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如果真的同時達成四個條件,是不是就會發生世界末日了?我們必須釐清太陽風暴如何影響地球。首先,太陽閃焰會產生了無線電波,干擾地球上使用電波的通訊系統。此外,日冕物質噴發(Coronal mass ejections; CMEs)經常伴隨著閃焰出現,這與地球上的磁暴與息息相關。日冕物質噴發通常是以每秒200至500公里的速率前進,有時甚至可以超過每秒1000公里。這些電漿衝向地球,擾動了地球磁場而產生磁暴。產生的感應電流,可能使得電力輸送受到影響。例如1859年那次強烈的太陽風暴,讓電報通訊系統嚴重受阻。另外,GPS可能因為磁場的變動而失靈。
太陽系的四顆巨行星各有特色。木星體積最大,色彩也最豐富;木星表面有巨大的風暴肆虐,其中最有名的風暴絕對是大紅斑(Great Red Spot)。大紅斑持續長達數世紀,大得足以吞噬超過兩顆地球。木星還有一個巨大磁場,據信是由一大片導電的「液態金屬氫」海洋製造出來的;液態金屬氫的成因是正常的液態氫(也就是氫分子)因為木星核心附近的高壓力解離而成。
天王星是一個難解之謎,它並非「直立」而是以98度的角度傾斜繞行太陽,原因可能是誕生初期遭受巨大撞擊,也因此繞行太陽一圈要84地球年的天王星擁有氣候極端的季節。當航海家2號(Voyager 2)在1986年飛越天王星的時候,天王星的一端正值長達42年的夏季,另一端則是漫長又寒冷的隆冬黑夜。(航海家2號是唯一探索過這些遙遠行星的太空探測器)。當時的探測結果令人失望,因為天王星看起來似乎沒有任何天氣系統。幾年後,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的照片顯示天王星的天氣出現了「甦醒」跡象。現在的看法是當季節處於最極端的狀態時,會抑制天王星的正常天氣型態(甚至會隱藏內在能源存在的證據)。
因為新聞中沒有附上原文報告連結,所以解剖員只好先搜尋「MIT報告」才漸漸撥雲見日,該份報告中指出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套分析工具,並運用這套工具模擬與分析火星居住地的各項數值,在報告中都有相當詳細與完整的說明。報告的一開始就指出「就地資源利用」(ISRU,In-situ resource utilization,從其他行星獲取資源的技術,降低從地球運送物資的負擔,增加太空探索的續航力),以及「生命維持技術」(Life support technologies)兩者是「火星一號移民計畫」是否能夠成功的重要關鍵,兩個因素必須一起考慮,而氧氣就是資源與生命維持技術的連結關鍵之一。
我們回頭來看看「MIT報告」,報告中所謂的68天,是分析「火星一號移民計畫」的「生命維持單位」(Life support unit)後所得出的數值,指出若沒有「就地資源利用」的補給,第一批人員抵達火星後,會因為環境中「氧分壓」(oxygen partial pressure)過低而導致大約在68天左右會有窒息的危機(如下圖)。新聞報導內沒有提到「就地資源利用」補給的問題,才導致致死的危險;而且,「MIT報告」提到的68天是預估值,報告中使用的英文單字是approximately(大約),描述口吻可沒有這篇新聞所說那樣肯定唷。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在科技進步的社會裡,大多數人認為媒妁之言的本質就是沙文主義,目的是用女兒(通常是女兒)交換財產或相互結盟,和愛情可說是八竿子打不著。西方國家的過往歷史就是證據。但在印度,命盤媒合延續至今,其實沒那麼功利導向,它的目的是找出夫妻的契合度。
國際學術期刊的文章大致有幾種類型:有數據與資料支持的原生性研究文章、較小型但仍為原生研究的短篇文章、整合相關研究後提出一己看法的觀點文章(Perspective)。楊子睿昨晚接受泛科學訪問,他解釋,原報導所稱獲得《科學》期刊發表的文章〈Beyond the Rainbow〉其實是一篇觀點文章,而非研究文章。
〈Beyond the Rainbow〉一文探討羽毛的功能,過去的研究者多認為羽毛是為了飛行,〈Beyond the Rainbow〉主要比較了2014年的三篇研究(Foth et al., Science, 2014;Godefroit et al., Nature, 2014;Lee et al., Science, 2014),第一項研究分析始祖鳥化石,發現其羽毛結構差異不大,沒有因為處於不同部位而特化,該研究作者認為始祖鳥的羽毛或許有飛行以外的用途;第三篇研究發現演化出鳥類的恐龍支系,體型變小的速率遠大於其他支系。
先前就讀於成大地科所時,楊子睿的碩士論文探討竊蛋龍的孵育行為,其中亦論及恐龍羽毛演化的目的,楊子睿提供自己的論文供作參考,藉由指導教授Martin Sander整合,與其他研究共同促成〈Beyond the Rainbow〉一文的觀點。這項研究工作由指導教授的觀點做為前引,現在仍持續進行中,而楊子睿延續探討此「顏色」之議題的研究文章也還在接受期刊審查。
Just one month later, Corah-Beth Slaney, 16, from Nottingham, was diagnosed with mitochondrial disease – a life limiting disease that prevents the body from producing energy for vital organs and muscles.
2005年,賓夕凡尼亞州法官John E. Jones III 宣布在科學上違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裡「政教分離」的原則,裁決指出智能設計論屬宗教思想,很多人視這個判決是科學論者與政教分離者的勝利。但事情並不那麼簡單完結,因為智能設計論在美國非常流行,多達十幾個州仍然存在智能設計論與演化論的爭論,皆因如同法官John E. Jones III 的判決書中所言,智能設計論只是把「神創論」改頭換面重新包裝後的宗教產物,只是沒有特別提到這個智能設計者是誰(上帝),因此在擁有大量基督教原教旨主義信徒的美國仍然廣受歡迎。
不過,科學哲學家Larry Laudan(1983)卻嚴厲批評「科學是什麼」的劃分工作並沒有任何實現的可能,當時很多哲學家都同意他的說法,宣佈了劃分工作的死亡。但最近幾年,科學哲學裡又再次掀起了這道問題的討論,2013年更有一本專書Philosophy of Pseudoscience 收集近幾年關於此劃分的論文。
基本原理是馬格奴士效應(Magnus effect)。這個物理定理由德國物理學家海因里希.馬格奴士(Heinrich G. Magnus)提出,證明當氣流圍繞旋轉中的圓柱體或球體時,會以某種方式變形。 如果球以逆時針方向旋轉,球的左側會因為移動方向與氣流相同而承受較少的阻力,右側則因逆向氣流增加了阻力。球的右側承受的壓力較左側高,導致壓力不平衡,迫使球往低壓的方向移動,因而以左弧線路徑前進。
可是 C 羅或格瑞斯.貝爾(Gareth Bale)踢出的自由球類型就完全不同。此類強勁且突然轉向的自由球盡可能不讓球旋轉。當空氣流經球體,表面會產生如氣墊般緊包球面的氣流邊界層。如球面上的凹陷破壞這種氣流,球就會在空中偏移。快速旋轉中的足球不會有太多偏移,但是平踢的球會,因其有較多時間往受干擾方向移動。所以 C 羅踢出幾乎不旋轉的球時,球面上任何的凹陷都會讓球在飛行中偏移,騙過許多不知所措的守門員。
遇到這種情況,個人能做的還是先去找了原文出來看。不看還好,一看還真的看出不少問題。我只能將我知道的部分一一說明如下:首先,各家媒體都寫錯出處了,這篇文章是出自《The Lancet Global Health》,而非《The Lancet》。不是看到有Lancet就直接翻譯成刺胳針,其實差很多好嗎?不是同一個集團出的就是同一本期刊,真要危言聳聽也不要這樣。
Victora CG, Horta BL, de Mola CL,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breastfeeding and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income at 30 years of age: a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 study from Brazil.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Volume 3, No. 4, e199–e205, April 2015. DOI: http://dx.doi.org/10.1016/S2214-109X(15)70002-1
理所當然的,爭奪研究資金的名單會包括許多不尋常的科學研究,像是一個美國的生態學家嘗試記錄亞馬遜的魚所發出來的聲音,並且提供下載魚放屁聲做為手機鈴聲作為捐款回饋。另一個例子則是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獸醫想透過研究恐龍的基因,以瞭解該施用多少鎮靜劑才能放倒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 )。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By ScottRobertAnselmo (Own work)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群眾募資可能會改變哪些研究能獲得執行,這是一個隱憂。英國科學與工程活動(Campaign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主任Sarah Main說:「如果依賴群眾募資,能獲得贊助的科學研究其品質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問題。吸引群眾興趣的研究大綱,科學性可能不如向專家同儕所提出的申請。我會擔憂研究大綱一定要迎合大眾興趣會導致的結果。有些類型的研究包含會容易吸引資金的部分如醫學研究,其他部分則可能會被忽視。」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神經精神藥理家David Nutt教授,由於他對搖頭丸的觀點,而遭到爭議地被解除了在英國政府的藥物濫用諮詢委員會(Advisory Council on the Misuse of Drugs )的職位。他在英國的群眾募資網站〈Walacea〉開啟了一個研究迷幻藥LSD對大腦影響的募資案。
搜尋第一顆外衛星(The search for the first Exomoon)
募資平台:〈Petridish〉
科學家:David Kipping博士,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
目標金額:10,000美元(達標)
目標:克普勒天文望遠鏡目前已經辨認出996顆外行星以及4000個待確認的目標。裡面有許多遠大於我們的星球,並且多半對生命而言太艱困無法存活。但是在某些行星的軌道上可能存在近似地球大小的衛星能支持外星生命存在。目前已有一些外衛星可能存在的線索,但還未有任何外衛星被確認。Kipping博士和他的團隊使用這些錢購買小型的超級電腦以分析來自57個星球的資料,搜尋星星周圍微小、周期性的亮度變化,這些亮度變化可能代表了衛星存在。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嘟嘟鳥吃什麼?(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the dodo ate?) 募資平台:〈experiment.com〉
科學家:Leon Claessens教授,聖十字學院(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 in Worcester);Hanneke Meijer博士,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古生物学研究所( Institut Catala de Paleontologia in Barcelona);Kenneth Rijsdijk博士,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y of Amsterdam)
目標金額:8,000美元
目標:自從族群在17世紀被飢餓的水手們消滅,嘟嘟鳥到底吃什麼、牠們形狀奇怪的鳥喙的功能這些資訊就只根據一些粗略的航海記錄和日記。有些人說這些一公尺高的鴿子親戚吃大型的水果和核果,其他則說牠們使用鳥喙做為武器。科學家希望能藉由建立詳盡的頭部3D模型以進行生物力學研究,回答這些問題。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迷幻藥LSD對大腦有什麼影響?(What does LSD do to the brain?)
募資平台:〈walacea〉
科學家:David Nutt教授和Robin Carhart-Harris博士,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目標金額:30,000英鎊(尚未達標)
目標:研究者希望藉由核磁共振成像(MRI)以及腦磁波儀(magnetoencephalography)來監測人們攝取迷幻藥LSD時的腦部活動。他們相信它可能有作為治療藥物的潛力,並且長達五十年的使用誤解也該改變了。他們的假說認為LSD可以「重置」正常功能到有憂鬱症或成癮問題患者的大腦中。貝克利基金會(Beckley Foundation),由英國貴族Amanda Feilding成立的慈善基金會,將贊助等同群眾募資所募得的金額。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