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科學傳播 – PanSci 泛科學
Browsing all 171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鹼性食物可以改變血液的 pH值?別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了──《廚房裡的偽科學》

編按:這是個各種名嘴、網紅、帥哥主廚都能提出一套健康飲食理論的年代,《廚房裡的偽科學》則是屬於一位憤怒主廚的告白──他甚至在附錄直接列出了「食物世界胡說八道指南」。在眾多健康飲食的派別裡暈頭轉向嗎?來聽聽他怎麼說(踢館/翻桌)的吧! 人體是很神奇的東西,為了維持不同功能,各個器官各有不同的 pH值。胃部是強酸性,在食物到達胃時,1.5 到 3.5 之間的...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2018 搞笑諾貝爾獎結果來啦~這次的研究真是大快人心啊!

在亂七八糟的紙飛機中,2018 年「28 次」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在今天(9/14)清晨六點正式開始啦!快跟著我們一起看看今年有什麼有趣的研究吧! 搞笑諾貝爾獎雖然名為「搞笑」,卻有許多諾貝爾大咖們出席,包含了:Eric Maskin(2007諾貝爾經濟學獎)、Wolfgang Ketterle(2001 諾貝爾物理學獎)、Michael Rosbash(2017...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我們只用了十分之一的腦袋嗎?不,從來都是百分百──《打破大腦偽科學》

圖/《LUCY》電影視覺 via imdb 本章要談的是我最愛的腦迷思。如果要頒發「最受歡迎的腦迷思獎」的話,這則絕對是冠軍。你一定也聽說過我們只用了 10%的腦。換句話說,90%的腦閒置在那裡,等著我們去用。想像一下,我們可以一下子將腦功能提高十倍耶!...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左右腦的理性與感性是真的嗎?兩個腦半球到底是怎麼分工進擊的?──《打破大腦偽科學》

頭殼裡的兩個腦半球 其實我們的頭顱裡真的有兩個腦半球。雖然這聽起來有點瘋狂,但是它們的確有不同的任務,至少某種程度上是分工的。 人類的神經系統幾乎都是成對分佈。圖/wikipedia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人類的神經系統幾乎都是成對分佈。(給無所不知型的讀者:只有負責管理睡眠及甦醒規律的松果體會單獨出現。)有一條長長的細溝將人的腦子分為兩個半球。要是你以為兩個腦半球是對稱的,那就錯了。...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自己來肛肛好!不用假他人之手的大腸鏡──2018搞笑諾貝爾醫學教育獎

「因為這真的太簡單了,所以我們決定多捅三次。」──2018年搞笑諾貝爾醫學教育獎獲獎論文 [1,2] 大腸鏡的不適,真的捅過才知道 想在 Facebook 上有張與眾不同的自拍嗎?想了解怎麼插入大腸鏡,才能避免不舒服嗎?那幹嘛不自己試試看呢? 一般來說,大腸鏡通常是臥姿才能操作。然而,部分患者採取臥姿較困難(如過於肥胖);另一方面,儘管經驗豐富,醫師操作大腸鏡時,總是很難體會「到底有多不舒服?」。...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細胞治療」正式開放,來認識這個新療法吧!

文/Jaffer Yang│畢業於成大微免所,現職醫學寫作。出於對醫學領域的興趣及工作經驗實務接觸,樂於將自己喜愛的科普知識,以淺白的文字讓更多人了解,曾著有《圖解醫學》一書 2018 年九月起可使用細胞治療的疾病程度與種類皆大幅度放寬,讓臺灣患者有更多的療法可選擇。骨髓移植是現今常見的細胞療法之一,圖為醫師正在從捐贈骨髓者的身上取出骨髓,準備移植進受捐贈者體內。 圖/wikipedia 2018...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院長,給問嗎?網友提問中研院廖俊智院長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執行編輯|林婷嫻 美術編輯|張語辰 中央研究院,是隸屬於總統府的最高層級研究機構。「院長」這個職位,是帶領研究方向、激勵研究士氣的要角;另一方面,也是媒體和輿論的焦點。本文蒐集網友各種提問,和現任廖俊智院長輕鬆聊聊! 西裝哪裡買的?還蠻帥氣的...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改造細菌代謝反應的「鍊成陣」,新招式將電能轉換為生質燃料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執行編輯|林婷嫻 美術編輯|張語辰 萊特兄弟和無數人參考鳥類飛行的原理,加以設計改良,創造出今日飛機的速度與功能。人類模仿自然、巧奪天工的能力,現已進展到更小的「分子」尺度。例如,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先前與研究團隊參考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改造細菌細胞的基因,設計出電驅動的微生物系統,讓細菌能幫人類解決二氧化碳排放過量的問題、同時產出燃料。...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愛貓也要很科學!那些年為主子做過的搞笑諾貝爾研究

說到貓咪和人類的關係,那可真真是千絲萬縷。萌翻天的貓主子不僅是我們親密的家人,更是科學研究的寵兒,而這其中,最有名大概就是薛丁格和他那隻又死又活的貓了吧。不過呢,貓到底是生是死可能有些太難解,牠們是液體還是固體可能就容易觀察得多了!?(肉眼可見肯定是液體啊~) 貓咪怎麼可能是固體!圖/reddit 液體固體難解之謎,就交給貓體力學吧! 2017 年的搞笑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Marc-Antoine...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數學界的聖杯「黎曼猜想證明」,是否已被人類得手?

2018年9月24日,台灣時間下午3點45分,全球的數學家和數學迷們,都將目光聚焦於德國的海德堡桂冠論壇(Heidelberg Laureate Forum);世界各地的數學家和電腦科學家每年一度聚集於此,和獲邀的學界大師進行交流。演講台上,英國頂尖數學家麥可.阿蒂亞(Michael Atiyah)正準備發表黎曼猜想(Riemann hypothesis)的證明。...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語言都叫母親為 mama,父親為 papa?

文/大家的語言學│在科技業闖蕩的語言學人,有感於社會大眾對於語言學的誤解,因此致力於將語言學知識科普化,帶領你發掘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語言學大小事。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語言,都要叫母親為 mama、父親為 papa? 這一切都只是巧合嗎? 或是其中有什麼樣的語言秘密呢? 今天我們要為各位解開,mama/papa 這兩個詞產生的謎題。 到底有多少語言稱母親為 mama、父親為 papa? 語言學家...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腎結石痛如腰斬?來試試新的處方籤:雲霄飛車——2018搞笑諾貝爾醫學獎

由於夏天氣溫高,排汗量多、尿量減少,而造成尿液濃度增加,礦物質堆積在腎臟中形成結晶沉澱,便容易形成腎結石 (BANG!),也因此夏季是腎結石的好發季節。最常見的腎結石成分是草酸鈣的結晶,若不甚掉入泌尿道,真的是,痛不欲生阿。 若您也是深受腎結石困擾的患者,除了多喝水之外,今年的第 28 次第一屆搞笑諾貝爾醫學獎提供給您一個更有趣的選擇:搭雲霄飛車。...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打開大腦運作的黑盒子:神經活動的即時影像是如何運作的?

文/蝦喵@熊熊冷知識 今天要和大家聊另一個和光遺傳學並列前二名的神經科學重要技術──透視大法:神經細胞活動即時影像技術。也就是,讓科學家們能直接用眼睛看出神經細胞在避沙ㄇㄤˋ(=變什麼把戲、耍什麼心機),看出每個各懷鬼胎的人的大腦到底是怎麼運作。反正就是一眼看穿心思之術! 一眼看穿心思之術?無論如何不可能是跡部王國(茶)。圖/網路截圖...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大考物理命題越來越新穎兼生活化?「素養導向命題」是怎麼回事?──〈科學月刊〉

文/簡麗賢,北一女中物理教師。 畫錯卡絕對是最令人最為懊悔的事情。圖/pxhere 每年 1、7 月的學測和指考可說是臺灣高中生的成年禮,各科試題出爐後,受訪考生、教師的反應和評論成為媒體爭相報導的題材。今(2018)年,受訪的考生和教師對物理命題的難易度反應不一,但共同點是:題目新穎、貼近生活情境,且需要閱讀理解題意才能作答,即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強調的「素養導向命題」。 素養導向命題...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兩種恐懼的交會點:科學+寫作該如何進行?──《非虛構寫作指南》

圖/pxhere 如果你有一班文學院的寫作課學生,並指定他們寫一篇關於科學的文章,教室裡會立刻傳來可憐兮兮的呻吟:「不要!不要科學!」學生都有共同的苦惱:恐懼科學。因為他們從小就被化學或物理老師認定沒有「科學頭腦」。...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顯微鏡轉接拍照就靠這個啦!讓〈Reductive 疾速轉接器〉協助捕捉鏡頭下的世界

文/洪郁真 以顯微鏡開啟一花一天堂的繽紛世界,是許多人求學時代難以忘懷的記憶。在教學現場之外,顯微鏡也是許多醫生或科學研究者必備的工具,但這項工具有個令人心癢難搔的侷限:如果沒有安裝專業而昂貴的的攝影裝備,要在顯微鏡上完成拍照跟錄影的工作,在隨身手機已經可比小相機畫素的年代,居然比把大象放到冰箱裡還要困難啊! 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想來是許多人難以忘懷的經驗。圖/「Reductive...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快訊【2018年經濟學獎】想打造自強不息的經濟成長,別忽略知識和自然的力量

今年的經濟學獎項頒給了 William D. Nordhaus 和 Paul M. Romer,他們藉由擴大經濟分析的範圍,分別針對經濟與自然、經濟與知識之間的互動關係做出了解釋。 所謂「經濟」的核心,其實就在探討資源的利用;自然資源決定了經濟成長的限制,而我們所擁有的知識則能決定我們如何在這些限制下充分地使用資源。 想拚經濟?那你得關心下氣候變遷...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

我想近代物理已無可否認地偏袒柏拉圖(Plato)。事實上,物質的最小單位已不再是我們一般所認為的「東西」,而是僅能用數學語言才能精確地表達的形式與觀念。 ── 1932 年,海森伯(W. Heisenberg),1932 諾貝爾物理獎 大約在西元前 400...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為什麼比起數據,人們更容易相信個案?

社會中總會有許多來來去去的科學議題,從基改、食安到能源議題,每一個都能看到正反兩方戰到天荒地老。一方總是主要訴諸理性/科學/數據,另一方則是走感性/案例/經驗的路線。 這類的爭議總是來來去去,理性方每每準備好詳盡的數據與論述來回應,感性方則是以打動人心的故事來說服大眾。一兩則個案並不能代表什麼,大範圍的抽樣才有可信度才對啊。很多理性方的人不懂,明明證據都擺在眼前,為何就是有那麼多人不願意接受。...

View Article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吃糖會活化癌細胞?藏在「專家說」背後的天大誤會

科學新聞解剖室-案件編號 29 案情 從民國 71 年開始,癌症已經連續 35 年穩居國人十大死因冠軍寶座,屹立不搖的程度讓大家聽到「癌症」這兩個字,往往聞之色變、為之驚恐,為了不讓癌症有機可乘,人人無不小心翼翼、仔細留意身邊所有和癌症有關的訊息,無論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只要扯上癌症,立即就能引起大眾關切與瘋傳。解剖員爹娘也不例外,不時在 LINE...

View Article
Browsing all 171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