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來臨前,為何會情緒低落、夜晚失眠?
作者/溫婉琪,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月經」與女人脣齒相依,每月私密的降臨帶給女性獨有的福氣,也帶來不平等的禍水。因為經期間「荷爾蒙」 (Hormones) 的滋養,女人得以容光煥發、健康與自在;但在月經前夕,妳是否曾出現情緒低落、焦躁易怒、胸部脹痛、腹脹、體重增加、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除了上述情形,姊妹們還有其他被月經所苦的癥狀嗎?根據新近醫學研究指出,有些女性在 MC...
View Article人體免疫「軍事重地」:吃對乳酸菌,能「腸」保健康,免疫力再升級!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本文轉載自 Care Online 照護線上《健全腸道免疫,關鍵人體防線》,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 Online 喔! 流感、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大家已經養成戴口罩、勤洗手的習慣。在對抗各種病原時,除了外在因子,免疫系統更是重要的人體防線。...
View Article如何避免畫面完美動物不美:兩爬動物攝影的倫理與拍攝注意事項
文/兩棲爬蟲萬事屋 – Herptile’s Yorozuya 越來越多人想藉由攝影捕捉兩棲動物的神祕之美。圖/piqsels 近幾年拍攝兩生爬行動物的風氣日漸興盛,觀察紀錄這些神秘且捉摸不定的動物,帶來許多很大的成就感,但同時也衍伸出許多問題。...
View Article化學物質要從源頭管理,但根本不用管理的化學物質不是更源頭嗎?──深訪化學局局長謝燕儒
「化學」,這個始自鍊金術,後成為科學領域之核心,由無數偉大科學家奠基的豐厚知識世界,意圖解釋跟發明所有物質與能量間的相互關係,多年來卻莫名其妙被貶為帶有污辱意味的形容詞。...
View Article吃了蛋白粉就能增肌減脂?還是要運動才行!破解高蛋白迷思
作者/白映俞 醫師 本文轉載自 Care Online 照護線上《吃了就能增肌減脂?破解高蛋白迷思(懶人包)》,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 Online 喔! 「最近大家都在講肌少症的事情。」王太太對著妹妹說,兩人已是年齡50+的姐妹花。 妹妹說:「我本來想去健身房運動,不過這一波疫情來了之後,也就不敢去報名了。」 「聽說多吃蛋白質就會長肌肉?還是我們要多吃點肉?」...
View Article大學職場中的性別:異性戀預設與性少數微歧視仍時有所聞?性別友善該從何做起?
作者/于政民,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生 雖然同性婚姻已於去年 (2019) 通過相關法條後施行, 2002 年台灣通過的「兩性工作平等法」也早在 2008 年將名稱修改為「性別工作平等法」以保障多元性傾向與性別氣質等 LGBT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性少數族群的工作權。...
View Article用血栓塞爆血管!COVID-19 的致死手段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嚴重時會破壞血管、引起嚴重的血栓,甚至可能造成劇烈的肺部缺氧 皮膚浮現紫色的皮疹、浮腫的腿、變色的四肢1,這些臨床表徵,一再地告訴醫師們,COVID-19(俗名: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體內正出現全身性的血栓 2。 科學家試圖了解病毒對肺臟血管的破壞力,解剖了因 COVID-19 和 A...
View Article如果火山一言不合就爆發會怎樣?——《地震100問》
作者/潘昌志;繪者/陳彥伶 火山爆發時會造成什麼災害呢? 可能會燒毀附近區域、造成山崩、地震和土石流。 火山爆發造成的火山碎屑流可能摧毀民宅。圖/親子天下提供 火山噴出的熱氣,會與周圍岩石碎屑混合,形成「火山碎屑流」,溫度極高且流速極快,從山上滾下來時會燒毀並活埋一切。火山碎屑流遇到河水、雨水或雪水,會變成很像土石流的「火山泥流」,黏性高,易壓毀經過的樹與建築。 火山猛烈爆發時,會噴出大量溫度高達...
View Article「不要被人潮推著走」—清大動機系、台大電機所,現為德州儀器技術專家的他想對思索職涯中的學弟妹說……
張峯鳴 (FM Chang) 一定很想知道,這篇訪問的 ROI (投資報酬率) 好不好?能不能真的幫上學弟妹? 身為跨國半導體大廠德州儀器 (Texas Instruments, 簡稱 TI) 產品測試部門經理,擔任管理職同時又具有 “Technical Ladder” 身份 (也就是德儀認定之技術專家)...
View Article地震來襲往哪躲?別再相信「生命三角」最安全!——《地震100問》
作者/潘昌志;繪者/陳彥伶 地震發生時,我該怎麼保護自己呢? 應謹記「趴下、掩護、穩住」的避難原則,並以手或隨身物品保護頭部。 地震來了,趕緊躲避!圖/親子天下提供 趴下:儘量把身體壓低,躲進堅固的桌子底下。 掩護:以雙手或隨身物品保護頭部和頸部,避免因掉落物受傷。 穩住:緊握桌腳穩住身體,保護好頭部,但不要將頭部頂住桌子。 躲在「生命三角」的位置最安全嗎?...
View Article傳染性極強的麻疹
作者/劉育志 醫師 本文轉載自 Care Online 照護線上《傳染性極強的麻疹》,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 Online 喔! 麻疹是什麼? 麻疹是種高度傳染性疾病,病原為「麻疹病毒」,麻疹病毒是一種 RNA 病毒。根據估計,每年全世界有超過 2,000 萬人感染麻疹。 得到麻疹會有什麼症狀? 麻疹病毒的潛伏期約 7 至 21...
View Article申報不申報,通關時的天人交戰?由賽局理論做出理性判斷
本文由財政部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文/楊貴智、黃俐菁 電影中的主角或被追緝的罪犯想方設法帶著大量貨幣或違禁品通過海關查驗,往往是重要的情節場景。在這些影視作品中,通關程序常被設計成一個可以全身掃描卻容易破解的關卡,再加上容易被虛晃一招的彪形大漢海關,儘管背景音樂充滿緊張氛圍,但觀眾總是知道,這樣的通關程序終究無法攔截這些耍小聰明的角色們。...
View Article引爆下一代記憶體革命的奇異量子特性「電子自旋」—錢嘉陵院士專訪
採訪編輯|郭雅欣;美術編輯|林洵安 電子自旋有多神奇? 電子,是世界上最神祕的粒子之一。它不只帶有負電荷,還會「自旋」。這個奇異的特性,是整個物質世界的根基,也是當代磁學的關鍵字,促成磁性記憶體等重大科技突破。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院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系錢嘉陵講座教授,娓娓道來電子自旋如何開啟「現代磁學的黃金時代」。 中研院錢嘉陵院士,任教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並為 Jacob L. Hain...
View Article我們與「真」的距離──疫情之中該如何看待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科學月刊總編輯。 在科學研究中,知識分為假說、學說及定理等名詞,不同的名詞代表知識的不同位階。在科學家找出事物的真理前,知識需要不斷地驗證、推翻及更新。而在近日的疫情下,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仍具有許多不確定性,而學界、當權者及民眾之間的資訊傳遞,有賴於良好的溝通與宣達,社會大眾仍不妨以持平的心態看待相關的研究,藉由時間的驗證與不斷思考釐清相關的真實性。...
View ArticleCOVID-19 有多致命?認識3種死亡率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席捲世界,死亡率是很重要的資訊。COVID-19 死亡率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不好回答,而且根據不同定義會得到不同數字,一般人相當容易混淆。即使是理當專業的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疫情初期也曾經錯誤解讀死亡率,誤導大眾。 多國的確診死亡率,到 6 月 23 日的變化。圖/取自 ref 1 三種死亡率的定義 常用的死亡率定義有 3...
View Article看世界有深度又會算數,小雞怎麼這麼聰明?——《雞冠天下》
作者/安德魯・勞勒 (Andrew Lawler);譯者/吳建龍 瓦洛帝嘉拉為義大利神經科學家,以雞為研究對象,透過實驗發現人類與雞有著許多共同特徵。 義大利的阿爾卑斯山麓有個城鎮叫羅韋雷托,瓦洛帝嘉拉的研究室就位於該城鎮一處 16 世紀的女修道院地窖內。會面時,瓦洛帝嘉拉身穿淺藍襯衫搭配絲質領帶,看起來衣冠楚楚。...
View Article黑死病、西班牙流感到 COVID-19,瘟疫如何重塑社會貧富?
疫情對不同族群影響明顯有別 席捲世界的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進行,已經可以觀察到,愈脆弱的人愈有機會受到傷害。例如在美國,平時較為弱勢的非洲裔、拉丁裔族群的死亡率明顯較高,而這類現象在歷史上不斷重演。 另一方面,瘟疫也可能大幅影響社會發展,知名的黑死病,甚至長期影響過歐洲的貧富結構。 黑死病席捲全歐洲,強烈影響過歷史發展。圖/wikipedia...
View Article排便不順、血便,當心大腸直腸癌找上門!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本文轉載自 Care Online 照護線上《揪出息肉,預防大腸癌》,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 Online 喔! 「醫師,我最近排便不太順,會不會是大腸癌?」隨著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愈來愈高,在診間經常聽到這樣的問題。...
View Article法律上的爭執,用科學來解決?淺談法庭中的「鑑定制度」
文/石勳平 本文由泛科學與法律白話文運動共同策畫,更多精彩法律普及文章,快到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去看個飽啦! 一位已婚男生,就叫他嘉明好了。他很想跟老婆離婚,但苦無理由,老婆又不肯輕易答應。他想到個辦法,製造一個老婆紅杏出牆的假象,這樣他就有理由休妻了。 於是在一個熱鬧的 Party...
View Article得到 COVID-19 已知的後遺症有哪些?康復後還可能有哪些問題?
文/ 麥騫洺 得到 COVID-19 的症狀類似感冒,會出現咳嗽、高燒,已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常識了,但有些症狀我們較不熟悉,像失去嗅覺1、短暫記憶消失2、意識受損3創傷後壓力症候群4、憂鬱5、等。這次的疾病是否會帶來哪些長期影響呢? 為什麼有些人得到 COVID-19 會失去嗅覺與味覺?這樣的情況會持續嗎? 26 歲的紐約時報作家費歐娜.羅文斯坦因感染 COVID-19...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