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鎖線後的鑑識工作實錄
電視影集《CSI犯罪現場》自2000年開播以來紅遍全球,讓人們對於鑑識工作產生無限遐想;但許多人並不知道,犯罪調查領域其實早從西元七世紀就已經存在。
史書記載,曾有市場攤商利用指紋證明一名男子就是欠債不還的人,從那時開始,犯罪學就開展出一個全新領域。
如今,除了警察之外,最快抵達犯罪現場的就是鑑識小組,他們盡全力維持現場完整,以確保證據不被移動或破壞,增加將歹徒繩之以法的機會。不過「小組」這個詞,有時候不見得是指一群人。
「小組」的實際組成要視當地警力而定,有時所謂的鑑識小組可能就只是一名受過多重領域訓練的資深警員在現場進行縝密作業,包括拍照或蒐集指紋、衣物、毛髮、碎裂玻璃等重要跡證。不過,遇到謀殺等重大案件,就有可能出動多達四人,其中包括專業攝影人員和現場指揮。
亞莉珊卓.奧圖(Alexandra Otto)是位有11年資歷的犯罪現場調查員,2006年才遷至英國多塞特的伯恩茅斯大學(Bournemouth University)擔任鑑識科學講師。透過這次與本刊的訪談,她詳細解說了鑑識工作從接到電話那一刻,到結案為止的完整過程。
「首先,我們會接到受理報案的控制中心打來的電話,接著前往現場,與警員和附近住戶談話了解案情。進入凶案現場之前,我們就已經先勘察周遭環境,尋找可能的線索。」
「接著我們穿上防護裝、戴上手套和口罩,再進入屋內。戴口罩的目的是避免唾液或其他外來物質汙染了現場證據。我們也會拍攝大量涵蓋各個角落的現場照片,主要提供檢方使用,但也會提供給辯方。接下來是開始採集證據,像是窗戶上的血跡、從衣服脫落的纖維,或是入侵者可能打開過的信封等,每個線索都不能輕易放過。」
「下個階段則是撲粉採集指紋,我們會用膠帶擷取指紋,並將其裝入特殊的封袋裡,再送去給指紋專家,其他證據則會送往實驗室。在法醫抵達現場、做完檢查之前,我們絕不隨便碰屍體。等法醫對屍體蒐證完畢,屍體會被裝入屍袋裡,送到停屍間。」
「一旦實驗室做完所有檢驗和分析,我們會拿到結果報告,然後再轉交給刑警部門,由他們繼續調查工作。我們會被傳喚到法庭,針對鑑識部分作證,但偵查和分析工作實際上則分別由警探和化驗人員負責。」
近年來,英國國內多數化驗工作都交由官方的鑑識科學部門進行,但因不堪每個月高達330萬美元的虧損,該部門現已被迫關閉,目前英國警方所有的犯罪現場化驗分析都委託私人公司進行。
「這些外包公司其實很不錯,」奧圖女士表示,「唯一的問題是證據汙染。英國的鑑識科學部是全球知名的單位,尤其是它的實驗室永遠一塵不染。這一點私人公司就做不到了,不時有證據被汙染的事情傳出。像DNA這麼細微的東西,更要特別謹慎處理才行。」
屍體運離犯罪現場後,會被放入消毒過的屍袋,再送到停屍間,等待法醫驗屍,以判定死亡時間和死亡原因。同時,所有蒐集到的蛛絲馬跡都會經過化驗、分析,包括用顯微鏡檢視衣物脫落的線頭,研判嫌犯穿什麼衣物,並分析採集到的DNA片段,比對資料庫的檔案。
手指的汗腺分泌在物體上,留下痕跡,或是手指在未乾油漆或其他可塑表面上施加壓力,都會留下指紋。
「像玻璃這類光滑表面,得用細小的粉末,例如鋁粉或金粉,」奧圖女士解釋,「粗糙的表面要用顆粒狀的粉末,讓粉末吸附在能顯現指紋形狀的汗水上,才能採得清晰的指紋。」
本圖出自《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14期(2015年11月號),全見版請點擊圖片放大。
每個人的指紋都不同,因此在門把或屍體上採到指紋,就可被視為某人曾經到過犯罪現場的鐵證。儘管單從指紋本身無法判定遺留時間,凶嫌也可能故佈疑陣來栽贓他人,但指紋在警方欲證明某人曾到過某處時,依舊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指紋採集之後,會送交給指紋辨識專家,將指紋與電腦中累積數十年的指紋資料庫比對,看是否有符合的檔案。
指紋辦案的基礎,建立在每根手指上的斗形紋、箕形紋或弧形紋都獨一無二,至今還沒發現有任何兩個人的指紋相同。因此只要指紋符合,就足以作為某人與案情有關的充份證據。
近年來指紋技術的進步,讓鑑識人員甚至能從食物上取得清晰度極高的指紋,這在過去很難辦到。只要用改良過的粉末懸浮液(一種焦油般的物質),就連在光滑表面上也能讓指紋清晰顯露,這也代表鑑識人員又多了一種取得線索的管道。
鑑識調查的另一個主要範疇是DNA比對。這塊領域的發展相對較晚,1980年代才出現,但指認身分的準確度卻高的驚人。DNA比對的辦案方式,是將嫌疑犯身上的DNA與犯罪現場找到的DNA相互比對。DNA可以從現場的血跡、毛髮,甚至是無意間把鼻子靠在窗戶上留下的油脂中取得,只要DNA符合,就能合理推斷某人曾到過某處,不過到達的時間點和原因仍須後續調查。
顯然光是確認某人到過凶案現場並不足以定罪,尤其在先進的鑑識技術經過媒體廣為宣傳後,連罪犯也知道該如何避免留下線索,或故佈疑陣誤導辦案。雖然鑑識證據可以告訴警方誰碰過哪些東西、誰的DNA出現在何處,但它們還是跟鑑識科學以外的證據(例如目擊者說法、不在場證明)一樣,有賴警方正確運用並綜合判斷。
除此之外,DNA和指紋比對技術的另一個重大限制,是遺留這些跡證的人必須是警方已掌握的涉案人員。雖然這些資料能拿去比對全國性資料庫,但若資料庫裡沒有嫌犯的檔案,調查就會陷入泥淖。警察只有在逮捕嫌犯的時候可以採集DNA和指紋,而英國最近更立法規定,除非嫌犯被判重罪,否則其檔案資料都必須在六個月內銷毀。不過,擁有DNA資料庫的好處是越來越多陳年舊案因此獲得重大突破,不少案例是因為警方取得嫌犯的DNA,送進電腦比對過去曾取得的犯罪現場DNA,才讓舊案得以偵破。單靠鑑識科學本身並無法破案,但多了這個有力的辦案工具,警方確實因此如虎添翼。
若刑案涉及槍枝,彈道分析則是另一個鑑識小組會負責的領域。「我們能從現場推知彈道方向,也就是子彈發射的位置,」奧圖女士說,「若排除槍枝被改造的情形,從子彈回溯擊發槍枝是相當精準的分析方法。槍管的溝紋不只各廠牌不同,甚至每支槍都不同,所以我們可以很明確地指出這顆子彈是從哪支槍射出。至於射擊殘跡就比較缺乏準確性,因為有研究顯示,火藥殘留和煞車粉塵高度相似,所以這方面我們還須進一步研究。」
當然,我們也請教了奧圖女士對CSI影集的看法。過去14年這部電視影集大受歡迎,並衍生出兩個同系列影集:《CSI:邁阿密》和《CSI:紐約》。它們甚至帶動鑑識科學的風潮,催生許多類似的辦案影集。不過對真正的鑑識專家來說,這股風潮到底是帶來正面還是負面效應呢?
「我當然也看CSI影集,因為我必須知道學生都看些什麼。影集本身很吸引人,但它會讓外界對犯罪現場的調查形成錯誤認知。劇中角色幾乎什麼任務都一手包辦,從訊問目擊者、鑑識蒐證,再到化驗分析,全部自己來,但事實上很多工作根本不是我們的工作範圍。所以我在第一堂課都會告訴學生,電視演的幾乎都是騙人的。」
「此外,這個影集也讓大家對鑑識工作產生誤解。影集裡的DNA比對結果都會馬上出爐,但實際上我們至少要等一至兩個星期才看得到報告。不過,話說回來,鑑識證據用在法庭上確實相當迅捷。由於DNA的獨特性,它可以協助指認兇嫌,過去的判例也證明了DNA的證據效力,所以DNA技術確實讓現今的辦案工作事半功倍。」
指紋辨識過程
1. 採集
指紋採集方式有許多種。如果指紋清晰可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相機拍下高解析度的指紋相片。不過若是現場沒有肉眼可見的指紋,調查人員會在物體表面鋪灑像是鋁粉之類的粉末,並在拍下相片之後,用膠帶貼附物體表面,以擷取指紋。多波域光源則能在暗室中讓指紋現形。
2.分析
採得的指紋送進電腦,進行分析並與資料庫內的檔案比對。如果有符合的資料,指紋專家會用肉眼再確認對照。
3.判定
檢驗人員會根據ACE-V法則(包含分析、比較、評估和驗證)進行指紋分析。第一步得先確認採集的指紋就質與量來說是否足以提供判斷。接下來再檢視採集到的指紋和嫌疑犯的指紋相似度有多高。如果判定兩者高度相似,最後一步則是請來第二個檢驗人員,重複進行以上相同的步驟,以確認結果無誤。
彈道追凶
除非槍枝改造過或子彈嚴重毀損,鑑識人員通常都能從子彈回推擊發的槍枝,因為每把槍發射時都會產生獨特的溝紋和膛線。
判斷死亡原因時,彈道專家和法醫會合作解讀槍擊現場,例如從子彈進入和貫穿身體的傷口,來推斷槍擊的距離和角度。
由於彈道鑑識技術的進步,執法人員已能用槍擊快速指認工具,來檢測嫌疑犯手上的火藥殘留,幾分鐘內就能判定他短時間內是否開過槍。
本文節錄自《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14期(2015年11月號)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知識大圖解
The post 現代福爾摩斯:鑑識科學解密──《知識大圖解》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