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文字」DNA誕生:八種字母的人造遺傳物質能被生物體利用嗎?
作者/陳磬揚│泛科學新手實習生,化學系畢業但不想待實驗室或科技廠,看到什麼知識都想一頭栽進去。希望能從跳出來的視角看科學,翻譯引介更多科學界的趣聞給讀者。 DNA 是生物遺傳資訊的載體,但這樣的載體有沒有可能人工加上新的「字母」呢? 今年 2 月「八文字DNA」(Hachimoji...
View Article我是誰?我在哪?該擺脫腳本化行為了!——《放空的科學》
培養分析思維或彈性思維的第一步是培養思考──更注意你何時採用自動化腳本,並在自動化腳本效果不佳時,放棄那個腳本。 腳本化行為:看似用心實則無心的演出 一九七○年代末期,心理學家艾倫.蘭格( Ellen Langer )和兩位同事寫了一篇開創性的論文,提出以下的問題:「多少行為可以在無意間進行?」他們最後發現很多行為都是如此,誠如那篇論文的標題所示〈看似用心的無心作為〉。 自動化腳本。圖/...
View Article刺激依核會怎樣?讓你快樂得不要不要的——《放空的科學》
獎勵系統不僅在你達到目標時提供歡愉的感覺,也會持續預測你正在做的事情會有什麼結果,並在每個階段獎勵你。 計分表。圖/pexels 人類大腦中有個獎勵中心,那是麥吉爾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彼得.米爾納(Peter...
View Article科學 VS 倫理!基因編輯爭議在哪?——《上帝的手術刀》(上)
基因編輯,一門涉及倫理學的技術 基因治療和基因編輯,在我們的故事裡主要是以醫療手段的樣貌出現。但對基因動手術,絕不只是一種普通的醫療手段而已。說到底,基因編輯這把上帝的手術刀,針對的對象是人類的遺傳物質──決定人之所以為人的物質。 可想而知,這種技術手段的推進,最後一定會從科學走向倫理學,觸及人的定義、人類個體的獨立性等終極問題。而回顧過去 20...
View Article倫理難道不重要?基因編輯的爭議性在哪?——《上帝的手術刀》(中)
本文接續上一篇:科學 VS 倫理!基因編輯到底可不可行?——《上帝的手術刀》(上) 自古以來,主流價值總是滯於科學發現...
View Article關於基因編輯,我們該用什麼心態來面對它?——《上帝的手術刀》(下)
本文接續上一篇:倫理難道不重要?基因編輯的爭議性在哪?——《上帝的手術刀》(中) 與其說倫理,不如說嚴格的專業監管...
View Article民族學系到底在做什麼?是跳民俗舞蹈嗎?
活耀星系核/峯木 啊啊啊我好像知道民族系在做什麼(不,你根本不知道!)圖/pixabay 「我就讀民族學系。」這句開場白一出來,肯定許多人頭上會冒出問號。作為台灣最冷門的科系之一,由於人們對這門學科的陌生,常導致一些令人噴飯的錯誤想像,因此令身為在校生的我有了動筆寫下這篇文章的念頭。下面會從幾個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切入,來談談民族學系是門什麼樣的科系。 民族學 V.S. 人類學...
View Article飛向宇宙,浩瀚無垠!太空跟地球的界線到底在哪?
林傑│有點反骨的人類。談談科學,再談談文學。 「飛向宇宙,浩瀚無垠!」(To Infinity… and Beyond.)——作為玩具總動員主角之一的巴斯光年,他乘載許多孩子成為太空人的夢想。 「飛向宇宙,浩瀚無垠!」圖/imdb 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些年來,飛上太空變得容易許多,人們不需要先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再經過艱苦的訓練選拔才有機會坐上太空梭。...
View Article少了50美分保護費,改變了歐洲心理學界:鮑德溫辭職風雲
先前心理史學偵探系列談過知名心理學家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及其實驗對象小艾伯特的故事──漏掉的人不要緊,請自己往前補課: 性研究讓心理大師丟教職?解密華生百年奇案 做完古典制約實驗後,小艾伯特去哪兒?(上) 做完古典制約實驗後,小艾伯特去哪兒?(下)...
View Article燈具不只照得亮,更要照得漂亮,照明系統的「演色性」有什麼用?
文/潘炯丞 照明有兩個基本的目的:第一個是照亮物體,讓人看得清楚;第二個是還原物體本色,讓東西看起來漂亮。 譬如,夜間的街道照明,因為牽涉到交通安全,看得清楚就遠比看得漂亮得得重要;另一方面,精品珠寶店的展示櫃照明,為了讓產品更具有吸引力,看起來漂亮就會比節能或是看清楚來得受重視。 究竟要怎樣才能判斷一個光源是否照得漂亮呢?source:pixabay...
View Article為什麼被刪除的檔案還有機會被救回來?檔案刪除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慕容峰│從事數位鑑識工作多年,在分析證物的過程中,彷佛側耳傾聽證物娓娓道來一般,同時審慎客觀地仔細分析察看,即便是旁枝末節也不輕易放過,浸淫其中而樂此不疲。 當提到不小心刪除檔案了,多數人的直覺反應會是「完蛋了」,接下來的念頭通常是「還救的回來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讓要大家了解的是,當檔案被建立或刪除時,背後的處理機制有何玄機。 檔案刪除時 Ctrl+Z...
View Article冬天頻擦護唇膏,夏天卻忘了防曬!你的嘴唇保養只做一半嗎?
本文轉載自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 《嘴唇要防曬嗎?需不需要唇膜保養?醫師教你正確嘴唇保養方法》,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MedPartner 喔! 我們在臉上的保養著墨很多,像是青春痘、瘦小臉迷思,或是更局部的眼周問題,今天我們要轉換到一個同樣受到大家關心的戰區:嘴唇!...
View Article看Youtube 漲知識:好看又好玩,那些充滿科學的頻道在這裡啦!
文/ W編 泛科學的文章字太多?在此介紹幾個充滿科學的 Youtube 頻道,讓你用「看」的還是用「聽」的,深入淺出搞懂科學。 啾啾鞋 科普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台灣知識型 Youtuber 代表人物啾啾鞋。化學系畢業的他,喜歡將生硬的論文轉成大眾好吸收的科普知識,輕鬆逗趣(偶爾尷尬?)的解說風格,更是深獲觀眾們的喜愛的原因之一! Taiwan Bar...
View ArticleDNA 為遺傳物質嗎?為何早期科學家不相信?——《生物學學理解碼》
二十世紀初,科學家普遍認為遺傳物質為蛋白質而非 DNA。奧斯華.艾佛瑞 (Oswald Avery) 的研究團隊利用酵素與免疫學方法,於 1944 年證明遺傳物質為 DNA ,但一直到 1952 年,阿佛雷德.第.赫雪 (Alfred Day Hershey) 與瑪莎.考爾斯.蔡斯 (Martha Cowles Chase)...
View Article這年頭,人人都想上外太空!歡迎來到太空旅行的新黃金年代——《離開太陽系》
編按:本文摘自《離開太陽系》第二章:太空旅行的新黃金年代。美國的太空計畫經歷數十年的冷落忽視後捲土重來,在得到企業贊助、太空旅行成本降低和民眾對 NASA 的重新關注下, NASA 決定宣布長程目標——重返月球,並「登上火星」。 圖/wikipedia 妳是燃燒我靈魂的光。 妳是我的太陽,我的月亮,我的滿天星辰。 ──美國詩人 E.E.康明斯(E. E. Commings) NASA 的重返月球計畫...
View Article說到太空探索,有學習能力的機器人能為我們做什麼?——《離開太陽系》
編按:本文選自《離開太陽系》第七章:機器人上太空。今日的機器其實是過度美化的機器——它們能執行特定且反覆的有限任務,卻無法勝任涉及基本知識的複雜工作。過去數十年來,電腦運算能力每 18 個月就翻倍成長,我們能懷抱怎樣的期待? 圖/flickr 來到某個階段,我們應該會不得不指望由機器接手控制。 ──英國計算機科學家亞倫.圖靈(Alan Turing)...
View Article反物質星艦可行嗎?打造那些科幻小說中的夢幻交通工具——《離開太陽系》
編按:本文摘自《離開太陽系》第八章:打造星艦。 星艦是一種尚處於理論階段,用來作恆星際旅行的交通工具。嚴格上星艦需要人駕駛,在不超過壽命的期間內到達目的地恆星系。星艦一詞目前只出現在科幻小說中,現實中人類還沒有創造出真正可以進行星際旅行的機具。 圖/wikimedia 為何要追星逐月? 因為我們的靈長類祖先選擇展望更遠的山頭,而我們是他們的後代。 因為我們不會在這裡無限期繼續生存。...
View Article麻疹接種與自閉症的研究醜聞:不是糟糕的科學,是故意的欺詐行為
這次關於生物醫學研究的可重複性和可靠性研討會觸及了當今科學中最敏感的問題之一:人類最偉大之創造性出現了的一個基本瑕疵。許多科學文獻──也許是一半──可能不真實,因此不信任科學的態度是明顯的。 受到小樣本、微小影響、不正確探索性分析、和公然利益衝突之研究的影響,以及對一昧地追求重要性之時尚趨勢的痴迷,科學已經轉向黑暗。 正如一位與會者所說的,差勁的方法可產生結果。 ── 2015 年四月 Dr....
View Article《流言終結者少年隊》來囉:亞當回歸與天才小朋友一起Myth Busted!
「你為什麼會這次會想要回來參與《流言終結者少年隊》?」 「因為「少年」(Junior)這個字啊 。」 2016 年,《 流言終結者:一場14年的「科普」爆炸! 》以這篇文章紀念流言終結者的結束。到現在 2019 年,又一群新的流言終結者即將啟航。亞當薩維奇回歸《流言終結者少年隊》網羅電視史上最有才華的孩子,展現他們驚人的聰明才智和...
View Article大腸桿菌是好菌還是壞菌?只分布於人體大腸嗎?——《生物學學理解碼》
課本介紹人體大腸中的大腸桿菌 (Escherichia coli) 有助於維生素吸收,但新聞報導時有感染大腸桿菌而死亡的案例,究竟它是有助於人體健康的益菌還是讓人生病的病原菌?此外,大腸桿菌顧名思義應分布於大腸,其他腸道區域也有大腸桿菌嗎? 大腸桿菌。圖/pixnio。 大腸桿菌小檔案 大腸桿菌屬於兼性厭氧的革蘭氏陰性桿菌,由德國細菌學家西奧多 · 埃希 (Theodor Escherich) 於...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