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燃的不是古蹟,是我的經理魂!──2016泛知識節紀錄
台灣的古蹟頻頻傳出自燃案例,數量之多簡直可以當新興發電來源(誤),這難道是什麼神秘的超自然現象?其實,這樣的憾事之所以會不斷發生,除了背後牽涉龐大的土地利益之外,更暴露出歷史建築物與當代人的日常生活缺乏連結,使得一般民眾通常漠視這些年代悠久的建築。 那麼,該如何改變這樣現象呢?畢竟台灣真的不需要古蹟發電啊啊啊!(崩潰) 用不到的古蹟就可以通通燒毀!?圖/YouTube截圖...
View Article311 地震後,我們可以了解福島核電廠的什麼事?——《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全紀錄》導論
文/葉宗洸,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兼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主任 當「想像」與「真相」對撞,你的聰明選擇是什麼? 圖/wikipedia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趙策一》...
View Article放射性廢棄物如何處理?廢爐需要大家共同思考——《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全紀錄》
文/吉川彰浩 廢棄物問題將延續 50 年以上 圖/wikipedia 放射性物質是危險的東西,這是眾所皆知的事,而我們選擇遠離那裡,可以的話,完全不想有任何牽扯,因此對於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理,亦即廢爐一事,只有消極負面的印象而已,這是目前大家都有的感覺吧? 相信也有很多人是因為核電廠事故才這麼想,但若追溯歷史,其實這並不是今天才開始的事。...
View Article向日葵的追日行為是否屬於向光性?是膨壓造成的嗎?——《生物學學理解碼》
教科書與科普書籍常描述向日葵的追日行為雖與刺激方向有關,但不屬於生長,而是膨壓變化所造成,故屬於傾性反應。這樣歸類是否合理?什麼是追日行為?對其運動機制的研究又有什麼新發現? 只有向日葵才知道的情報。圖/Svgsilh。 爭議在哪裡? 大多數動物具有顯著的神經系統與肌肉,遇逆境可立即逃避。 植物運動能力較不顯著,但對環境變化亦可適當反應,包含向性 (tropism) 與傾性...
View Article薩諾斯要你別爆雷!但…劇透真的會影響人們的體驗和感受嗎?
圖/bgr.com 下周三(24)是許多影迷們翹首期盼的《復仇者聯盟 4 :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上映日,然而近期網路上卻流出一段關鍵場面的側錄合輯,各大社群網站和相關論壇首當其衝、淪為重災區。羅素兄弟(Russo Brothers)隨後發布公開信向粉絲喊話,請大家別爆雷,為其他人保留觀賞樂趣。 導演的公開信。圖/Marvel...
View Article人類史上首張黑洞近照:這張動員全球、沖洗兩年的照片是怎麼來的?
文 / 卜宏毅│加拿大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事件視界望遠鏡核心成員 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在今年 2019 年 4 月 10 日公布了人類史上的第一張黑洞照片。這張照片距離我們約五千五百萬光年,為 M87 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 (約有六十五億個太陽質量);於 2017 年 4 月 5 號到 11...
View Article從理論、懷疑到相信——人類探尋黑洞的漫漫長路(上)
2019 年 4 月 10 日,由中研院天文所等全球 13 個機構主導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簡稱 EHT),公布了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影像。 2019 年 4 月 10 日中研院的記者會,廖俊智院長與天文所王翔宇副所長接受媒體採訪。圖/作者提供...
View Article從理論、懷疑到相信——人類探尋黑洞的漫漫長路(下)
上集:從理論、懷疑到相信——人類探尋黑洞的漫漫長路(上) 廣義相對論與黑洞的愛恨情仇 人們常說,廣義相對論「預測」了黑洞。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根據相對論,巨大的恆星最終無可避免變成黑洞,但是相對論的黑洞存在著問題。 1965 至 70 年之間,潘羅斯和霍金(Stephen...
View Article梅毒怎麼爆發的?淫掠一時爽,事後火葬場——《哥倫布大交換》
燒殺淫掠的代價:梅毒大暴發 第一起記錄在案的梅毒爆發,發生於 1490 年代中期的義大利。 1494 年,法王查理八世為聲張自己對那不勒斯王位的權利,帶領著分別來自法蘭西、義大利、瑞士、日耳曼,與其他地方的五萬名兵士,翻過阿爾卑斯山脈進入義大利。這場戰役本身並沒有任何全面戰鬥壯其聲色,反而是這支軍隊,身後帶著那支常有的隨軍隊伍,一路同時演出慣常的燒殺淫掠。...
View Article汞蒸氣、癒創木?那些治不好但治得死的梅毒療法——《哥倫布大交換》
梅毒,十六世紀庸醫最好的朋友? 如果有人想製造出一種病,藉此鼓勵庸醫、偽醫及庸藥、偽藥的猖獗,那麼最好的發明莫過於梅毒。...
View Article什麼是阿茲海默症?記憶喪失和乙醯膽鹼有什麼關係?——《當大腦開始崩壞》
來解析大腦吧! 近年來想要瞭解大腦所做的嘗試,主要是將大腦分解為各個組成部分,然後各自檢驗這些部分,再將它們納入一個更大的理論框架中——此即哲學上的化約論(reductionism)。雖然許多人相信現在該丟棄這種思考方式,因為科學已證明大腦是比各部分的總和更為複雜,但化約論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知識,許多治療阿茲海默症的研究即是仰賴這些知識。 圖/wikipedia...
View Article是什麼導致阿茲海默症?和遺傳有關嗎?——《當大腦開始崩壞》
阿茲海默症可能來自遺傳嗎? 這個激進的想法,在一九八一年十月明尼蘇達州的倫納德.赫斯頓(Leonard Heston)醫師刊登一些令人震驚的觀察後,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 圖/wikipedia 他使用明尼蘇達州立醫院超過兩千具屍體解剖取得的大腦樣本,發現中年或「...
View Article知識型網紅崛起,哪些人才算是「知識份子」?
作者/MK Kong 誰才稱得上知識份子? 大家對「知識分子」都有一些概念與想像。籠統地說,學問高的人就是知識分子。(是嗎?)「知識分子」很多時候是一種正面的評價。我們如此批評討厭的學者︰「那樣的人根本不能夠算是知識分子。」這反映我們對知識分子有一定的期望,或多或少有一些評價準則。...
View Article「學好中文」才是好翻譯的優先條件:科學知識翻譯的眉眉角角與心法──2019泛知識節
活動紀錄/郭宜蓁 台灣有許多科普書籍都是由翻譯而來,翻譯就像是作者跟讀者之間的傳話筒,那麼要怎麼當一個好的傳話筒?這個作者到底在寫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寫?我這樣寫,讀者看的懂嗎?寫得這麼簡明扼要,是可以的嗎? 2019泛知識節,邀請到目前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具有翻譯多本書籍經驗的林大利,談談「如何成為一位值得信賴的知識型譯者」。 2019泛知識節,「科學知識翻譯的眉眉角角與心法」講座現場。...
View Article我和我的替身作者:解剖科普書《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寫作過程──2019泛知識節
活動紀錄/郭宜蓁 在科普書的寫作上,會遇到哪些瓶頸,該有哪些突破?在透過不同方式進行寫作時,又會有哪些不同的感受呢?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科學研究者跨出舒適圈,進行科學知識的傳播的心路歷程。 這次泛知識節,我們邀請到目前於慈濟大學醫學系任教的何翰蓁老師,來聊聊在撰寫解剖科普書《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那些與大體老師在一起的時光》的辛酸血淚史。 2019...
View Article如何預防阿茲海默症?好好睡覺可能有幫助——《當大腦開始崩壞》
就如波斯人所言,睡眠有如玫瑰。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人為什麼要睡覺?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我們會睡覺。最明顯的答案是因為我們疲倦了。但大腦在睡眠時仍有百分之九十五和清醒時一樣活躍。再考慮到我們在演化史中一直是大型掠食者的獵物,更別提我們花在繁殖與採集食物上的時間,在在都讓睡眠的理由更加神祕。 圖/pixabay...
View Article什麼是文明?只要消滅病菌,就不再落後了嗎?——《醫療與帝國》
本文摘錄自《醫療與帝國──從全球史看現代醫學的誕生》,現代醫學與西方帝國主義的發展息息相關,本文將就病菌與文明的關係來探究帝國主義下的病菌史。 消滅病菌就能消滅落後?...
View Article傳統都不傳統了?看傳統醫療的現代演化史——《醫療與帝國》
傳統醫療的現代演化史 殖民社會並非只是被動地接受現代醫學。 亞洲、南美洲與非洲的本土醫師、醫療助手與病人以具有創造力的方式因應現代醫學,經常以獨特的方式來界定其應用,在這個過程中也改變了他們原有的療法。殖民地的傳統醫療和現代醫學進行協商,在二十世紀以另類醫療的樣貌登場。 圖/wikipedia...
View Article太陽餅沒有太陽,隱翅蟲也不一定要隱翅
文/胡芳碩│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一年級,現任臺灣研蟲誌主編。研究興趣主要為隱翅蟲科(Staphylinidae)的系統分類學及擬鍬形蟲科(Trictenotomidae)之生物學等。研究文章發表於國內外各大期刊。 圖/翻攝報紙 沒多久前,報紙這張照片被轉到臉書板上,大家就開始議論,這個蜂哪裡隱翅了?翅膀這麼大怎麼會當牠是隱翅蟲?而我看到這些留言當下的反應是:「隱翅蟲一定要隱翅嗎?」...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