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麼將實驗室裡生硬的科學知識傳遞給一般民眾,這一直是科普教育的大哉問,日本科學推廣公司Leave a nest社長-丸幸宏就曾經感嘆:「每天都從大學,研究機關,或是企業等等地方產生豐富的科學知識,但是卻沒有方法將這些知識傳遞給一般大眾。」這雖然是日本科學推廣所面臨的問題,但反觀台灣的狀況也是一樣的嚴峻,甚至更加窘迫。
最後一組是張博淵和謝祖寧的實驗報告《When Your Hand in Electrophresis Tank》(沒錯,英文怪怪的),拿實驗課會用到的電泳槽來看什麼狀況下會有觸電的危險。他們模擬各種可能出現的狀況要現場的觀眾猜測結果,成為全場最有科學實證精神而且最熱鬧爆笑的一段演出。最後主辦人萬美秀再次上台謝謝大家參與,期望大家都能找回學科學的樂趣,並且讓自己也成為科普推手。
Bachu, S., Bonijoly, D., Bradshaw, J., Burruss, R., Holloway, S., Christensen, N.P., Mathiassen, O.M., 2007. CO2 storage capacity estimation:Methodology and gaps, Int. J. Greenhouse Gas Control 1, 430-443
Bachu, S. and Adams, J.J., 2003. Sequestration of CO2 in geological media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capacity of deep saline aquifers to sequester CO2 in solution. Energy Convers. Manag. 44, 3151–3175.
Doughty, C., Pruess, K., Benson, S., Hovorka, S., Knox, P., Green, C., 2001. Capacity investigation of brine-bearing sands of the Frio-Formation for geological sequestration of CO2. In: Proceedings of First 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oratory.
Ennis-King, J.P., Gibson-Poole, C.M., Lang, S.C., Paterson, L., 2003. Long term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geological storage of CO2 in the Petrel sub-basin, North West Australia.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enhouse Gas Control Technologies, vol. I. Pergamon, 507–511
IEA, 2008. CO2 Capture and Storage – A Key carbon abatement option.
IEA, 2009.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Highlights.
IPCC, 2005. Special Report on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N.Y.
Juanes, R., Spiteri, E.J., Orr Jr., F.M., Blunt, M.J., 2006. Impact of relative permeability hysteresis on geological CO2 storage,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vol.42
Kumar, A., Noh, M.H., Sepehrnoori, K., Pope, G.A., Bryant, S.L., Lake, L.W., 2005. Simulating CO2 storage in deep saline aquifers. Carbon Dioxide Capture for Storage in Deep Geologic Formations—Results from the CO2 Capture Project, vol. 2: Geologic Storage of Carbon Dioxide with Monitoring and Verification. Elsevier, London, UK, 898–977.
Perkins, E., Czernichowski-Lauriol, I., Azaroual, M., Durst, P., 2004. Long term predictions of CO2 storage by mineral and solubility trapping in the Weyburn Midale Reservoir.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enhouse Gas Control Technologies, vol. II. Elsevier, 2093–2101.
Nghiem, L., Shrivastava, V., Kohse, B., Hassam, M., Yang, C., 2009. Simulation of Trapping Processes for CO2 Storage in Saline Aquifers. Accepted for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anadian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Conference (CIPC) 2009, Calgary, Alberta, Canada, 16‐18.
Tianfu Xu, John A. Apps, Karsten Pruess,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2 disposal by mineral trapping in deep aquifers, Applied Geochemistry, Volume 19, Issue 6, June 2004, Pages 917-936
Pruess, K. , Xu T . , Apps, J. and Garcia, J. “Numerical Modeling of Aquifer CO2 Disposal,”s SPEJ, Vol. 8, No. 1(March 2003)48-60
Bethke, C.M. Geochemical Reaction Modell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Ziqiu Xue, Saeko Mito, Keigo Kitamura, and Toshifumi Matsuoka. “Case study : trapping mechanisms at the pilot-scale CO2 injection site, Nagaoka, Japan”. Energy Procedia, Volume 1, issue 1, February 2009, Pages 2057-2062
Saeko Mito, Ziqiu Xue, and Takashi Ohsumi. “Case study of geochemical reactions at the Nagaoka CO2 injection site, Jap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Volume 2, Issue 3, July 2008, Pages 309-318
Steefel, C.I. and Lasaga, A.C. “A Coupled Model for Transport of Multiple Chemical Species and Kinetic Precipitation/Dissolution Reactions with Application to Reactive Flow in Single-Phase Hydrothermal Systems ” American J. Science, Vol. 294(1994) , Pages 529-592
Wei Zhang, Yilian Li, Tianfu Xu, Huilin Cheng, Yan Zheng, Peng Xiong. “Long-term variations of CO2 trapped in different mechanisms in deep saline format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Songliao Bas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Volume 3, Issue 2, March 2009, Pages 161-180
很多讀者都知道,對於我自己這輩子做為科學家的抱負和期許,我一向認為是啟蒙於小時候接觸到的《宇宙》(Cosmos) 節目(譯註:主持人為著名天文學家、天體物理學家與科普作家卡爾薩根 Carl Sagan)。在第一集節目開頭的前五分鐘,卡爾就提出了一個非常宏大的想法:「宇宙的大小和規模,遠遠超出一般人類的理解。」
現在把寫著「太陽」的那一端折到「天王星」。 在新的折痕處寫上「土星」。 把「太陽」與「土星」對齊折好,在新的摺痕處標上「木星」。 再把「太陽」與「木星」對齊折好,在新的摺痕處標上「小行星」(Asteroids)。做到這裡時,你的長紙條有 93% 是在小行星與冥王星之間。太陽系中的這個部分,美其名為「外太陽系」 (The Outer Solar System),可是太陽系中已知的行星裡面,足足有半數還要擠在「小行星」和「太陽」之間!讓我們繼續進行這部分。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2009年台灣發生莫拉克風災,我和幾個朋友希望可以透過資訊科技幫忙一些事情。」這是中央研究院資訊創新中心的蕭景燈博士架設台灣第一個「Sahana」系統的初衷。接著隔年的海地地震也促成他引入另一個系統「Ushahidi」,從此之後持續累積了經驗,應用在更多台灣的案例上,這些透過網路社群蒐集資訊的系統在世界各地如何協助救災與防災?我們來聽聽蕭景燈博士怎麼說。
在 Alan Turing 想出「圖靈測試」這個檢驗方法之後,很多人就開始想如何才能做出這樣一台有智慧的電腦, 一支有智慧的程式呢?這個問題在 1964 被 MIT 的 Joseph Weizenbaum 用一個非常投機取巧的方式,設計出了 一支稱為 Eliza 的聊天程式,不算完整的解決了「圖靈測試」這個問題。
當然、由於程式的寫法無窮無盡,因此每個人寫出的程式也就大不相同,這些程式背後所根據的方法也 各有差異,因此在同一個問題上,程式的表現也就有優劣之分,但是要到底哪個程式好,哪個程式不好, 則不一定有絕對的標準,因為對於兩組不同的輸入 A , B 而言,可能「程式 1」在 A 上表現比「程式 2」好, 但是「程式 1」在 B 上表現又比又比「程式 2」糟。因此最後就得有個「綜合指標」將這些程式的表現量化, 但是這種「綜合指標」必然會導致某種的不客觀或不公平,所以在很多「資訊科學」的問題上,評量是 很難客觀的。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五月下旬,在南台灣那如同盛夏般的陽光中,我來到了「科學可以這麼教」的座談會場。台上孫維新教授關於有趣的物理教學的演講讓我聽得入神,幾乎忘記自己等一下要上台講什麼;然而聽到他說起「教物理的老師跟教數學與化學的老師比賽,看誰能讓自己早日脫離『學生們最討厭的課程』的冠軍……」,也不由得感慨萬千。
電子版《國家地理雜誌》不受紙本印刷的限制,增加了內文語音功能、影音多媒體、還有可以互動的圖表,使讀者能更了解圖表呈現的資訊。另外,因為沒有版面限制,所以收錄的影像比紙本還多,而且尺寸更大,更能呈現頂尖攝影師鏡頭捕捉的精采瞬間。電子版還有中英對照的功能,很適合想參考原文的讀者使用。iPad版電子雜誌在APP Store 現正免費中,快去下載來體驗看看!
創會125年的國家地理協會也累積了不少珍貴影像記錄。大石國際文化的母公司-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nternational Data Group, IDG)的創始合夥人熊曉鴿先生提到,他參觀過國家地理協會的資料庫,裡頭99.9%的資料都未曾公開,還包括很多自1920年代之後,國家地理對台灣社會的影像記錄,連1993年兄弟象總冠軍時彩帶灑下的畫面也收錄在其中,見證了台灣職棒輝煌史。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因為PanSci的成長,最近有許多機會去主動或被動地跟有資源的人討論PanSci還可以做甚麼,因此,便有了科學文創的想法。
甚麼是科學文創?跟科普或是科學傳播有甚麼不同,其實我也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國家地理雜誌或探索頻道以科學為題材,成為全球數億觀眾最喜愛的電視頻道。我知道TED的科學演講跟延伸的教育頻道還有電子書獲得高度讚賞。我知道我們的夥伴-中國的果殼網跟日本的leave a nest-都快速崛起成為成功的知識型社會企業。我知道台灣的石尚探索屋跟賽先生科學玩具都在各自的領域有所斬獲。
可能跟許多人的感受不同,我認為本書作者之一Peter Diamandis–X Prize 與奇點大學創辦人–其實反而是我最認同的那種悲觀主義者;他認知現況有多麼糟糕,但他也清楚知道自己該做些甚麼來改變現況。對Diamandis來說,儘管這世界上的問題看似龐大到無法解決,但他那融合科學家與創業家的經驗與眼光告訴他:解決之道就在問題裡頭。為了讓科學家能夠聚集力量、獲得資源去挑戰不可能,他成立了 X Prize 基金會,要在重賞之下鼓勵智勇兼具者挺身而出;而為了培育更多像他一樣致力於解決十億人規模「大問題」的創業家與未來領袖,他創立了奇點大學,讓這些人共聚一堂,互相碰撞。這些大到即使是國家領袖都不敢想、也不面對的問題,都是他的守備範圍。
這讓我想起另一位多次登上TED的講者,學者與政治行動家 Lawrence Lessig。他在今年2月於TED 2013 演講最後提到:一位女士在他某次批評國會腐敗體制的演講之後回應「教授,你說服我這沒希望了,沒希望了,我們束手無策了」。Lessig原本不知道如何回應這種絕望,但他想像一位醫生跟他說「你六歲的兒子得了末期腦瘤,而你束手無策」。如果是你,你會甚麼都不做嗎?
「超級巨鯊的存在是爭辯中的問題,至今還有95%的海域尚未探索,牠到底存不存在,誰也說不準的」 (It’s one of the most debated shark discussions of all time, can Megalodon exist today? It’s Ultimate Shark Week fantasy. The stories have been out there for years and with 95% of the ocean unexplored, who really knows?)
問題是,探索頻道平常並不是以「提供關於自然的非真實影片」對外宣傳。剛好相反,它的臉書粉絲頁寫明了它們是致力於供應「有趣又有知識性的高品質真實內容」(highest quality non-fiction content that informs and entertains its consumers)。在這裡,探索頻道的瑕疵,跟以好男人形象獲得支持卻又外遇的明星類似。
1973年11月15日,加拿大、美國、蘇聯、丹麥(代表格陵蘭)、挪威五國簽署了「國際保育北極熊協定」(International Agreement on the Conservation of Polar Bears),任意或單純為了遊樂目的獵補或殺害被禁止,各國也都必須提出經費來研究跟保育北極熊。(資料來源)自此之後,北極熊的主要危機就從人類的直接獵補,變成海冰快速消失而造成的後遺症了。
另外,過去也有研究顯示公北極熊比母北極熊更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競爭激烈。很多老北極熊因為代謝出了問題,無法降低速率所以過快燃燒儲存的脂肪。以上推論來自於動物學家Susan J. Crockford,她的部落格Polar Bear Science基本上就是跟 Ian Stirling 的Polar Bear International 對著幹。她更明指這新聞會出現在衛報上,本身就很怪,因為沒有新聞稿,其他的媒體也都是follow衛報報導,很可能是Ian Stirling直接提供給衛報記者,而目的是為了在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SSC(物種存續委員會)底下的北極熊特別調查小組(Polar Bear Specialists Group)開會之前搶佔一些版面,預示會議「該」做出甚麼樣的結論。2009年IPCC開會之前,他們也利用過咬著小北極熊血屍的北極熊照片,大家應該記憶猶新。
為了因應這些重大挑戰,「穿領域」(trans-disciplinarity,另譯「跨科際」)的概念與實踐,在21世紀逐日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例如歐盟和英國的研究贊助單位近年來都不斷在推動「知識轉移(Knowledge Transfer)」,也就是講求橫跨數個研究領域,並在研究流程中──無論是作業前、中、後期──必須加強國際與社會面向的思考及校園內外的互動,以期深化學術研究對社會的貢獻與影響力;在教學方面,威爾斯的老牌大學亞伯(University of Aberystwyth)也創設了「食物與水安全(Food and Water Security)」碩士課程,結合國際政治、生物、環境及地理學家共同授課。此ㄧ思潮及行動恰與台灣教育部在2012年透過【科學人文跨科際】計畫所積極推動的工作互相印證,該計畫總辦公室標榜:
布朗的政策性談話在國際外交領域激發了「科學外交」的熱烈討論,在英國媒體圈裡則帶來了一陣「科學傳播」的熱潮,首先是英國科學界的權威組織皇家學會(The Royal Society),在2010年初提出一份紅皮書,指出「科學外交」雖仍屬抽象、流動性的概念,卻可幫助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和創新研發(innovation)在三個政策領域裡發揮有效的功能:第一、為國際政策目標的制訂提出相關的科學建言(亦即科學在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science in diplomacy);第二、促進國際性的科學合作(亦即為科學而外交,diplomacy for science);第三、透過在科學領域裡的跨國合作,改善國與國之間的國際關係(亦即為外交而科學,science for diplomacy)。
舉例來說,今年的獲獎人之一狄倫(Sarah Dillon)是當代文學博士,她的研究計畫【科學家讀些什麼?】,想要了解小說對科學家的日常工作究竟有無影響,結果發現有些科學家認為讀小說能幫他們寫出比較好的研究報告,或使他們對社會議題與質性研究產生較高的同理心,另外也有科學家坦承從小說虛構的科學家角色受到啟發,或從科幻小說裡獲得某些實驗靈感;亞洲歷史學家哈爾汀(Christopher Harding)從印度和日本的實證資料中,檢驗宗教和心理學的關係,特別是冥想、靜坐在心理治療上的應用;國際政治學家史坦菲爾德(Rebecca Steinfeld),則把研究焦點放在以色列的生殖學政治上,探討猶太人對避孕和體外人工受精的態度,以及背後的各種政治與政策意涵。這些獲獎的專家學者們,首先將在BBC第三廣播電台的【晚波】(Night Waves)系列節目中分別發表他們的論點,並會在該電台每年十月舉辦的【自由思想節】(Free Thinking Festival of Ideas)活動中,與現場觀眾做即席問答,同時獲獎人們也將有機會在BBC把他們的構想製成小短片,且討論發展電視節目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