新年禮
文 / 鄭國威,戴貝珊 很感謝,泛科學寒假中小學課程推出後,我們獲得許多正面迴響。但我們也發現有很多事情我們沒好好說清楚,因此在這篇長達 5000 字的文章中,我們整理了大家的問題。同時在文章最後,也會正式揭曉給每一位已經報名跟即將報名的家長的一份新年禮,請務必耐心看完。 什麼是泛科學院?跟泛科學有什麼關係? 從一開始誤打誤撞,到成為華語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網路原生科學網,PanSci...
View Article數學才不是討厭鬼!和李國偉聊聊生活中的數學
生活中的數學 賞心悅目的藝術、每天使用的電腦,竟然都源於數學?中研院數學所的李國偉兼任研究員,分享數學如何藏身於我們的生活中。 數學考題寫不出來,是許多人難忘的痛苦經歷。數學真的那麼討人厭嗎?數學家李國偉為數學「平反」,他認為數學讓學生討厭,是因為現行的教育多強調「解難題」。當難題解不出來,就會開始懷疑:數學到底可以做什麼? 數學可以變成藝術...
View Article《Science》盤點:2017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每到了一年的最後,我們總是要不免俗地來回顧一下這年經歷的所有事情,而最適合科青們的回顧方式,莫過於跟著《Science》在 2017 年 12 月所選出「年度科學突破」(Breakthrough of the Year)來看看今年科學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發展吧! source:science 年度最大突破:中子星合併產生重力波 在今年的 8 月 17 號,科學家觀察到了在 1 億 3...
View ArticleNASA如何做內容行銷,讓「登月」的直播有 6億人收看?──《登月大作戰》
為何我們挑選了這本書: 談到 1960 年代最膾炙人口的科學計畫,阿波羅登月計畫肯定榜上有名。但多數人難以意識到今日我們蔚為風潮的許多行銷手法,包括「內容行銷」、「網紅網美」、「實況直播」,當年 NASA 為了募集計畫的資金與人力,早就全都用上了。 《登月大作戰:NASA 動員 6 億人的行銷實錄》告訴你科學、行銷、公共關係其實密不可分,NASA...
View Article登陸月球以後,行銷的戰國時代才正要開始──《登月大作戰》
為何我們挑選了這本書: 談到 1960 年代最膾炙人口的科學計畫,阿波羅登月計畫肯定榜上有名。但多數人難以意識到今日我們蔚為風潮的許多行銷手法,包括「內容行銷」、「網紅網美」、「實況直播」,當年 NASA 為了募集計畫的資金與人力,早就全都用上了。 《登月大作戰:NASA 動員 6 億人的行銷實錄》告訴你科學、行銷、公共關係其實密不可分,NASA...
View Article都登上月球了,後來的「阿波羅任務」誰又在乎呢?──《登月大作戰》
為何我們挑選了這本書: 談到 1960 年代最膾炙人口的科學計畫,阿波羅登月計畫肯定榜上有名。但多數人難以意識到今日我們蔚為風潮的許多行銷手法,包括「內容行銷」、「網紅網美」、「實況直播」,當年 NASA 為了募集計畫的資金與人力,早就全都用上了。 《登月大作戰:NASA 動員 6 億人的行銷實錄》告訴你科學、行銷、公共關係其實密不可分,NASA...
View Article人人都不能拿起雷神之鎚,因為它是來自中子星的超導材料!?
根據北歐神話,雷神索爾(Thor)擁有一把名叫妙爾尼爾(Mjölnir,也稱雷神之鎚)的鎚子。在美國 Marvel 漫畫和電影之中,地球上只有索爾能夠拿起妙爾尼爾(不過後來各式各樣的人,像是幻視和美國隊長都可以拿起來或是讓他們動一下。),並且能夠放出強勁的閃電攻擊。 雷神索爾(2011)@IMDB 古代神話當然沒有給予任何科學解釋。根據 Neil degrasse Tyson...
View Article真.補師公會直擊!iPSC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核心實驗室
編按:作為直屬於總統府的學術研究單位,中研院每年都會舉辦一次開放參觀活動,邀請大小朋友來親眼看看實驗室、聽講座、和研究員聊聊天。科學研究需要大眾的了解與支持,頂尖的研究更不例外。 2017 年的開放日包括了超過 300 場的人文、科普活動讓科學初心者刷經驗值,快來和我們一起看看有哪些精采的參觀內容吧!...
View Article如何測量比情人心還難捉摸的「量子位元」?量子電子元件實驗室直擊!
編按:作為直屬於總統府的學術研究單位,中研院每年都會舉辦一次開放參觀活動,邀請大小朋友來親眼看看實驗室、聽講座、和研究員聊聊天。科學研究需要大眾的了解與支持,頂尖的研究更不例外。 2017 年的開放日包括了超過 300 場的人文、科普活動讓科學初心者刷經驗值,快來和我們一起看看有哪些精采的參觀內容吧! 2017 年 10 月28...
View Article即使有一天能夠預測地震,也要一直懷抱著防災意識──《科學月刊》
文/潘昌志:臺大海洋研究所碩士,現為臺師大心測中心研究員。經營「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地球故事書」部落格。 馬國鳳:科技部台灣地震模型(TEM)團隊主持人,研究地震機制及危害度分析。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講座教授、教育部國家講座,專長為地震源力學及海嘯。 地震往往造成嚴重損害,因此如果能預測地震的發生,對於防災應該有一定的幫助。 圖/Angelo_Giordano@pixabay...
View Article技術宅如何拯救真實世界?這不是輕小說,是資料科學家陳伶志的專訪
用「資料科學」解決生活問題 2018 年後台灣國中小學生要學程式設計,如何「編寫」程式可以教,但如何「運用」程式就需要以人生經驗付學費。 本文專訪中研院資訊科學所陳伶志副研究員,擅長硬體組裝設計,也擅長分析資料數據,透過心路歷程為你揭曉:無論是孕婦和老人搭公車遇到的玩命關頭,或是氣喘兒遇到的 PM2.5 空污問題,都能用「硬體感測」結合「公開資料」找出對策。 陳伶志希望能用程式解決生活問題,...
View Article要將數學理論說到路人和女兒都能懂!——《用數學的語言看世界》導讀
如果用法語來譬喻的話,這本書不是從最初級的文法開始教的教科書,反而像是去法國旅行時能派上用場的會話書。 ——〈序.送給女兒的數學〉 讀完序再翻回封面看書名,你大概就知道這是一本怎樣的數學書了。作者大栗博司教授是加州理工學院的理論物理學研究所所長,這是一本站在知識頂端的學者,低首寫給女兒的一本數學童話書。 圖/geralt@pixabay...
View Article讓「帶著顯微鏡闖蕩異世界」變成可能!從bench到口袋,uHandy 行動顯微鏡是如何煉成的?
講到顯微鏡,你腦中浮現的或許還是實驗室中的光學顯微鏡;不過近年來大家開始嘗試挑戰將顯微鏡越縮越小,手機顯微鏡的概念也逐漸出現。手機、平板的方便性和鏡頭的突飛猛進,讓這一切變得可能。而全球第一個將透光式手機顯微鏡商品化的公司,便是在台灣設計、台灣製造,土生土長由億觀生物科技公司所研發的 uHandy 行動生物顯微鏡。...
View Article用科學知識和那顆想助人的心勇闖新視界:億觀生技的科學創業之路
以往在實驗室中都得雙手扶著,才能搬到桌上使用的顯微鏡,在台灣幾個年輕博士的改造之下,顯微鏡也可以隨身攜帶、一手掌握。 這款名為「uHandy」的手機顯微鏡是億觀生技公司目前最主要的商品,只要裝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鏡頭前,就能輕鬆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現在這款 uHandy 行動顯微鏡受到學校老師歡迎,紛紛買來在課堂上使用,因為它容易攜帶和操作,也讓老師們以此設計出許多有趣的課程。 uHandy...
View Article整個世界都是我的科學課室!uHandy結合教育,讓觀察力成為學生的超能力
現在配合手機或平板電腦,要取得顯微觀察的能力已經不是難事。圖/億觀生技提供 這幾年,你不需要一台高單價的顯微鏡就可以做顯微觀察,只要一台能直接架在手機、平板電腦的手機顯微鏡,就可以輕鬆觀察。只是,你早就買了一台手機顯微鏡,卻不知道拿它來做什麼?開箱後又默默把它封存回去了嗎? 顯微鏡是一個工具、一個能力,重要的是你怎麼去使用它。 ——林建明博士, uHandy 行動顯微鏡開發團隊...
View Article離開地球表面前進ISS!太空人的考驗之路與國際太空站上的日常
受訪者/提姆 ‧ 皮克(Tim Peake) 作者/詹姆士 ‧ 洛伊德(James Lloyd) 譯者/高英哲 │ 英國約克大學經濟學碩士,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長期合作譯者。 提姆 ‧ 皮克(Tim Peake)是英國第一位登上國際太空站的太空人,在他上太空前,究竟做了哪些準備?國際太空站上的日常生活又是如何? 讓我們重回訪談現場,聽聽他怎麼說! 本文作者致贈皮克一本客製雜誌。 圖/《BBC...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